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家简介


  刘开渠(1904.10-1993.6),原名刘大田。安徽淮北萧县人。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1918年考入萧县高等小学时,老师为他改名为刘开渠。毕业后,1920年考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23年,组织“心琴画会”,以反对守旧、提倡写生为宗旨,每半年举行一次画展。1924年升入专门部西洋画系时,见到云岗佛像的照片。非常激动,并对雕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7年,国立西湖艺术院征聘他为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年8月,他在蔡元培的帮助下,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导师是当时法国着名雕塑家让·朴舍教授,1931年他因学业优秀选入朴舍工作室当助手。1933年6月,回国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时年29岁。

  1949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以后,刘开渠任上海市美协主席、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兼任杭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1953年借调到北京,参加并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雕塑组组长。195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副院长,主持第二期雕塑研究班。

  1963年至1993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二、三、四届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曾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刘开渠是我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他一贯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种新境界”的同时,应该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刘开渠精于西方写实雕塑技法,又注重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传统。作品造型严谨朴实,手法细腻含蓄,人物神完气足,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刘开渠对雕塑创作与教学也作过理论研究,其思想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

  1934年,为纪念1932年“1·28”抗战所创作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讴歌了爱国志士英雄杀敌的英雄气概,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题材的纪念碑。20世纪4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纪念像,有《王铭章骑马铜像》、《孙中山先生坐像》、《李家钰骑马铜像》等。1945年,他创作的大型浮雕《农工之家》,是我国现代雕期史上第一次表现农工题材的优秀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至1956年,他领导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大型浮雕的创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从1956年至1959年,他还受中共中央编译局委托,为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选集作封面浮雕像设计。50至60年代,先后创作了《毛主席像》、《工农红军像》,1976年以后,创作了《周恩来总理像》、《萧友梅纪念像》等。此外,在他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有《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纪念碑》、《孙中山纪念碑》、《蔡元培纪念碑》等纪念性雕塑,还有表现任弼时等革命领袖和杜甫、刘禹锡、鲁迅、梅兰芳等文化名人的肖像。

  先后编撰出版有《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刘开渠雕塑集》等。1993年6月25日病逝于北京。1993年10月28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人民艺术家刘开渠遗作展》。

 

年鉴


刘开渠(1904.10-1993.6),原名刘大田。安徽淮北萧县人。刘开渠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1918年考入萧县高等小学时,老师为他改名为刘开渠。毕业后,1920年考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23年,组织“心琴画会”,以反对守旧、提倡写生为宗旨,每半年举行一次画展。1924年升入专门部西洋画系时,见到云岗佛像的照片。非常激动,并对雕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7年,国立西湖艺术院征聘他为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年8月,他在蔡元培的帮助下,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导师是当时法国着名雕塑家让·朴舍教授,1931年他因学业优秀选入朴舍工作室当助手。1933年6月,回国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时年29岁。

  1949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以后,刘开渠任上海市美协主席、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兼任杭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1953年借调到北京,参加并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雕塑组组长。195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副院长,主持第二期雕塑研究班。

  1963年至1993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二、三、四届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曾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刘开渠是我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他一贯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种新境界”的同时,应该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刘开渠精于西方写实雕塑技法,又注重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传统。作品造型严谨朴实,手法细腻含蓄,人物神完气足,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刘开渠对雕塑创作与教学也作过理论研究,其思想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

  1934年,为纪念1932年“1·28”抗战所创作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讴歌了爱国志士英雄杀敌的英雄气概,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题材的纪念碑。20世纪4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纪念像,有《王铭章骑马铜像》、《孙中山先生坐像》、《李家钰骑马铜像》等。1945年,他创作的大型浮雕《农工之家》,是我国现代雕期史上第一次表现农工题材的优秀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至1956年,他领导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大型浮雕的创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从1956年至1959年,他还受中共中央编译局委托,为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选集作封面浮雕像设计。50至60年代,先后创作了《毛主席像》、《工农红军像》,1976年以后,创作了《周恩来总理像》、《萧友梅纪念像》等。此外,在他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有《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纪念碑》、《孙中山纪念碑》、《蔡元培纪念碑》等纪念性雕塑,还有表现任弼时等革命领袖和杜甫、刘禹锡、鲁迅、梅兰芳等文化名人的肖像。

  先后编撰出版有《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刘开渠雕塑集》等。1993年6月25日病逝于北京。1993年10月28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人民艺术家刘开渠遗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