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超级平凡”工作坊作业展:生活、设计和人性

开展时间:2015-03-01

结束时间:2015-03-12

展览地址:广州市农林下路5号亿达大厦G层

参展艺术家:侯登科,蔡冰,陈晓峰,黄庆军,海忆水,金酉鸣,靳海军,卢斌,罗斌,拉黑,刘劲勋,李明,李诗雯,李小舟,林克,倪卫华,彭祥杰,祁颍,任建军,三水,苏晟,唐浩武,王功春,王俐捷,魏义衡,吴由走,谢爱军,杨晨,俞高峰,杨延康,张辉,赵荣荣

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社

展览介绍


工作坊介绍: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遗留下的“疮疤”,一直都和“混乱”、“无组织”、“非正规”等词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因此被围观,被研究,被更新,被拆毁,也很多时候被那些外来的“改造者” 粗暴地植入他们主张的“美好生活”。源于对大多数城中村改造中自上而下的改造方式的质疑,自2015年1月17日起,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何志森老师带领着32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选择了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龙洞村进行了一个为期两周的城中村工作坊,试图用蠕虫即自下而上的角度去理解城中村,去学习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和他们的民间智慧,去发现平凡背后的故事。

按照此次工作坊的指导理念,龙洞村成为了32个建筑学院学生学习的一本很好的课外书,而绝非一个动不动就被改造的对象。为了尽可能在不同方面去了解龙洞村,32个学生分成了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了在龙洞村里面发现的一个最为平凡的物体,现象或者人群,以此作为一个切片由小及大地去发掘一个属于龙洞村自己的故事。此次展览中,6个小组的学生们以影片,图片,模型和现场安装的形式去讲述龙洞村里那些有关生活的, 人性的,超级平凡普通的,常被我们高高在上的设计师们遗忘的小事情,也试图去寻找在“混乱”、“无组织”和“非正规”背后隐藏的规律和逻辑。我们希望这些规律和逻辑也可以给当今的城市提供策略或者给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充当一种补充思路。也许这样,我们生活的城市才会展示出那蕴含在城中村里特有的活力和包容。

小组之一:墨水,狮子和菩萨

当回忆中最后一声炮竹声也随着一纸红头文件变成一片死寂,当46寸高清电视里跳跃着头系金穗的雄狮身后成为了油光满面的商人的假笑,当村里的菩萨一个个飞回天上去,不留一片云彩,当儿时乘凉的榕树荫被一个冷冰冰不锈钢雨棚代替,当承载着家族荣耀青砖绿瓦的祠堂变为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当村口那位年年挥毫为大家送去祝福的老人家驾鹤而去,我们还记得,我,到底是谁吗?

村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维系村民精神情感的力量所在,更是村民自我认同感的来源所在,拆掉一座祠堂,颁布一个禁令,砍掉一棵树,也许只要一瞬间,可是背后随之倒塌的文化的重建却需数十载。我们花了两周的时间,聆听一个个久远的故事,学来了书本上也许永远都学不到的一份乡愁,现在,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你听,希望你也能记起来,那份乡愁…

小组之二:街谈巷说

巷道是什么?是一根根的毛细血管,是城市乡村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喧嚣的市街与每一个小小而温暖的家。静静地,流淌着岁月,流淌着每个时代的激荡与安详,流淌着每个家庭的苦涩与笑语,流淌着每个人的青春与年华。我们探寻龙洞村的巷道空间,将龙洞村的巷道归类为四种类型,通过对这四种巷道的全天候蹲点观察,对村民采访,对整个村庄历史演变的探究来探寻这大大小小巷道背后的阴影,探寻这清清幽幽巷道里面的阳光,探寻这无序背后的秩序。

小组之三:逃跑计划

密不透风的握手楼,日月无光的狭窄巷道,坚固的防盗网,凌乱交错的电线……城中村的居民无时无刻不被这些危险的因素困扰。一场场血的教训,依旧很难改变城中村的消防现状,即使那些活着的生命在担忧,那些逝去的生命在悲鸣…… 因此,我们考虑在大火情况下,人车如何进出城中村,通过探究城中村建筑、空间状况,对村民、消防人员的采访,在当地进行逃生模拟实验……对不同情况设计了不同逃生模式。希望我们对城中村的些许建议,能为那些正在城中村为自己默默奋斗、为城市无私奉献的美好生灵,在危险到来时开辟多一种生存的道路。?

小组之四: 一米阳光

阳光,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在城中村尤为稀缺,高密度的建筑,只留下巷道那一线天光,当我们穿梭在城中村的大街小巷时,仿佛总经历着光明和黑暗两个世界的轮换。然而,不论生活如何,他们对阳光的渴求是同样炙热的,在每一个天气晴好的清晨,他们会把衣服挂在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围栏护网、竹竿草木,仅仅是那方寸之间,都物尽其用,每每看着晾好的衣服,他们笑了,我们总会被这个瞬间所打动,因为尽管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们懂得知足,每天有一米阳光就足以让他们感觉到幸福。

小组之五:隐形边界

在龙洞的文化体育公园里,阳光明媚,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里的活动精彩纷呈:球场上,年轻人奔跑拼搏;球场边,年轻的妈妈抱着咿呀学语的小孩悠闲地晒着太阳;远处,老伯老太相聚打牌、拉家常;为晚会搭建的舞台成为羽毛球爱好者的乐园;池塘边、大树下、成排的座椅上,伛偻提携,热闹非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场景了,但当你跟他们聊起天来,你会讶异地发现,这个公园里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却鲜有身影;龙洞村的祠堂边多为或大或小的池塘,池塘边有零散的空地,放置着石桌、凳子,形成公共空间。这些空间聚集的活动同样精彩:广场舞、打牌、晒太阳等等。但是当你走近,你会发现这里的活动由本地村民主导,外地人成为旁观者。为什么外地人喜欢围绕步行街、华润万家超市的龙洞村南部区域活动,而本地人的公共活动更倾向于在祠堂所辐射的地区内进行?他们对龙洞村的地理边界的认识是否截然不同?他们心中的龙洞村公共空间应该如何设计?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间,是否存在隐形的地理甚至是心理边界?请跟随我们,来到龙洞的大街小巷、池塘边、公园里,一起探寻现这背后的故事。

小组之六:连廊

一条连廊,不仅联系着两栋楼。它承接了丰富的生活,为人们带来了便利、笑语与欢声。一条连廊,可以使年迈的父母省去上下楼之不便,可以让两兄弟共享电梯带来的便利,也可以让儿童的欢声笑语洋溢于两栋楼之间。一条连廊,背后有太多的故事,设计使得空间利用更加有效,协商成为两户之间达成共识的最佳途径。不仅仅是连廊,相邻的住户们可以自己协商去做生活的设计,设计师的想法毕竟有限,住户们自己在生活中的设计才最为精彩。未来的设计师,不需要去主导设计,更多的是作为专业的咨询人员去协调设计。连廊背后的发现之旅,我们带你启程。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