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迹——王永学的灰度练习

开展时间:2014-10-15

结束时间:2014-11-04

展览地址:北京798艺术区作者画廊

参展艺术家:王永学

展览介绍


王永学《自述》
纸张于我来说天然就是亲近之物,铅笔也成为了我主要的绘画工具。无数的笔触在纸上划出印痕,反复叠加的印痕形成印记,周而复始,像是种修行,我用这最为笨拙的方式去创造朴素的灰色空间。
当信息时代大同的教育经验、个人经历让我们被迫趋同而缺少创造力;当信息过剩、实时共享使我们难以始终保持个性;当架上绘画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甚至“架上绘画”这一名词也鲜少被提及,我们多选择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多元语言或跨界表现形式,来打破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我在早期作品中,多为发泄情绪、直抒胸臆,追求视觉上的荒诞与矛盾,将形象夸张、扭结在画面中。
然而随着创作的逐渐成熟,我渐渐的从这种创作思维中跳脱出来,以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创作意图,在创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内在观念、实验性。反而更愿意安身于这局限——我想寻找介于其中的可能性。如这繁杂又单一的世界;相似又不同的无数个体,那介于看似矛盾违和之间的是什么?定是有无实体的真实存在。就像树木葱茏,繁花迷眼,浅草隐迹。因此必须抛弃不必要的浮夸,回归朴素。在我最初尝试用无以计数的笔触来经营画面时就已发现了它在空间表现上的不同,铅笔形成的肌理在平面的空间网中引入了一层断裂,这种断裂是破坏了一般经验对于空间、形象的理解,却带来了更多的可读性。
关于物象,我选择更为常见的,简单的事物作为我的创作主体。“宿”系列的创作由来是个偶然——暴雨过后的清晨,破碎的喜鹊窝散了一地,我将它们拾到一处重新编织,就这样一个破碎的“巢”竟成了我“宿”系列作品的缘起。在“宿”系列中我尝试将物象在灰色空间的裹挟中形成若隐若现的烘托,而在随后的“衍生”中则是我对形体在灰色的空间中的彻底释放和破坏,就如破碎的“鸟巢”。再如,我的“相” 系列作品,选取最为普通的树干,取其形象舍弃对树干细节的刻画,让形象渐渐消融到空间之中。肌理在画面中形成“断层”,使能指(画面形象)与所指(实际形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指代替换,画面中的肌理在表现形象的同时也在否定形象。“具象”高度概括后的“抽象”使“形”和“相”有了一种不同的视觉体验。主体本身是“具象”的表现,但在画面中却给人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的周遭事物充满了高度真实的抽象),五个树干,五幅画面,看似趋同却又不同。另,“相形之惑”是之前的“荆棘”系列的一个延续——相对的人物形成镜像的四联幅作品,中间两幅是相对抽象的荆棘巢和树干。几个事物之间似乎形成一种关联,却又相对独立。
我并不想"描述"事件性内容,因此我更愿意选取朴素的形象和一般的状态,以期望将物象的意义悬置起来。这样物象就不再具备特定的指向性,物象与空间在肌理的破坏与重新建构下形成了微妙的互换-––我所在意的并非物象的连续性或突发性,而是追求以经验世界为主题表现的背后,一种具有超验性的反主题。
我对艺术创作的体会是向内的,并自我陶醉这极为枯燥的反复。艺术家由于个人追求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作品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只要是真诚可感的作品,无论是由眼达心的还是由心达眼的作品,都是值得被欣赏的。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