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和自己有关的并不多——胡志伟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5-10-27 15:00:00

开展时间:2015-10-27

结束时间:2015-11-15

展览地址:三玄国际文化中心(广州市珠江新城珠江西路1号广州大剧院一楼)

策展人:印炳国,冯兮

参展艺术家:胡志伟

展览介绍


《亚维系列》创作感言

绘画不应只是符号,而应是精神的积淀。

该系列作品为《亚维先生系列》,最早接触到这个有着七只眼的形象是在十几年前的漫画《EVA》中,至今这个有着奇特眼睛的形象总会被不经意间想起。在西方宗教中的亚维神是左边四只右边三只眼睛的形象,教义中的亚维是能够看透一切的神。在每张作品中的亚维有着各自的动作与淡漠的表情。画面中的亚维是“小众”的精神表达,他不是路西法,没有挑战上帝的胆量,他是这个时代浪潮中的跳跃的一滴水珠,只在有限的高度所看到的一些貌似假象的东西。

在这个迷信科学的时代里,个人认为艺术应既反映时代的表象也反映时代的本质。笔者作为在“蜜罐”中长大的80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儿时仗剑走天涯的软弱梦想被现实狠狠的踢碎了,同样随着时间的流淌慢慢的做回了社会人。作为社会人自然不可摆脱时代所赋予人们的共性,正是这种共性维系着社会的基础状态。但是,人又都是作为个体所存在的,正如存在主义所说:人本质上是孤立的,正因为人类的这种绝对独立性,才能有自由的意识创造自己的现实,而这种个体背后的经历又影响着个体的精神。

或许在这完全蜕变为社会人的期间还有小小的不死心,幻想这可以看透一切的亚维是存在的。希望能以这个有着七只眼睛的载体在一个侧面抽离出作为社会人的单一个体的各种各样的精神状态,然后把这种精神建筑在绘画上。

没有人在做梦时能够同时追寻所有的谜底,人类无法完全了解世界的意义,的确,那是上帝的工作。

文/胡志伟

《阅读至上》创作感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文字的创造结束了人类的洪荒时代,同时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书籍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日复一日的在各种舞台中产生强大且持久的影响,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也都来自于书籍,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样。正是这些印刷品(广义上的书籍)主导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并作出自认为正确的反应。

“文明的社会人”借由“书籍”可以获得“黄金屋”跟“颜如玉”固然很高兴,但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而高兴,即便在封建的男权时代人类也并不需要在不漏雨的屋子里进行繁殖。因此开篇所谓的进步与退步要看站在什么角度,或许换个角度书籍的出现亦是人类堕落的开始。自古以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被传为佳话。可是佳话不一定产生“佳果”,古有制定反人类“酷刑”的发明者跟让其合法化几千年的立法者,今有校长性侵小学生,这些都由“极少数读书人”一手缔造!我并不是想说读书人有多邪恶或者“读书危害论”,仅仅是希望一些“极少数的的读书人”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

我的作品通过“书”这一统治人类几千年的传播媒介提出一系列的主题,这些主题不是提问题,而是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历,比如《关于童年》、《关于现实》、《关于梦想》、《关于自由》等等,画面中的每一本书都是已经出版的,这些书或多或少的都影响过一部分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抄写书名的时候总会禁不住的想都有谁看过这本书?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的故事会不会比这本书还精彩?我并没有全部看过这些书,因为不可能有人能读完所有的书,但我会通过互联网这个大百科全书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其中一部分书是我已经购买并阅读过的,当我读完一本“好书”时我会情不自禁的看着封面上作者的名字跟国别然后嘟囔一句“嘿!你写的真棒!”。

眼前的世界无论已出版还是禁本书都是人类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科技让我们获得书籍的途径越来越多,书对人们的影响亦越来越大。可是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是一个进步的社会吗?或者说科技的进步就是人类的进步吗?诸多已发生的社会问题正在嘲笑人类的进步。我们否定嫦娥存在的同时我们到底怎么了?

文/胡志伟

溏心蛋与黄油面包条

对于溏心蛋的烹饪除了选择新鲜鸡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水的比例,锅子放入2颗鸡蛋并容纳没过鸡蛋约2.5厘米高的水,大火煮开后随即慢火两分半钟,强迫症患者会选在秒表显示150时立即关火下锅过凉水。是的,我就这样。

对于我的绘画作品我也同样偏执。2009年我有幸作为青年艺术家去法国图尔皇家美术馆参展的同时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的几个历史文化名城。四岁拿起画笔临摹涂鸦的我第一次见识到了美术课本上才有的真实文物,震惊之余也有些彷徨:法国八大美术学院全部取消写实课程。也就是说,法国这个艺术之都所有的最高学府不教授传统写实课程,想学写实?没门!要知道当时在中国传统写实可是火的一塌糊涂。我自幼也是接受苏派素描课程十几年的专业训练,这个打击在当时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于是我开始重新思考在越来越扁平化的时代艺术应该以怎样的语言呈现。

很有意思的是中餐的烹饪多数靠以感觉,而西餐的料理则有更多的技术参数。于是乎矛盾便统一了,中餐西餐同样好吃。

当我在煎锅中化开黄油的时候正好可以把溏心蛋调成文火,等黄油开始起沫便立即将切开的面包条放进煎锅。厨房里弥漫着香味,面包也会变成金黄色。将黄油沫舀到面包上,顺便把面包翻面,然后关上煮溏心蛋的火,这时面包的另一面也成了深深的金黄色。OK,我的早餐做好了。一杯黑咖啡加上几根蘸过液态溏心蛋黄的面包条可以提供我一上午3个小时的能量。

一般创作一幅作品大概需要60--100小时的时间,我绝不使用人工灯光绘画,我只使用晴天时的自然光。阴天、下雨就是我虚度光阴的时刻,懒惰使人进步。作品中我会借助很多常见的符号来传达,比如用各式各样的小动物来模拟类人的情感,借助书籍来阅读精神的领域,还会把“一岁年纪一岁心”的小情绪藏在作品中等待未来读者的发现。

进餐可以填饱肚子,艺术可以滋养精神,亦无所谓中西餐。很有意思:绘画先于文字的出现,可是在这个迷信科学的社会我们却要用文字来解释绘画。

对了,如果你喜欢蛋黄凝固的鸡蛋,那就煮4分钟,想吃硬蛋黄,煮6分钟。

文/胡志伟

三玄国际文化中心将于2015年10月27日到2015年11月15日期间举办《和自己有关的并不多》--胡志伟作品展。展览于10月27日下午3时开幕。

这是印炳国和我第一次在三玄社策划个展,展览内容涵盖很宽泛,几乎展现了艺术家胡志伟近十年的所有创作项目,形式复杂,目的简单。和胡志伟交往不多,几次淡酒的轻松愉快,让我对这个绘画题材只和自己生活、回忆以及思考发生关系的小伙子充满好奇。我会说他的表达很小,小到只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大院里长大的胡志伟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有着奇异的思考纬度,致使不同的创作时期跨度很大又有紧密的关联性,他从亚维文化的本体纯洁性拓展出移民化宗教属性,牵扯到对于阅读真实性所产生的物化进行虚无的价值判断,并延伸到各种记忆存在的假想纠缠中进行理性的搬运和整理,又通过对不同的动物形式罗列的层次感叙述来等级、制度以及卑微的快感,这些细小又偏离主流的思考线索又回归到他身边的人和事所带给他的感受。仔细想想,真正可以和他自己有关的有多少哪?

可能真的并不多,胡志伟碎片式的语言中充满了每段生命时期的记忆,有意无意的拉近了美好、憧憬和遗忘。在儿时折叠削笔刀的尖锐之下,划开了各种曾经占据内心的卡通人物、玩具以及类似糖果的甜蜜,那些记忆,有如坐在卡通片前随手摸到的膨化食品,在口腔中清脆、柔软到消失。当然,这些图像也只是寄存在内心凄凉的一丝断不开却依旧滚烫而触手不及的真实趣味,在与人的成长和知识储备平行增长的遗忘习惯中,让那些经过生命中的物质和情感都充满了似是而非的存在感,看似拥有过的一切,都和自己有关,都和自己无关。

两天的工作是聊天,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胡志伟作品的意义,可惜,提起笔便进入了荒腔走板天马行空的状态,也对,艺术不是用来描述的,还是让观众亲身体验属于自己的观看感受,和我一样,若有所思的驻足在画布前或胡志伟略有童真的脸上,虽然那几缕灰白的头发已经清晰的挂在了他的笑容上。

文/策展人:冯兮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