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凝止于斯——郭棚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4-09-06 16:00:00

开展时间:2014-09-06

结束时间:2014-10-17

展览地址:一个艺术 中国上海 莫干山路50号13幢2楼

参展艺术家:郭棚


展览介绍


虽然郭棚创作很多摄影作品,但每当想起时,我都认为他是一位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位摄影师。我认为这次个展《凝止于斯》更多的是自我的表达,而不仅仅是作品的展示。
在一次与其好友罗菲的交谈中,郭棚提到“自己从摄影里学到了很多”“并十分感激摄影”。我十分想知道,摄影是联系郭棚与周遭世界的桥梁,还是一个连接自身和外物的媒介?并且同时还能让自身与外物彼此独立?在过去几年,郭棚选择的事物对象,大多都是静止的,凝止于一个孤立的空间中很小的事物。这些事物通常是很难定义的,不像过去表现出来的样子,是乎也没有真正存在过,所以营造出一种很强烈的超然感。由于他处理口袋大小照片的独特方法,使得这些事物富有诗意,从而引起观者的暗暗共鸣:平时他把这些小照片随身携带,使其慢慢变得具有岁月的沧桑感。所以这些纸片变得很皱,有时接近破损,边缘的小角或许已经掉落不见。这些照片就像是经历了长年风雨变迁的幸存者。我很好奇,是艺术家为了表现出破损的痕迹而仔细处理这些纸片,还是艺术家无意而为之。于是,艺术家极力展现出来的这种无意识的忽略,鼓励了观者更近一步接触了解作品,平静而自然的欣赏它们。
另一个独特之处是,他习惯在同一件事物上拍摄几张图片,通过稍微改变图像的构成,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图像有的时候是正方形的,有时又是矩形的,同时尺寸大小也有变化。这些照片有的会有修剪过的白边,流露出对所谓的现实中一隅的不尽可能的理解。更有趣的是,他不像其他摄影师那样,把对同一个事物拍摄的所有照片放一起,并从中挑选出一张,相反,他把这些照片都排列起来,这打破了只有一张照片在不同的观者中传达出不同的意义的效果。我相信郭棚希望强调一个理念,外部世界的显影其实是由我们决定的。先由观者决定感知到世界的一面,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去决定外物环境。在成为创作者之前,作为观者的郭棚怀着不同的心境,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件客观事物,然后通过仔细缜密的设置安排来传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他希望这些客观外物能够成为自己经历的一部分并长时间的存在,那些照片带着的“伤痕”就是对无数经历的见证。这些图像不仅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存在,甚至独立的存在着,在主观的现实世界里成为可感触的实物,“时间”转换为了“空间”。在过去的创作中他常常使用一些十分不自然,炫丽的颜色给照片手工上色。但最近,他选择以一种更简洁,更传统的方式突出现实和图片形象中的不同:把它们放置到极简的黑色与白色之中。最多,会有一点泛黄色,只是用来呈现照片历经时间洗礼之后的意境。我必须说,我更倾向这个清晰的决定,因为这将事物更美更诗意的呈现在我眼里,同时以一种更简单直接的方式传达出来。
一件作品由许多张照片组成,或者是同一张照片的许多不同冲印组成一件作品。根据作者的美学考虑,那些布置在墙上的照片顺序不同,但是必须在顶部对齐。我感觉到那些对齐的直线折射出郭棚理智的一面,他需要有秩序的力量感,这样就能给他带来他向往的和谐与宁静。然而我记得的少量作品中的一件叫做《过来人 • 未来佛》(Coming as Humans, Leaving as Buddhas),创作于2013年,其中的图像却没有一点整齐的感觉。在这件作品中图像的“韵律”是自由的,这给观者带来一种向前扩张的感觉。就像爆炸一样,在从中心向周围扩张时,力量没有失去,反而更具有张力。这是因为照片在布置得离中心越远时,尺寸并没有变小。不同尺寸的照片重复呈现着一尊坐立的佛像,因为佛头遗失,郭棚用镂空的方式“还原”了这尊佛头,留下一个空洞,一种虚空的感觉。我认为这件作品和之前创作的《拾弃》(Reenactment, 2013)在艺术家的创造性上有了新的发展,让作品看起来更加的自由。再结合2012年的两件作品《是无等等》(That's It)和《一条河流》 (A River),可以看出郭棚在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给定的空间里把作品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一点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正如他坚持用一种特殊的布展方式来把具有二维空间的平面作品与三维空间联系起来,营造出强大的气场,从而改变观者对“图像”的惯常认识和阅读。
看一下作品的名称,不难发现艺术家给它们都赋予了特殊的形象。我找到了一组由不同的事物对象,并以“尘埃”(Dust)开头的作品(比如:灰埃-瓶 Dust-Bottle、灰埃-山 Dust-Mountain、灰-水 Dust-Water)。虽然把“灰”和“水”结合在一起是很现实普通的,特殊的是与“水”和“山”联系在一起:很显然,作品自己就变成了以自我为参照的独立对象。艺术家表达出来的情感是最有关联的,虽然这种情感是靠选择的事物对象来表达。在选择其他作品名称的时候,有时取得十分朴实,简单(比如:窗前 Window, 草 Grass、荷 Lotus、松 Pine、雾 Fog),但大多时候都取得十分抽象(比如:光 Light、已 Oneself、立 Stand、时间 Time、同在 Together、往事 Past、原点 Origin、在 Here、空山 Empty Mountain、气 Air、神经 Nerves……)。同样很明显,他重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通过一些细节来表现出感知不同理念的可能性,而这些细节,是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或被认为是物质世界的乏味体现。他说,“每一次携带照片,都能产生不同的情感与反应”,并十分乐享这种“自我察觉,自我关照”。
我个人认为,郭棚的这种“自我关照”的方式与其他年轻的摄影师不同。比如,那些年轻人喜欢拍摄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描述自己或朋友的生活环境,并使用一种平淡无奇,粗糙的摄影技术。想起在大理与郭棚和一些年长摄影家的一次讨论中,我很认同他的观点:“一件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其传达主观而独特的立场”。在他的作品中难能可贵的是,能穿越分割“自己”和“外物”的疆界,在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时候不失去自己的独特性。我认为,他的作品成功的突破了“当时性”表达的局限,并自然的联系到“经典”。
我知道郭棚渴望听到真正的批评,而不是太多的赞赏。但我必须承认的是,郭棚一路追求艺术表达的路程是鲜活原创的,充实的,是真正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这是我最重要的看法。就像许多人认真听取苏格拉底不断“了解自身”的劝勉一样,郭棚的艺术之路,是一生的追逐,而我期待看到他的下一步……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