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生命体验的美学实践

开幕时间:2015-12-05 16:00:00

开展时间:2015-12-05

结束时间:2015-12-20

策展人:齐廷杰

参展艺术家:许仲敏,杨千,刘虹,左小祖咒,罗杰,诸葛戈华,曹正,杨松,龚旭,诸葛文华,漆驭天,宋昱霖

主办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王蒙艺术馆二楼展厅

展览介绍


生命体验的美学实践

文/齐廷杰

“生命体验的美学实践”,基于中国在场艺术家整体创作面貌在艺术史范畴中创作逻辑与叙事线索的转向。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然由于中国整体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多元性,它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的生态性。一般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轫始于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现代艺术、文艺理论传入中国,对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无名绘画、星星画派,再到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浓重笔墨的“八五美术新潮‘”、八九现当代艺术大展,当代艺术仿佛在中国具有天然的生命力,虽是舶来品,但其表达方式、语言探索、价值取向、精神建构无疑让中国艺术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迅速的接纳,成为当代艺术家表达自我、表达观念的强有力方式。

早期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带有鲜明的集体记忆,以前卫性、批判性、边缘性为主。从“乡土美术”、“伤痕美术”到北方艺术群体、厦门达达主义,艺术逐渐不再附庸于其它因素的桎梏,开始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表达自我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毕竟不能逃离现实的窠臼。他们的描绘题材,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或者是宏大叙事下小心翼翼的出走与叛离。换言之,已经开始反思特殊历史时期带给人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思考艺术的价值,尽管这种反思带有些许的“无意识”,然而自我的意识开始凸显,只不过,对“我”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体验还没有充分发掘,让位于集体经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开始纳入艺术市场的范畴。随着资本的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入一种资本化、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阶段。西方认知中国的当代艺术完全符号化,如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方力钧的“打呵欠”系列、岳敏君的“哈哈笑”系列。他们的艺术创作,仍然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群体记忆,这种记忆已然带有明显的反思与批判。只不过,他们不再以宏大叙事题材为切入点,而是以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或者是生存体验为母题,摆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利用“政治波普”、“顽世现实主义”等手法,具有了明确的艺术目标。北京“圆明园艺术区”、“东村艺术区”汇集了中国大部分的当代艺术家,他们以直接、强烈的诉求方式,甚至以肉身对抗外部壁垒。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谱系的形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入艺术本体论的范畴,不再以宏大叙事、重大社会、历史题材为主要创作素材,逐渐转向以更加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命体验、内心感悟,表现为“日常性”、“自我性”:更加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更加重视生命存在的场域,以及“艺术的现实”到“艺术的真实”的蜕变,近年来,所谓的“小清新”、“后青春”绘画大行其道,遭受很多人的诟病,就艺术语言来说,的确可能不够成熟,然就艺术逻辑来说,它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突破性:不再桎梏于传统视觉经验上的审美标准,用哲学意义上的美学标准要求,即审美与审丑的相对论,因为当代性审美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超越与自由。

“生命体验的美学实践”,并不是用我们所知的“实践美学”去套用,实践美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在于反对旧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注重审美的功利性,研究艺术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包含了艺术家对生存境遇的艺术转换,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感知,价值取向的判断,从而达到一种近乎于“真实”的生命认知与自我审视。当然,我们不能说所谓的“日常性”、“自我性”一定要比“宏大叙事”、“前卫批判”要深刻或者先进,只是这种叙事方式最终确立了“人”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的核心价值,是“去他者化的”、“去西方式的”。而且,由集体性的生命体验到个体性的生命体验的转变过程,实际上也暗喻了中国现代性的转变之路,这种美学实践,只对自我言说。无论何种的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都深深的根植于自由化的生命体验诉说,我们不能说这种体验是超验性的或者是先验性的,但一定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本次展览选取的作品,包括架上绘画、影像、图片、雕塑、装置等多种艺术门类在内的表现形式,基本以艺术家独特的生命体验为起点,从不同角度诠释“生命体验的美学实践”。在这其中,有对精神灵魂的肖像再现,如刘虹对“自我”的完整的心灵肖像实践和诸葛戈华飘忽的灵魂与情感状态呈现的创作;有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与描述,如曹正的抽象化尝试、诸葛文华对日常状态的陌生化处理、龚旭对生命悸动的捕捉;有对自我认定、否定、再认定循环往复的自我价值认同的尝试,如宋昱霖的十八拍创作、罗杰对对集体经验和个人经验的取舍从而确立自我的实践;有对从生存感悟到生命体验的转变,如左小祖咒的跨界创作,如杨松的雕塑实践;有从艺术本体不断思考、不断突破的艺术践行者,如杨千的“行动绘画”、许仲敏利用新媒介对未来艺术走势的思考;有试图通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西方创作手法结合从而构建文化自信的艰难探索,如漆驭天利用芥子园试图探索出一条发现艺术救赎功能的“生命计划”。

所以,参展艺术家围绕“生命体验”这个母题,试图传达用个体的美学实践表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逻辑转向,期望能够带给业界些许的思考。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