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2015中国乐山·峨眉首届艺术双年展

开幕时间:2015-01-06 10:00:00

开展时间:2015-01-06

结束时间:2015-01-20

展览地址:乐山市文化馆展厅 峨眉水晶广场展馆

参展艺术家:陈强戈,陈天杰,杜磊,符曦,胡峻涤,黄燕,姜勇,蒋陈,金泰俊,李谈,李素英,李学雷,李拥军,廖真武,刘栋,刘建平,刘小川,刘芯涛,吕华,彭烈洪,邱光平,阙华,荣志彬,宋永军,王巴婴,王建军,王剑,王立富,王小波,谢常勇,余学民,翟义涛,张开溪,赵清,周茂东,周密,周涛

主办单位:四川美术学院乐山校友会

展览介绍


跨越年轮——为“首届2015乐山艺术双年展”作序

吴永强

(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乐山艺术双年展”,经过几个月的艰苦筹备,终于在新的一圈年轮刚刚转动的时刻,启开了帷幕。正如展览名称所预言的那样,以后这样的展览形式还可能形成惯例,两年一度地继续举办下去。它将搭建起一个艺术作品展示、传播的平台,促进乐山艺术界和国内外艺术界的对话交流,推动艺术发展,并为乐山当代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次展览共有36位艺术家参展。其中既有乐山本土艺术家,又有来自川渝两地及国内其他城市的艺术家,此外还有四位韩国艺术家,从而构成了一个跨地域性和相对国际化的艺术年展。其中,即便是乐山艺术家,也有乐山裔和非乐山裔之别--他们目前或者生活于乐山,或者在外地生活与工作。组织者欲通过这种邀请跨地域艺术家参展的方式,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扩展乐山本土文化的外延作出尝试,并以此具体确证一座身处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胸襟。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也有着不同的性别和不同的年龄;有的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正在建立起艺术声望,有的还处于跋涉阶段。可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对生命的热忱、对艺术的挚爱。这使他们今天能够殊途同归,走到同一座城市,让我们见证奇迹,分享到艺术作用于人类心灵的力量。

本次展览的作品以绘画为主,兼涉雕塑和装置。尽管作品的承载形式还较多地属于传统范畴,但就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风格的多样性来看,这些作品普遍反映出当代艺术的诉求。如果暂时不把四位韩国艺术家的作品计算在内,我们还会发现,所有这些诉求和表达方式也完全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质地。又恰好,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跨越了从60后到80后三个年龄阶段,他们的艺术经历构成了一种历史性结构,可反映出过去30多年中国艺术与国外艺术交流、碰撞而不断现代化的历程。

1980年代的中国新潮美术仅用短短六、七年时间,走过了欧美现代艺术的百年之路。从星星美展发端,经过伤痕美术、乡土自然主义(或曰生活流)、唯美画风,到‘85新潮,骤然转变为一股现代艺术潮流。那时,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观念更新”。其直接内容当然是艺术观念的更新,但实际上与当时更大范围内的社会与文化问题相互牵动,敏感地反映出这些领域中观念更新的诉求。与此同时,艺术上的观念更新又始终与接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相伴而行,遂使拿来主义成为新潮美术最重要的生存策略。然而尽管如此,新潮美术仍然独依其自身语境而创造出新的意义。它借子之矛,攻己之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成为了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早在1986年,批评家栗宪庭便指出,新潮美术“重要的不是艺术”。这实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前提。

不过,近些年来,更复杂的情况出现了。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社会全面开放和经济转型引起的。虽然市场对艺术的介入直到2004年以后才发生显著效果,但市场经济对国内艺术生态的影响却能追溯到1990年代早期。那时,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以此为引子,步入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社会再也不像80年代那样普遍容易受到“文化热”的感染,而是整个被席卷于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之中。新的当代艺术景观亦应运而生--先是玩世现实主义(或曰泼皮艺术)、政治波普登台亮相;然后,60后“新生代艺术”接踵而至。这些艺术潮流带着与“国际”接轨的愿望,传达出经由个人经验而过滤出的“中国经验”。其中,玩世现实主义以对艺术家日常经验的执著,预告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趋势,即把艺术创作从群体运动还原为个体行为。接着登场的60后“新生代艺术”--包括艳俗艺术、青春残酷、卡通艺术等--沿着这条路径,将反宏大叙事的立场和个体性关怀发扬光大。

当中国社会愈益陷入消费主义浪潮并走进网络时代的2000年代,在“卡通一代”、“青春残酷”的创作轨迹上,更年轻的“后新生代”艺术家们极化了上一辈新生代艺术家的个体性关注,他们对自传式的身体叙事有着浓厚的热情。这些艺术家表面上附着于网络时代的卡通艺术、果冻艺术、小清新艺术等符号化的风格形态立身,内中却承续着60后新生代艺术家的情结。他们为青春叙事注入了新的具体性。这首先来自于他们为之托付了青春的网络时代、以及日韩动漫等流行文化。在这一批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卡通式、符号化的形象充满自传色彩,个体陈述带出了新新人类的价值立场,诉说着他们的文化偏好以及对消费时代的个人化诠释。要是我们在其作品中依然看出了玩世主义的影子,但那已经不是原教旨的玩世主义了,而已变化为消费时代的玩世主义,甚至也与此前的“卡通一代”有了情感的距离,所以有理由被称为“新卡通一代”。因为我们知道,卡通一代还在努力用卡通形象来隐喻他们对自己所遭遇的时代的总体感知,而此时此刻,新卡通一代却在用卡通形象来指向零散的自我,反观他们在消费社会中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生活。

与前几代艺术家相比,80后乃至于如今正跃跃欲试的90后艺术家们,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曾经历过“总体性”的改造;他们不像50后艺术家那样遭遇西潮汹涌、思想启蒙、文化寻根、哲学反思、纯化语言等群体性文化运动的裹挟,也未像60后--70后艺术家那样饱受玩世主义、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等美学时尚的冲刷。所有这些构成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集体性篇章,对今日活跃的青年艺术家来说,都不再具魅力。如果它们还能发生影响,那也只是由于某些个体偏好,而且是出于主动选择,而非由被动灌输所致。作为整体上经历了学院教育的一代,这些艺术家接受了相对规范和系统的专业训练,他们有着艺术史的视野,知道中外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具备开放的观念。无论多么惊世骇俗的实验、多么光怪陆离的感官刺激,都不足以使他们发出惊叫,因为他们再也不是“少见多怪”的一代人了。这种情况为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之形成多样、多元、充分个性化的复调景观和乐意兼容外来艺术的胸怀准备了条件。所以,尽管卡通一代和新卡通一代貌似文脉清晰,但新一代艺术家根本不甘心到这里去寻找皈依。他们在创作上对个体性的追求、对异质性的容纳,比从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加自觉,更加直截了当,直至跨越年轮,构成逆袭,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生态。其结局是多声部的合唱--个性张扬,众声喧哗,而又彼此包容,相安无妨。

本次展览就足以做出旁证,说明对当代艺术而言,多元化并不是一个修辞策略,而是一种当下的事态。不必说这里展出的作品多态多样、活泼开放,即使单看参展艺术家,便已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在此,三代艺术家聚首,中外艺术家并陈,资深艺术家与年轻艺术家同台,他们有艺无类,跨越地域的疆界,放下因袭的重担,把多元化的旨趣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于参展作品,当然不会十全十美。也许,它们有的还显得观念稚嫩,有的还缺乏艺术厚度,有的还需要磨练技巧,有的甚至心手不能完全相应,可是,所有这些暂时的缺陷,似乎更能见证当代艺术的活力,因为当代艺术永远处于进行时态而非完成时态。这些缺陷也无法阻挡艺术家从挚爱艺术的身心中勃发出的生命能量,从灵魂深处流泻出的一吐为快。在艺术的领地上,当我们承认含蓄是一种美德,可并不同时意味着,泼辣是必须改正的恶习。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因为在艺术的天地里,只有梦想,而没有尘世的法则;只有陌生,而没有似曾相识;只有特立独行,而没有随波逐流;只有永驻的青春,而没有衰亡与腐朽……

与大型展览相比,这是一次规模节制的展览,但我们深感,它却有着不受其规模限制的容量,那是由每一件参展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个性造就的。走进这个展厅,就算是匆匆浏览,我们也能耳目一新。这些作品不论采用了何种媒材,运用了怎样的技法,不论侧重于抽象或反求于具象,无一不是托身于独特艺术经验中的苦心孤诣,可以体会,无法言传。它们显示了艺术个性的胜利,也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得以再次洞见艺术的当代品格,那便是对个体性的尊重,对异质性的包容,对丰富性的欣赏。

更直接地,走进今天的展览现场,我们便能听到由视觉手段弹奏出的乐章,分享到艺术感染力的馈赠。一件件存在于体与量、光与影、形与色、张与弛、虚与实、书写与塑造、结构与材质、韵律与节奏中的作品,交融了物质与精神,放射出创造力的光芒。它们有的绽放出喜悦,有的潜藏着悲悯,有的正在向这个繁忙的世界发问。这些情感的载体、思想的表征、个性的符号,磁石般地,令我们驻足与流连,让我们离开周遭的繁忙与城市的喧嚣,意欲窥探秘境。有如前世有缘,在与其对视的目光中,我们忘掉了自身……

2014年12月21日,于四川大学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