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字句之间,言语之间&原地移动

开幕时间:2015-05-31 19:30:00

开展时间:2015-05-24

结束时间:2015-05-31

展览地址:器空间

参展艺术家:蔡锦,丁方,范渤,冯放,顾黎明,贺大田,黄彦,姜瑾,刘刚,刘军,罗明君,牟柏岩,马路,孟禄丁,彭晖,彭斯,左筱臻,诗蓝,孙立军,苏新平,谭平,田晓磊,王鸿海,王华祥,王瑞,王易罡,谢晓泽,张方白

展览介绍


Elisabeth Gruebl:字句之间,言语之外

在伊丽莎白?格鲁伯的艺术活动中,视觉和空间的感官因素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她非常善于运用空间思维。她作品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诸多差异间寻求沟通;这种沟通以多种方式实现,比如视频、视频雕塑、室内外装置、工艺品、摄影、音效处理、文字加工,以及“语言—现成品”。

无处—到处(文本对象)

前十个字母组成了“到处”一词,伊丽莎白?格鲁伯将这个物件置于墙上作为背景—可以看到,最小意义单位间无缝地贴合着,逐个字母推进而组成这个词。这个词的紧凑布局所明确展现出的瞬间的紧迫感,在加入了另外七个字母后进一步深化了。“无处”一词与“到处”重叠,最终形成一件无论在空间单位还是内容层面都相互连结的文本物件。在“无处—到处”中也展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语言性质,正所谓“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的区别在于,语言把空间的观念转变为时间。文本不是意义的共存,而是一种进路、一种跨越:倘若如此,即便最包容语言也不能被勉强地翻译,只能衍生和泛化。”她作品中提出的问题是多面的,正如这个作品可能引发的行动一样。它们是在各个位置敞开的可能性:这里、那里、原地、彼方、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和右—到处,任意一处,无处,别的某处…

扫描(视频)

视频作品《扫描》是一个低代入性的作品,它也可以被看作对于对象溶入社会的现象的评价。屏幕上,一个条状的视频单位缓缓从顶部移向底部,然后又返回顶部,屏幕其余的部分则一直是一片空白。不同的人的面部图像出现在屏幕上,接受同样的水平扫描。这种鲜明的测度分析过程作为一个循环的(同时也是历时的)过程而不断继续。观者再也不能把图像中出现的人的外在特征完整组合在一起,整个过程变成了一个无特征的对象的解构和重组。

《奥斯蒂亚,无题》(摄影)

摄影作品《奥斯蒂亚,无题》展示了罗马市近郊的奥斯蒂亚海滨景致。在一个金属条做成的立方体框架中,一个人背对观者站立。面对海平面,注视着辽阔的大海。这个金属方格是夏日沙滩活动的残迹,从观者的视角看来,它就像一个几何的方格,通过空间划分和距离关系创造了相互联系的空间对偶。作品中存在的紧密组合的关系再次体现了伊丽莎白?格鲁伯那种以极简主义雕塑思维接触现实的风格。同时,她也力图抵消观者感知和意识中的空间缩进效果。她同样也用这两中方案来定义她的Practicesin Space。摄影作品《奥斯蒂亚,无题》展示了消除和排列的特性。在这里,“消除”有一种动态的、可传递的意味。它包括(有些悖谬地)使距离消失,亦即消除某物的距离感。有意识地处于这个世界中,意味着一种空间的、视觉的泛化行为,一种对现实通过事物关系而运作的方式的观照。在此,空间是事物的对偶。

K II(音频装置)

空中飘荡着渐强渐若的音效,让人想起炎热难当的乡下传来遥远的蟋蟀鸣叫。以铁链的振动声为听众营造时间消逝的氛围,声音渐强以唤醒听众的意识,最后又以几声虫鸣使听众脱离自我观察。整个空间充满了反复回荡的声响,声响见的细微变动难以察觉,只在几个短暂的间歇间显示出变化。

F II,F III,F IV(音频)

听众直接通过耳道感受到的声响被称作蜂鸣。这种声响是格鲁伯在一个录音工作室中通过实验生成的。该工作室对视觉艺术家开放,完成了许多复杂的交叉领域的创作。格鲁伯通过剔除声响中一切重复的元素而得到蜂鸣。在这段声响中,一切节奏、旋律、有序和声都不复存在,一切变动实际上都成为了背景声,融合于极其缓慢地变动的音调微调中。蜂鸣的创始人之一,美国作曲家菲尓?尼布洛克如此描述它的特性:“声音可以改变你的知觉…你一开始听到某种单一的声音,当你开始放弃聆听这种声音的某一特征,或者放弃理解它时,它会突然令你茅塞顿开,开始享受它。”起初, F II、F III、F IV三种声响类似一家拔升至巡航高度的康科德战机内部的声响。如果听众能够不去赘思它的含义,那么这些声响就会忽然“敞开”,听众将会在一种极度发散并因此而十分激烈的运动中不断拔升,犹如受到数座电站所供的百万伏特电流驱动。同时,声响让听众感到他们处于一个较高的空间位置,仍处于天花板下,但却在全速向上推进。听众的身体虽然坐着,眼睛虽然看着其他听众,感官却在格鲁伯的引领下坐进了一架快不可当的宇宙飞船。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