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介绍
做为一位旅居国外的中国艺术家,丁虹(Lu Hong)始终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选择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和怎样寻找自己在西方画坛的位置。 同时受过传统东方和西方美术教育,面对名目繁多的当代艺术环境, 他以东方美学意识融汇了西方现代艺术理念,通过独创、兼容的表现手段创造了一个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的绘画作品摆脱了传统的区域文化概念,贯通了东、西方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传达了一个单纯的“西方形式表现和东方意境冥想” 的视觉美。 自从1987年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美国西格尔艺术公司第一次展示了他的绘画作品开始,做为东方艺术家的身份不但获得了西方观众的认可,也被舆论媒体誉为西方艺术市场上的一只奇葩。
1959年,丁虹生于河北省秦皇岛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9年,高中毕业后赴云南昆明跟随叔叔丁绍光学画;1981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1985年,获费城美术学院奖学金,赴美深造;1987年,他在纽约艺术博览会上第一次展示他的绘画作品;同年,洛杉矶的西格尔艺术公司(Segal Fine Arts)与他签约,出版发行他的限量版丝网版画。 由于经纪人西格尔先生同时也是丁绍光先生的经纪人,为了避免在宣传推广过程中造成误会,建议丁虹能够另用一个姓氏做为艺名。 丁虹选用了母亲的姓氏“卢”,构成了 Lu Hong 这个艺名。
自此,丁虹(Lu Hong)的绘画作品应邀在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 墨西哥,秘鲁, 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美国纽约, 波士顿,費城,华盛顿,迈阿密,芝加哥,西雅图, 洛杉矶,圣地亚哥等各大城市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其中包括:Upstairs Gallery (Beverly hills), Austin Gallery (Laguna Beach), Degenaro gallery (Santa Monica), Studio 47 (New York), Poster Gallery (Houston), Fine Art Collection (Sausalito), Kenneth Alan Fine Art (San Francisco), Nelson/Rovzar Gallery (Kirkland), Buschlen Mowatt Gallery (Vancouver), Richard Warner Gallery (Chicago) 等。
丁虹的绘画作品曾被《美國艺术 Art in America》,《艺术新闻 Art News》,《艺术财经 Art Business News》,《艺术家 Artist》等多种艺术刊物登载;他的展览曾被《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芝加哥论坛报 Chicago Tribune》,《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世界日报》等多种报刊评论和报道,並获得一致好評。 1989年,由吉佛瑞•古德伯格 - Jerry Goldberg 和张文光编写的《Lu Hong: Art and Life – 丁虹:艺术与生活》一书,已经在世界各地销售了近十万册。 自1987年起,丁虹(Lu Hong)的原画作品被世界各国诸多企业和个人收藏;由西格尔艺术公司制作的限量版丝网版画,也成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心目的珍品,销受近万张。
虽然孩提时代的丁虹非常喜爱艺术,由于受到知识分子的家庭环境影响,他高中毕业时,感兴趣的确是历史和心理学。 1989年,在台湾《艺术家》杂志记者对他的一次采访中,他曾经这样说:
“我高中毕业那年,对绘画并没有什么兴趣,我很想去学心理学,或者考古学,当时我对人存在的方式和人进化的历史极度有兴趣,非常想从事着方面的工作。 可是,由于我的家庭出身问题,很难考入这两类学科。 当我父亲告诉我,他的同学在某大学历史系说:‘不能投考考古专业,也绝对不可能被录取’后,我感到非常沮丧,就没有参加当年的高考。 那年夏天,我父亲与我三叔谈到我没有参加高考的事,我三叔建议我去昆明跟他去学画。 这样,我才被带入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云南是中国艺术家的朝圣的“麦加”,昆明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摇篮。 毫不夸张地讲,当年三十岁以上的中国艺术家,十个人里面有八个都去过云南,画过云南,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云南的风土人情是他们唯一的创作题材。 就像九十年代的西藏是中国人的感情和精神“天堂”,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的云南就是中国艺术家的“伊甸园”。 当他谈起在昆明学画时的经历,曾经这样对一位采访他的《世界日报》记者说:
“当时,我虽然对绘画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我还是很喜欢艺术的。 做为一个后来从事了这个职业的我来说,在昆明学画的这段时间,对我的艺术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我叔叔(丁绍光)和他的同辈艺术家们,当时正处在自己对艺术追求的转折点,中国艺术也面临着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挑战。 云南地处边陲,少数民族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主流文化,所以艺术观念一直比较开放。 再加上,文革结束后,云南的艺术界是首先开始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和进行这方面的探讨的。 云南的艺术气氛吸引了大批的内陆艺术家,通宵未眠的学术讨论,频繁不断的创作交流,昆明变成了全国各地艺术家们的“不夜城”。 一时间,从没有听说过的新艺术理论,从没有见过的西方现代艺术作品,成了艺术家们追逐的对象。 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很多坐在我叔叔那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客厅中兴奋交谈的人,都是后来大名顶顶的艺术家,譬如:袁运生、吴冠中、祝大年、范曾、姚钟华、蒋铁锋、王晋元、刘巨德、钟蜀珩、郎森等;那些焦灼的思考和喋喋不休的争吵,就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黎明。 再者,在对他们的观察和与他们交流中,不但让我学到了做为一个艺术家的真情率性和纯粹执着,也使我很早、很快地同时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和东方艺术传统思辨,为后来自己的个人艺术追求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和信仰基础。”
在昆明学画期间,丁虹并没有像其他准备投考美术学院的年轻人,那样专心致致地学习考试所需的素描和色彩训练,他更热衷于对他所接触到的西方现代艺术表现理念的研习。 在昆明的一年中,他画过“蒙德里安”的抽象风景;搞过“德国表现派”的木刻版画;进行过“印象派”的田野写生,制作过“保尔-克利”式小幅黑白画。 这一切是他对现代艺术的初次接触,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不靠谱”的行为也给他自己当年的高考带来了暂时遗憾—— 以5分之差在素描考试中落榜。 1980年秋,他去了北京,在那里遇到了两位对他艺术生涯有影响的艺术家—— 袁运生和秦元阅。 1981年,他考入了当时“中国三大美院”之一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丁虹逐渐远离了各类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开始注重对东方艺术理念和表现方法的研习。 他是这样介绍,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书那段时间对中国艺术的认识:
“由于在昆明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了解,我很清楚地知道,艺术的表现与艺术家所要表现的东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做为一个搞艺术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要通过艺术创作表达什么,怎么样把自己要表达的说清楚。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基因、性情、思维方式、 文化背景、生活品味,最终都会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流露出来。 所以,我必须为自己开拓一块能够适应我的艺术生存的空间,它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开放的个人世界,也是一个可以交流和共享的载体。 它应该是东方的,因为我自己是东方人;但它也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因为我需要通过它与其他人交流。”
由于个人的性格、年轻人的热情和理想,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学期间,因为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与校方领导发生冲突,他们决定将他开除学籍。 虽然,经范曾、袁运甫以及装饰绘画系的多为老先生和众教授们联名上书力争,改为“留校查看一年”,但最终还是在1982年底离开了学校。
回到西安父母的家中,丁虹经过短期的痛苦和抑郁的挣扎,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艺术探讨。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孤独和寂寞,使他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他的艺术理念和表现风格,为他后来在西方画坛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85年初,他叔叔的朋友为他在费城美术学院争取到了奖学金,经过一番努力后,年底成行,远赴美国。 后来,在1989年由西格尔艺术公司出版的《Lu Hong: Art and Life - 卢虹:生活与艺术》一书中,他是这样向采访他的吉佛瑞•古德伯格 - Jerry Goldberg,回忆在西安的那段生活:
“摆脱了‘被学校开除’的阴影,我开始专注自己的艺术追求。 经过一阵有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我发现现代艺术是,一种艺术理念通过艺术家个人表现方式与观赏者之间的交流。 于是,我开始多方面地研究人类的艺术交流,从原始艺术制作手段到当代艺术表现方式;从东方艺术的“形而上”符号到西方艺术的“精神灵魂”塑造;从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到西方纸面艺术的绘画材料,我逐渐地找到了一套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
1987年夏,画商西格尔(Ron Segal)在洛杉矶第一次看到丁虹的绘画作品,立刻被它们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所吸引。 当时,西格尔已经与丁绍光和另一位中国女画家周菱签约。 为了推广丁虹的作品,他请求艺术家启用一个不同姓氏的艺名(Lu Hong),并专门他成立了一个叫“格里戈限量板(Gregory's Edition)”的分公司。 丁虹(Lu Hong)的作品在当年的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一炮即红,很快受到欧美和日本艺术市场的追捧。 接着,格里戈限量板(Gregory's Edition)为他制作的限量版丝网版画,也成了许多年轻人最时尚的家庭装饰艺术品。 几年里,他的作品应邀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销售,西格尔制作了32种限量版丝网版画,向全球推广。
在一次《Sun Storm》艺术杂志的采访中,西格尔对丁虹的艺术风格做了这样的阐述:
“我在 Lu Hong(丁虹)的画中能够感到一种古老的东方冥想。 做为一个犹太人,它们使我回到了久远的过去,人类文明的初始,同时,作品中的形式美又让我体验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主义。 他鲜明的个人风格,蕴涵着人本主义的单纯和丰富的多元文化符号,让每人都能够找到与他交流的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他做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这么多人理解和欣赏的原因。”
做为一个艺术家,丁虹是这样谈论自己的绘画艺术:
“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能够找到,自己与欣赏者相互感兴趣的题目和进行交流语言。 然后,艺术家需要给欣赏者在艺术品中提供一个能够共鸣的灵感和一个可以冥想的空间。 好的艺术品应该是人的亲密朋友,一个可以陪你一生的精神伴侣。 有人问我:‘什么画是好画?’ 我说:‘一张挂上了墙就不想摘下来的画,就是好画。’ 做为一个艺术家,我最大的欣慰是常常收到像这样的一封邮件:‘很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你的艺术创作,并且拥有数幅你的作品。 我以前也曾经写过信给你,我只是想告诉你,当我每天看到你的画的时候,都会非常激动,就像我第一次看到它们(它们从1995年就已经挂在那里了)。-- I've been following your work for many years and own several of your pieces. I've written to you in the past, but I wanted to let you know that I every day I look at your work is as exciting as the first time I saw it (which may have been in 1995).’—— Tracy A. Marciano”
2000年初,西格尔告老还乡,退出了艺术生意圈,也结束了他与艺术家长达十四年的合作。 丁虹开始减少了他的商业展览活动,安心从事自己的绘画创作。 十多年来,他的绘画作品只是通过几个交往多年的艺术圈的朋友,直接出售给私人收藏。 同时,他也终止了限量版丝网版画的制作和销售,直到2010年,西格尔向他推荐了一位年轻的艺术经纪人艾利•瓦瑟门(Eli Weisman),他才开始考虑如何重新面对大众艺术市场,怎样与这位年轻的艺术经纪人一起创造和制作新的限量版艺术产品。
俄勒冈州的一位收藏家拥有十多幅丁虹的原画作品,并为它们盖了一个小收藏厅。 他的艺术经纪人罗德•艾杰斯(Rod Agius) 告诉艺术家,这位收藏家已经与波特兰美术馆接恰,准备日后将这些绘画作品全部捐献给该美术馆。
在芝加哥举办的一次个展上,《芝加哥论坛报》的艺术专栏作家哈维尔•莫汉姆(Howell Malham) 问:“怎么样才算是艺术家?”
丁虹是这样回答的:
“艺术家是一种生活方式。 真正的艺术家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有“知名”的,很少有“出名”的。 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个孤独的、枯燥的个人行为。 如果一个艺术家要保持自己艺术创作的生命,就必须保持一个绝对个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搞艺术与搞娱乐不一样,目的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能够安心搞创作。 演员是为了观众活着,名人是为了社会活着,艺术家是为自己的作品活着。 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死掉了,他也就不存在了。 就像一个演员在观众心目中死掉了,他的舞台生涯就结束了;一个名人社会不需要他了,他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了。”
[本文摘译自艺术经纪人格里戈•桑克维奇(Greg Sankovich) 在日本东京 “普罗瓦画廊 Galleria Prova” 为艺术家个展撰写的一篇介绍文章:“Lu Hong,Whom I knew”,以及其他艺术刊物对艺术家的介绍和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