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二零一一无题》陈卫闽

开幕时间:2015-02-01 19:30:00

开展时间:2015-02-01

结束时间:2015-02-24

展览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126号501基地1楼 器·Haus空间

策展人:倪昆

参展艺术家:陈卫闽

展览介绍


日常的绝对,在精神与现实之间

倪昆

陈卫闽最广为人知的绘画,要数他自2000年开始的“新农村系列”,艳俗的,乡土的,风格符号化的视觉书写,构成了他观看里的中国新农村景观。2000年的重庆正是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年份,更是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流行文化/消费及消费主义以及由此出现的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随着造城运动的推进已变得不可阻挡,城市如此,乡村亦使然。平面和景观化的世界拉伸和改变了我们与周遭世界的感知维度,重构中的当代文化也因此出现新的歧路而充满变量和复杂。

陈卫闽的“新农村系列”是关于景观的讲述,它平行的存在于现实对面,不直接涉及构成景观的逻辑及其背后的矛盾,也因此它是平面化的,更是图说式的,绘画的叙事性并行或统一于绘画的语言性。陈卫闽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自70年代末开始的绘画生涯至2000年已有着长期的积淀和思考理解,绘画与历史/记忆/情感/个人经历的碰撞,最后被艺术家本能的转变为一种与“日常化”有关的行动(行为),89年前后的“静物(日常生活品)”,90年代初期的“记忆中的北方风景(乡村)”,中期的“道具系列(文革记忆/日常品)”,以及最后落足于2000年开始的新农村景观。一段严谨的反复渐进推敲过程,亦是艺术家语言/风格/关注点形成及成熟的具体呈现。

变化始于2005年之后,逐步成形于2009年前后。陈卫闽创作中长期存在的图像的风格/叙事/象征化倾向,在其重新把目光拉回到日常生活(日用品)之后,开始了新的细微的转变。如果说艺术家90年代针对日常的描绘所注入的是关于自我情感/记忆的清理,那么现阶段的表达则是直接和干净的,更带有一股不容置疑的作品气质。艺术家对绘画展开重新清理和审视,构成绘画的两种基本元素-图像和画布、以及日常生活材料对于图像的渗透,最终极大的拓展了艺术家的创作边界,绘画的材料化与装置作品的出现,是现阶段最显著的特点。作品通常以“无题”令名,亦间接的强调了现今艺术家对于“物/存在”的关注远多于针对直接现实的关注,绘画/装置所涉及的物件则依旧延续了艺术家前期的积淀,不论是“窗/网/锥体(静物)/靴子”等,乃至直接对工作室的凳子/梯子/画架/画框/石膏体等材料的拿来,相较于“新农村系列”时的艳丽,现今作品图像的色彩逐渐开始厚重乃至凝重,“绝对”连接着“日常”,图像已从叙事走向精神性的所在。

关于「十日谈」

倪昆

「十日谈」是一项以艺术家文化生产为考察对象的策展计划,计划以小个展的方式集结邀请从事不同媒介创作的艺术家,以其具体的创作实践、创作理念为对象而展开的自我对话和再清理。作为一项策展计划,「十日谈」所希望切入讨论的核心点,就实质而言是镜像下的西方艺术史与中国具体的现实语境遭遇后的艺术家如何完成自我塑造的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也因此,我们也将其看成为是一项文献研究计划,受邀参加本项目的艺术家/艺术项目将自然而具体的组成该计划的文献部分,在项目后期的文献归纳中构成我们关于艺术实践的‘微历史’书写。而如何在项目开展的同时挑选及把握个体艺术实践的价值点,既是挑战,也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上,我们锁定年龄结构在四十上下的成熟艺术家为重点考察对象,以艺术家创作思维及艺术语言系统的建构为具体切入点,结合艺术家在不同阶段里对于媒介及语言上的实践,集中讨论并呈现这些转变,力求在展示这些差异的同时来达到对话和清理的目的。

鉴于「十日谈」在文献研究及策展思考上的具体述求,我们在项目的框架设计上存在着一些具体的设定,比如说我们希望展厅现场是一个临时的艺术家工作室状态,内部有一或者两件作品(作品的所指具备典型的艺术家阶段性思考特征),有一个策展人和艺术家对话的视频,部分文献(必须和艺术家创作及背景有关),另外特别设计了一个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环节,要求艺术家必须在展场工作一小时,把具体的工作现场带入到这个临时的工作室中,以此种种方式来强调艺术家工作的时间性,思考的多面性。文本和作品互存,时间与语境互动。

此为总括,以此为序。

(单个展览计划将以展厅现场为主场,以艺术家阶段性思考及自我艺术逻辑之建构为观看对象,结合现场作品展示/艺术家访谈/文献/艺术家与观众的现场互动而具体展开。)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