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家简介


韦申,1966年生于广西天峨县,1991年毕业于桂林教育学院美术系,1993年入驻北京圆明园画家村至今为驻京艺术家。相继在中国美术馆、韩国、瑞典、美国、荷兰等十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二十次,当代艺术联合展五十次,出版、发表作品百余篇,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是最具创新的实力派艺术家之一。2004至2006年受聘于中组部教授“中国山水画理论”,2007年至今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讲授并开设“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课程。2003年始策划并组织第一至第十届“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多次带领中国艺术家出访韩国,荣获韩国忠州市政府颁发的“韩中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及授予的“韩中文化交流使者”光荣称号。参与、策划、并组织“广西在京艺术家作品展”十余次,为京桂艺术交流做出积极贡献。现为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广西文化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政协书画研究院院士。
 
艺术展览

1994年“瑶家秋韵”参加拿大Toronto“国际水墨展”;
“山村絮语”入选“新铸”联杯全国书画精品展;
1995年获韩国“韩国第十八回美术大赏展”优秀作品奖;
1996年5月参展首届北京艺术博览会;
10月特邀出席中共中央办公厅“重阳节茶话会”并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等接见;
1997年“瑶家风情”入选中国美术馆庆祝香港回归全国书画展;
1998年5月中国美术馆举办“错觉-韦申当代水墨展”;
1999年5月北京建国饭店举办“敦煌-敦煌”韦申艺术展;
9月北京希尔顿饭店举办 “东方天堂-韦申艺术展”;
2000年5月故宫东华门华莱画廊举办“韦申油画展”;
2001年5月新加坡“盛”博物馆举办“韦申油画展”;
10月韩国首尔举办个“韦申艺术展”;
2002年3月参加意大利Florence艺术双年展;
5月北京皇史宬云峰画苑举办“韦申艺术中国皇帝系列首展”;
2003年2月旅居瑞典。在瑞典、芬兰、挪威举办 “韦申艺术中国皇帝巡回展”;
11月参加韩国“韩中美术交流展”,受韩国忠州市李始锺市长接见;
2004年8月始受聘于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教授“中国画理论”;
10月参加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书画摄影展;出席组织部机关文化节并受中央领导人贺国强和部领导接见;
 
2005年12月受美中基金会名誉主席柴泽民、国际奥委会主席名誉主席何振良先生接见;出席美中基金会2005新春音乐会;
 
2006年1月 策划并组织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中韩北京艺术交流展”;
8月 旅居美国波士顿,应邀到哈佛大学、麻省艺术学院等讲学;受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凯丽-诺尔州长特别接见;
 
2007年3月 作为独立艺术家参加纽约第28届国际艺术展;
5月出席于美国达拉斯召开的世界动物环保研讨会,策划并组织“关爱动物”中国艺术展;
6月 带领中国艺术家赴韩国出席“第四回韩中美术交流展”,受到韩国国会议员李始锺先生、忠州市长金浩福先生特别会见;
8月 作品参加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教授艺术大展”;
9月至12月 荷兰、德国、比利时举办艺术巡回展,荷兰Limburg省长Wolfs女士、Bergen市长Pekema先生出席画展开幕式并致辞;
 
2008年3月参加荷兰、德国、比利时艺术家联盟展;
8月参加荷兰万隆美术馆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展”三人艺术展;
11月 参与策划组织“50周年庆典”广西驻京艺术家作品展(广西博物馆);
12月策划并组织“第五届中韩艺术巡回展”( 北京上上美术馆);
 
2009年1月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Jan Van Der Togt美术馆“中国之星”艺术展;
8月 带领中国艺术家访问韩国,出席“第六届韩中艺术交流展”,获忠州市长金浩福先生授予中韩文化交流突出贡献奖“功劳牌”;
9月 策划组织首届“广西当代在北京”艺术展;
11月 应亚洲艺术协进会邀请赴哈佛大学进行艺术访问和讲学;
 
2010年3月 参与组织“迎两会-展风采”广西书画艺术家作品展;
4月 参与组织“欢庆三月三”广西书画艺术家作品展;
4月 参与组织广西艺术学院举办“在京广西书画艺术家作品展”;
5-6月 在哈佛大学讲学,举办个人画展;
10月 策划组织“第七届中韩(梧州)国际艺术展”;
 
2011年2月 策划“祖国山河美如画”中国旅游景点山水画项目,于广西北海、崇左、梧州采风写生,创作“美丽广西”大型艺术系列;
7月 带领中国艺术家访问韩国,出席“第八届韩中艺术交流展”;
9月 参与组织“江山颂-庆祝建国60周年书画作品展”(南宁、来宾);
10月参加国管局主办的“全国驻京机构书画作品展”
 
2012年3月 在北京广西大厦举办祝贺两会胜利召开“美丽广西”作品展。郭声琨书记、马彪主席等自治区领导亲自莅临参观指导;
5月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时空的穿越者”韦申艺术展;
7月参加国管局举办的“国家机关书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10月参加全国政协礼堂举办的 “广西重庆政协书画名家作品展”;
 
2013年9月参加海口博物馆举办的 “广西海南政协书画名家作品展”;
12月带领艺术家访问韩国,获忠州市颁发“韩中艺术交流”杰出贡献奖;
 
2014年8月参加“中印当代水墨展”,赴印度海德巴拉市出席开幕式;
12月参加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桂港澳政协委员书画作品展”。
 
近期主要出版刊物

1999年9月,《东方天堂-韦申艺术展》画册,主编;
2006年1月,《中韩北京艺术展作品集》,主编;
2006年 5月,《中国艺术家作品集-韦申》,主编;
2008年7月, 《“迎奥运、促和谐”广西在京人士作品展》,执行主编;
2008年11月, 《50-庆典广西艺术家作品集》,执行主编;
2008年12月, 《China-Korea Arts Exchange Exhibition》,主编;
2010年3月,《八桂神韵-广西书画艺术家作品精选》,执行主编;
2010年10月,《第七届中韩(梧州)国际艺术展作品集》,主编;
2012年3月,《回归最初的地方-韦申作品集》,主编;
2012年10月,《第八届中韩(北京)国际艺术展作品集》,主编;
2013年5月,《穿越时空—韦申》主编。

艺术人生
 
一、中国第一个画家村的艺术“勇士”
 
九十年代初,紧邻北京大学的圆明园景区内,一批批二十多岁的艺术青年,把中国当代艺术的种子悄悄种植在这片神奇的园林里。韦申与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位青年“艺术勇士”一起开辟出中国当代艺术的这片荒原,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画家村(圆明园画家村),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努力创作,追求艺术理想,当年的艺术青年(如方励君、岳敏君、杨卫、刘炜、伊灵、王庆松、罗氏兄弟、鹿林、马越、李太默、韦申等)如今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旗手,这个村庄也享誉全球,开创中国当代艺术的华彩篇章。艺术的人生不仅仅贵在创造了多少辉煌,更可贵的是勇气与执着,从那时起韦申二十多年如一日地走在他中国画创新的道路上。
 
二、决胜万里之外——“惊动欧洲艺坛的中国传奇”
 
2003年斯德哥尔摩“五月画廊”成功举办了“韦申艺术巡回展”,从此他的画作开始问鼎欧美艺术殿堂。200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个人艺术展并参加“纽约国际艺术大展”,之后在哈佛大学、麻省艺术学院等名校开始演讲之旅,精彩演绎了中国当代艺术,赢得美国知识界、艺术界的掌声。2007年他开始了西欧之旅,在荷兰、德国、比利时相继举办了“传统到当代的典型艺术家-韦申欧洲艺术巡回展”,在荷兰重量级的万隆美术馆举办“中国当代艺术三人行”;他的作品《楚汉乐章》曾以三万欧元被当场收藏,新华社欧洲总社以专题报道的形式整版报道了展览盛况,他的艺术主题成为欧洲注视的热点。200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博物馆举办“中国之星”当代艺术展,韦申的作品荣登海报头版与画册的封面,在中国百十位顶尖当代艺术大腕中独占一席,获得欧洲高端收藏家的青睐。

三、学术之颠——哈佛大学的中国艺术传播者
 
2007年,伴随欧洲艺术展览的辉煌,哈佛大学特别邀请这位传奇的中国艺术家讲学,并开设了“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课程,讲授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精神,中国当代与健康,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中国当代艺术与少数民族文化等课题,系统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形成的原因、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讲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向世界介绍中国当代艺术,有效地宣传他的艺术价值观,得到全球大牌教授的称赞与推崇。同时在美国东海岸多个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国际艺术大展,使美国民众更直观地欣赏到他的文化传承,感受他的艺术魅力。
 
四、辉煌韩国艺坛——十届中韩艺术交流的掌舵人
 
1995年韦申荣获“第十八届韩国美术大赏展优秀作品奖”,2000年他第一次在韩国首尔举办了个人画展,结识了韩国著名雕塑家安在烈先生。两人交谈甚欢,情投意合,都想为中韩两国的文化做点实事。2003年大韩美术协会特别邀请韦申参加“韩中文化交流展”,韦申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作品深深吸引韩国民众的广泛关注。时任忠州市长(后任国会议员)的李始媑先生特别接见了他并郑重嘱咐:“艺术家要为两国文化交流做贡献”。从此由韦申领航的中韩艺术交流扬帆启程。
 
自2003至2014年,“中韩国际艺术交流展”举办了十届,一年一度分别在两国重要城市的美术馆轮流举办。曾在中国最好的当代美术馆之一的北京今日美术馆、全国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上上美术馆、韩国忠州文化会馆及韩国首尔当代美术馆隆重举行,赢得两国艺术家的高度赞誉。尤其是2010年韦申策划的“中韩艺术走进梧州”在万人的注目下拉开了艺术周的开幕式,中韩交流进入了辉煌时代。
 
“中韩艺术交流展”由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交流发展成为两国省级政府间不可缺少的国际文化品牌,展览相继展出了从几万名艺术家作品中共精选出的一千多件优秀作品,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共有一百多位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这些作品展示在韩国的艺术舞台上,使中国艺术的魅力深入到韩国民众的心里。
 
中韩两国艺术的成功交流,是两国艺术家携手共进的结晶。作为“中韩艺术交流”的掌门人,十年来韦申呕心沥血,尽职尽责,尽管他时常在美国或欧洲,但是每次都会飞回来组织展览活动,并且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他的付出赢得了中国艺术家的尊重和韩国市民的爱戴。韩国市长亲自授予他“韩中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为韩国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五、中组部课堂的最年轻专家
 
2004年,韦申凭借精湛的绘画技艺与深厚的艺术涵养,走进中组部书画班课堂,面对70多位领导讲授中国山水画理论。他的南方口音,别具一格地生动演绎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诠释了山水画理论,现场展现了山水画创作的细节,赢得了领导们一致的肯定与赞赏。随着教学的深入,他更深入了解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系统研究了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系统探索了中国画的创作与教学关系,这使他的绘画创作受益无穷。
 
六、推动京桂文化交流的旗手
 
“爱家乡,关注家乡”是韦申游历世界各地同时保持的赤子之心。 2008年随着“迎奥运促和谐”广西在京艺术家作品展的序幕拉开,广西驻京艺术家群体诞生了。在广西人民政府驻京办的指导下,他们成立了“北京广西文化艺术联谊会”,几年来相继在北京、广西举办了“贺两会、展风采”,“50盛典”等十多次“广西在京艺术家作品展”,出版了多种广西在京艺术家作品集,有效宣传了广西在京艺术家,并促进了在京艺术家与全国艺术家的互动、沟通、与交流。作为副会长的韦申积极参与了策划组织工作,任劳任怨,成为推动京桂文化交流的主要推手之一。
 
七、“美丽广西"五百米绘画长卷的缔造者
 
2011年,随着京桂文化交流展的多次举办,韦申在阔别二十多年后重返故土,背着画夹跋山涉水,从北海的围洲岛出发,游历崇左市的每个景点,跋涉梧州市的山山水水,写生创作,历程两年,行程千里,皮肤晒得如非洲人一般,写生了几百幅创作素材,创作出大型绘画长卷“美丽广西”,并相继完成“海岸盛世图”、“西江宜居图”、“边陲神韵图”三部曲。2012年两会期间举办“迎两会-广西在京艺术家韦申作品展”,出版发行“回归最初的地方-韦申作品集”,展示了广西山水的独特魅力,丰富了两会代表的文化生活,得到代表们的称赞。时任广西自治区委书记郭声琨、政府主席马彪、常务副主席黃道伟、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高院院长罗殿龙等亲临展场指导并充分肯定了画作对宣传广西具有积极意义。

八、话说韦申——来自欧美的声音
 
“在这些饱含传统和现代人文理念冲撞和巧妙衔接的巨大作品中蕴涵着画家幽默而从容的独具匠心,从这样的创作中你能感受到激情和睿智的平衡。画家把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历史烙印用全然不同的风格展示出来。他的画是对历史和当代人性的持续性解读。”——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终身教授,全球知名的亚洲问题专家Byron Good
 
“在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中,韦申显然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散发着让人着迷的气息。他以帝王系列为代表的传统作品和具有幽默意味的现代作品形成了强有力的对照,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延续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身是中国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话题,画家敏锐地写照恰恰抓住了最为深刻的变革,从肉体到心灵,从物质到观念的改变之路才刚刚开始。这一时期的创作无疑将成为明天的历史铭记。我充分相信他的艺术价值会在拍卖市场上进一步攀升。这也是我力荐他参加欧洲现代艺术拍卖的原因。”——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欧洲分行前首席执行官,当代艺术资深策展人马凤春
 
“让我感到震惊的是画家在他精美的历史题材作品中展现了如此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他的现代作品既彻底地颠覆了自我,又延续了某些非常个人化的特质。这样的作品让我联想到像伦勃朗这样的伟大画家所具有的才华和天赋,而且他正处在创作的黄金年龄。”——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经济学教授Courtenay Harding
 
“自2007年起以‘从传统到当代-典型代表艺术家韦申’为主题的艺术展在荷兰,德国和比利时的顶级画廊和美术馆进行系列巡回展览。毫无疑问,韦申的现代作品独具匠心地以一种充满人性的舒缓笔触将古典和现代的人物和主题结合在一幅作品中,旨在表达旧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令人激动的世界的强烈对比。这是在很多张扬的当代作品中看不到的独特的平衡能力,突现了作者对潜意识层面的挖掘,对等和对立的统一。他最近的作品还增加了更加讽刺的处理手法:模仿经典和现代中国艺术作品从而产生出滑稽的精神呼应。”——荷兰亚洲文化收藏家,国际知名策展人Ferry Dubbers博士
 
“我对中国生机勃勃的现代艺术感到由衷欣喜,艺术家持久地创作力尤其让我敬畏。在我有幸看到的工作室陈列中,中国的历史和现代以独特的方式完整地展现在来访者眼前。无论你发笑,赞叹,沉思或者困惑,你的神经都会被触动。将中国多元文化的历史和改革的时代气息汇聚在创作中显然相当具有挑战性,画家的个人体验帮助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在我看来这是他风格最为难得和最迷人的地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亚洲联盟协会主席,国际人权专家Julia Fraser教授
 
“我想说的是,他不仅是灵感和激情无限的艺术家,还是精力充沛的活动策划人,对不同文化和时代特征有着出色理解力和整合能力的决策者。作为我们在中国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他的艺术和他的为人同样让我们感到钦佩。”——韩国美术家协会忠州分会会长安在烈先生
 
韦申的创作思想

一、走自己的路,艺术创新是一个人的战争
 
变中求进:韦申的艺术观
 
韦申从艺三十多年来,艺术创作不断自我否定,变革创新,每三到五年就逐渐探索出一个新主题,且风格各异。他从传统国画到实验水墨,从油彩创作到观念水墨,从深研技法技巧到注重观念突破,创作思维丰富多彩,像毕加索一样善变,让人永远跟随他的节奏。他说:“当代艺术家不该只靠技术吃饭,思想观念该时刻更新,艺术之道以变为先”。艺术在于创造,艺术家的一生不是画一两幅经典作品之后不断抄袭自己就完事,艺术家一生本身就是艺术作品。
 
看似不断变化创作历程,其实归于一条创作心路历程。韦申以诗入画开始,从诗的浪漫情调转变到圆图腾,突破圆型进入了纯抽象绘画,又从抽象艺术回归了具象表现主义,近年来绘画风格汇集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形成独立的看似不合逻辑的荒诞主义。韦申绘画基本元素是从描绘远古人物到当代人像,描绘动物与人物的关系,最后进入梦境世界。每个阶段创作都十分出彩,每个阶段看似无相关链,实则灵性在他作品贯穿始终,无论怎么画都充满灵气与奇异。
 
画中诗:韦申的浪漫主义情结
 
九十年代初期,受“八五新潮”文化现象的影响,当年文化中最流行的是诗歌,现代诗、先锋派诗人等风靡整个文坛,诸如海子、北岛等诗歌是那时流行的款式,王朔的小说更是万人追捧的时尚。韦申喜欢诗,喜欢浪漫的诗人生活,他崇拜屈原的“离骚”,更喜爱但丁的“神曲”,在突破传统的国画中,他想到诗的灵魂、诗的意境,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哲理,那么当代诗歌同样可以入画、入神。他一边写诗一边画画,乐此不疲,他的名句如“带乳房的被子”、“背着石头走世界”等等,造就了他以诗人的性格创作绘画。如今我们从 “天堂鸟”、“孤独的行者”和“坐看云起”等作品中看得到他心中的诗意,欣赏到作者孤独矛盾的心灵世界。作为当代中国最早的职业艺术家之一,他表现了当时青年人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迷茫与困惑的纠结、浪漫与伤感的情绪。
 
圆的变异:韦申的“实验水墨”艺术
 
九十年代中期,“圆明园”艺术家们都在找自己创作的图腾,有人找到光头图标,有人找到大笑模式,有人画白菜萝卜“艳俗”式样等等。韦申在北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他重新思考艺术表现形式,在不断摸索中他找到了“圆”,准确地说是“椭圆”的图式。当一个人与生活顽强拼搏时,他的梦想就特别接近地气,由于尝到了创业的艰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自然而然成为了他绘画的主题曲。1995年,他开始了以“椭圆”图式为基本要素,创作了五十多幅系列抽象作品。他说:“圆代表一切,既是零蛋、也是人的脑袋;它表达结束,也是开始,包罗万象,寓意无穷”。这一系列作品旨在描绘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一幅幅表现人生中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的生活与不同的思考,从图式模糊、渐渐清晰再到模糊,最后图像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圆形的符号。读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十字的力量”、“智者的灵性”、“网络思维”的颠覆性预言、“城市中的云”无疑是最早的关于“雾霾”的传奇预告,“后工业时代”洞见了烦恼、暴力冲突、情感忧郁和悲哀的伤痕等种种充斥于人类活动的心理现象。时至今日在很多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中还常见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影响力,他们反复表现一种图式或一种动作直到最后消失。韦申的作品验证性的诠释了佛家常说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最后四大皆空的哲学道理。难怪美国驻中国某石油公司总裁比尔温克当年曾感叹“你的画太震撼了,我们看到画中的力量,也看到了人性的扭曲”!是的,韦申的椭圆图式是丰富和无限的,我们从中读到了他做人的境界,做学问的境界。
 
艺术是修行者的脚印:韦申的创作灵感

艺术家是孤独的行者。整个九十年代中,只要到都市创业的青年统统被称之为“盲流”,不像今天的创业者都敬称为企业家、艺术家或者明星,虽然还是穿着“北漂”的外衣,但内心是愉悦的。艺术家则不然,无论社会如何,他们的内心注定是孤独,烦恼。在韦申工作室的桌上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佛珠手链,我们想问个究竟,他说他很有佛缘,他在灰暗的日子里想到了佛。当年随着画家村的解散,这些画家散落在北京的每个角落,韦申登上过峨眉山、泰山、五台山,见山就爬、见佛就拜,他说是去寻找创作的灵感,倒不如说是去寻找心灵的依慰。1997年夏季,他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艺术创作如同苦行僧。韦申背起行囊、带着画架在西去的路上颠沛流离,历经沧桑跑到西藏。他说:“要到世界最高的地方去画画,可以俯视世界的一切”。这些行为让人不禁想起唐三藏西经的路途。虽然九十年代已经没有妖魔鬼怪的阻档,但那条漫长曲折的土路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艺术作品来之不易,它是艺术家各种心灵体验堆积如山形成的色彩,我们有幸能透过这些色彩看到艺术家心灵的独白,看到艺术家灵魂的煎熬。当行走在戈壁荒滩中,突然看到青海湖海水倒挂,形成一条蓝屏障时,他为之欢呼,为之手舞足蹈,思想得到了解放,心灵得到了自由;当漫漫行走在唐古拉山的皑皑积雪上,缺氧空气中的纯粹色彩彻底点燃了他全新的艺术激情。从此他的画以彩色为主,融合道教、佛教、音乐、远古、人文及自然为一体。如他所感悟的:“当你行走在5000米海拔积雪覆盖的高山之巅,脚很难迈开,一切仿佛凝固,思想却在自由行走”。他的画作从此获得了自由,时而抽象,时而具象,时而两象结合,直追远古,渗透佛道哲理,表述心灵的无羁无绊。
 
他这时期的作品放弃了笔墨技巧,用心灵去画画,用色块去描绘高原的感受,用抽象方式细说人类的故事。他的“石窟系列”正是如此,在尊尊庄严的佛像背后是斑驳的痕迹,既是宇宙的宽阔,也是艺术家心灵的沧海。大自然可以赋予人们美的享受,也可赋予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当站在一片白雪皑皑的高原,站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人显得格外渺小,永远无法用形象去描绘这时的感受。韦申自然而然地从具象走进抽象,研究一切事物的本质。本体形象通常更能吸引人的感受,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情绪,揭秘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是抽象的力量。在“天籁”系列作品中我们体会到这种神奇的力量,从一幅幅蓝的诱惑、红的神韵以及金的容光焕发中,人们读到色彩的神秘,读到艺术家内心的纯粹与博爱。韦申抽象画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不只是注重形式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蓄意制造一种意境,既像风景画又不是风景画,画面中制作出接近自然的肌理,让人可以找到无数的形象,产生无数的遐想,这是从大自然提炼出来的包容性,也是事物的多面性,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同时画面的节奏、玄律让人享受到诗一般的韵味,如同贝多芬的交响曲丝丝扣人心弦。
 
时空的穿越者:韦申艺术的“另类油彩”

向大自然学习使艺术家心灵得到了升华。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后,韦申又开始钻研历史,他重读中国美术史,一页一页打开古代名画思索,好像寻找丢失的什么。他重读“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及“山海经”。读着读着,他穿越了时空来到古代,来到皇宫,与“帝皇”们对话,创作出五十多幅“中国帝皇”系列作品。别人钻研古画名曲是学习技法,学习古人的绘画理论、绘画修养,而他却成为“時空的穿越者”,成为了古代里的现代人。他饮马秦河,从秦朝开始,描绘秦始皇的霸气,而《皇帝与士兵》的和谐与矛盾则同时描述了长城的斑剥与血泪。在《楚汉乐章》中,他描绘京剧中霸王的吟唱,刘邦的冷漠微笑,着力浓缩虞姬舞剑的悲凉,这就是历史真实,也是历史的无奈与悲哀,人在历史长河中是如此的不堪,不管是谁都会在歌颂与诋毁中反复呈现,今天的英雄一百年后或许变成了小人。北魏时期的佛道论战,让人信仰产生危机,韦申着力描绘了飞天的仙女,这些仙女凝重而浑厚,让人感受到在鲜卑民族统治下压抑的心态。在画唐朝时,韦申用鲜红的色调描绘这个辉煌的时代,一个时代的辉煌来自于明治,更重要的是不忘前世的血泪。自汉之后到唐朝,譬若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代,哪天的中国不是血迹斑斑,人们的日子不是不堪回首呢,也难怪国人喜欢红色,红色预警是人居安思危的写照,国人没法不喜欢啊。
 
如果说1997年的西藏穿越,韦申认识了大自然的伟大,从而实现了自我突破;那么沉沦于古老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成就了他独特的画风。创作出“天籁”、“中国石窟”、“中华才女”、“中国帝皇”四部曲,构成《东方天堂》主题篇章,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成为“另类的油彩”。
 
微笑的图腾:韦申作品中 “滑稽的当代”
 
2006年他跨过太平洋上空来到美国。当一个人离开了故土,就特别留恋生养他的地方,更迫不及待地介绍自己的家乡风貌、家乡的文化给新的友人。韦申拿着自己的画册讲解给另一个世界的人们时,他们一脸茫然,更可笑的是在欣赏“楚汉乐章”时,有人问:这个人的脸为什么长这样?他说是京剧脸谱,他们就会问到“什么是京剧?人为什么是脸谱?等等无数个问题,等你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之后,更难的问题还在后面,“中国有几个朝代?汉朝是怎样的国家?霸王和刘邦为什么打架?自己跟自己打仗说明他们俩个人都是大笨蛋”。这就是文化差异,韦申在理解这种差异后开始考虑:如何在文化差异中求得生存。
 
他饱览了整个西方艺术,找到了自己艺术的新空间,找到打开东西文化的钥匙,那就是“微笑”。微笑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动作会打动每个人,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见到微笑总感觉亲切与友好,体现出美好的友善的和幸福的人格魅力。他从调侃开始,画自己帮蒙娜丽莎涂抹润肤露,与自由女神通电话,帮光头老涂上长发素,给大龅牙刷牙等等,在美国早期创作的这些作品是将古典和现代的人物和主题结合在一幅作品中,旨在表达旧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令人激动的世界的强烈对比。后期的作品增加了更加讽刺的处理手法,通过模仿经典和现代中国艺术作品而产生滑稽的精神呼应。从这一阶段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从事艺术的快乐,体验到他精神的洒脱,领略到艺术幽默与调侃的魅力。当经典与时尚和谐相约时,韦申的艺术也成为了西方人议论的焦点。2008年以后他创作的“中国人民”系列作品中出现了抿嘴微笑的特征化面孔。这种表征性符号传达了人性的善良,让人感受到活着的美好,然而这刻意的微笑还浸染着淡淡的忧伤。微笑着的人性扭曲与变形何尝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呢。
 
山海经与梦:水墨“围城”中的观念水墨
 
自从韦申翻开“山海经”的第一页开始,很多离奇古怪的梦境在他脑海中出现,他反复钻研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个人物形象与动物的样子,发现这本书籍神奇怪异而且超级有趣,他用电脑绘画方式企图再现这远古风貌未能如愿,他想探究书中动植物根源而在现实中难以寻找,比如独眼人、交胫人、贯胸人、比如后羿追日,皇帝与蚩尤大战等离奇故事。又如昆仑山下的黒水、弱水、青水与赤水如何穿行的密码等,它是中国地图还是世界地?是人间、地狱还是天堂?后来渐渐明白山海经是一种暗示和寓言,独眼龙是看不清是非的人,交胫人是向往速度的人,贯胸人是无胸怀大志之人,昆仑山下四条颜色的河流是穿越阴阳两界的救命河。他说:“其实山海经是梦境,是远古人们的向往”。自此,2012年之后,韦申的画作从“微笑”变成了“梦游”。走过了十几年的国际艺术的道路,创作似乎自然而然地回到“起点” 。在创作手记中,他写道:“2012年春天的一天深夜,我走在丛林小道上,周身一片漆黑,大树下侧躺着两尊卧佛对我微笑,然后看到前方山上亮着一盏油灯,我一步一步向前迈去⋯ 这场景熟悉而又陌生,这心情美妙又充满困惑,一直深藏在心灵深处,久久无法忘怀,于是我决定把它画下来”。
 
仿若神的隐喻,韦申创作“梦境系列”的缘由看似平凡且自然。他认为:“梦境是人类的记忆,梦境是人前世的记忆,收集梦境就是记忆整合;正如古人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应该是人心对待现实生活的感受;人生如梦,打开梦境其实就演绎人生,描绘梦境就是在描绘人生”;“每个人都会做梦, 梦境伴随着人生,人生是丰富多样的结构组成,现实生活是主要构成部分,梦境是另面的构成部分”。如作品“没有终点的路”描绘了僧侣来回踯躅在峭壁之上,“网中之鱼”刻画了丰收的喜悦与鱼的可怜,“房中大象”在金碧辉煌的房间中站立一头大象,说明被忽视的事物不断在长大,“骑鱼行动”演绎了不可能的“骑鱼”行为。以不合理的行为,不可能的事情描摹可理解和可发生的情感诉求,这就是艺术家笔下的梦境。集合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荒诞主义与现实主义,把现实与梦境相结合,完整体现人的精神世界,穿越时间演绎人生的全部过程,这是韦申再次追求的真正梦想!
 
二、“重要的不是武器”——韦申的宣纸艺术
 
1993年,韦申怀着变革中国画的心态,跑到北京从事水墨实验。圆明园的自由创作、自由生活、自由交流,给艺术家带来创新的动力与良好环境。画着画着,不觉间过了几个年头。后来村庄解体,韦申也找不到方向,于是到世界上最高的地方(西藏)去画画,吸收艺术灵气。每当看到眼前一片金黄的戈壁滩、一片片蔚蓝天空、白雪皑皑的高山,就感到无法用传统绘画技法充分表现,也就不知不觉地玩起彩墨游戏,在传统的宣纸上进行着各种颜色的交替泼彩,一画就是5年,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然而也时常碰到令人头痛的问题:你这些是油画还是国画,怎样定位啊?
 
自2000年开始,为了寻找更多人的支持,韦申带着他的艺术走东走西,先后到韩国、欧洲与美国,来回穿梭了十几个国家十几个年头,看到欧美十年艺术的发展,也看透十几年中国艺术的发展。他在不同国度创作,布上、纸上都在实验,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全然属于他自己的创意。在国外,从来没人在意你画什么,只有“我喜欢或不喜欢”的态度来欣赏别人的作品。因为艺术重在实验性,重在原创精神。
 
艺术的边界本来就模糊,画画人历来追求自由的梦想,太多的束缚只会令他们痛苦,画面也就没了灵性。早在“五四”运动之时,中国艺术已经开始反思和变革,很多有知之士就远渡重洋到欧美寻找中国画改良的药方。韦申从传统国画到水墨实验,从水墨到油彩,再到观念性水墨,他放弃画山水花卉,转而描绘当下人类的生活。他说:“其实我们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画家或水墨画家,画什么画种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创新,如果我们还在传统与当代的情感纠结中,那说明我们文化的不自信”。
 
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韦申在东西方文化的间距中找到自己的创作哲学,那就是:“拿什么材料画画并不重要,只看怎样画;画种的本身也没有属性局限,只是规则束缚了自己;拿什么武器去战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宏观的战略思想。当代人画当代人的生活,画高楼大厦,画宇宙飞船,画出自己所思所想,画出真实的感受足矣”。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生观与价值观,从韦申近年创作的“梦境系列”作品中,看出他绘画思想更加彻底地解放了,思维开阔了,豁然开朗之心意油然而生。
 

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