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山海自然——从桠溪慢城出发

开幕时间:2014-07-06 15:00:00

开展时间:2014-07-06

结束时间:2014-07-20

展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6号1幢(石榴文化产业园内)

策展人:赵玄晔

参展艺术家:方骏,于友善,聂危谷,李晓林,李海荣,陈开平,邢健健,王立庆,王昊,束新水,范治斌,宋力,丁健飞,支彦,方园,杜占军,杨勇,魏蕴然,倪蓓蓓,卞雅清,乔圆,刘晓雪,陈星州,范婧文,刘素祝,驹田吉行

主办单位:恒当代艺术空间

展览介绍


提到“写生”,很多人会同时联想到“创作”,在此二者的语词延展中,“草稿”和“作品”油然而生。自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写生活动,顷刻间,艺术家的视野从画室、案台扑向了户外,俨然一副“艺术界长征”的架势。但这次“长征”却是中国画在寻求自身突破的某种尝试,悬置实际收效,其对尔后中国画的教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其一,写生与创作的界限日渐明朗,或许我们无法超越概念明晰它们背后的旨意,但在创作经验的表述方面,学画者定各有认识,此不赘言。其二,即草稿与作品,形成了两种类型的艺术形态,可以说,此“异态”直接来源于“写作”、“创作”的“机械”认识,但这种“认识”是值得怀疑的,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平衡两者存在价值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不管是黄荃的《写生珍禽图》,还是石涛的《收尽奇峰打草稿》,都没有为我们提供多少有说服力的论证,显然,理性的追问和演绎实很难(甚至不可能)给出任何有关“创作经验”的证明。但有一点必须得到及时的确定:写生和创作都是学画者艺术形象表述的显现,这种自明性毋庸置疑。“形象表述”经验被学画者反复实践,轻描淡写或精研摹写,并在画笔与承载者之间形成默契,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观者——作为客观者的“在场性”。在这一系统内,接近写生的状态更具有感性、原始性,而创作则更倾向于理性、实在性;前者是开放的,而后者是封闭的,前者是在场的,而后者正排斥这种存在的可能性。
所以,至少在笔者看来,创作实则是对写生的模仿,艺术家在不断行走他们的经验之路,虽然类似于重复,如果我们相信每次经历的写生都是经验的积累,那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创作是艺术家实践经验中表象的一次次累积、覆盖和修正的结果;创作对写生经验的反复实践,不仅仅是历史创作经验的继承和文本图像的“传移摹写”,更是对观者视觉的“在场体验”的重新模拟,我们可以在原始洞穴或在画室得到这种应验,在画廊或在拍卖市场中亦然。然而,写生/创作,草稿/作品,展览/评论,如今我们面对的不是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层面,在这系列的预设的认识经验中,作为观者(包括创作者自身)需要挣脱并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至少在这次展览活动中,可以尝试抹除曾经的“经验”,对我们来说很难,但确很有必要。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