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物之微》

开幕时间:2016-01-16 16:00:00

开展时间:2016-01-17

结束时间:2016-03-13

展览地址:藝術門(江西中路181号,G/F,上海200002)

策展人:夏静

参展艺术家:陈彧凡,全光荣,石冢沙矢香,皮诺·皮奈里,任日,因卡·修尼巴尔MBE

主办单位:上海-藝術門

展览介绍


上海-藝術門荣幸呈现展览《物之微》,此次群展汇集了六位艺术家的多个精选系列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彧凡(生于 1973 年,中国)、全光荣(Chun Kwang Young,生于 1944 年,韩国)、石冢沙矢香(Sayaka Ishizuka,生于1980年,日本)、皮诺·皮奈里(PinoPinelli,生于1938年,意大利)、任日(生于1984年,中国)和因卡·修尼巴尔(YinkaShonibare MBE,生于1962年,英国)。《物之微》从绘画、雕塑和装置的物体性出发,力图牵引出蕴含在风格各异的作品中特定材质的多样感官。

当物之材料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它展现的是物体和艺术家之间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这关系直接、紧密,又毫无间隔;隐藏在这之中的或许是人类对于自身意义和本质的长久追溯,以及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并深受影响的历史和经历。作为对于现代主义发展图景的反响,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艺术转而关注细小或微观的事物、日常生活的领域、以及个人经验的剖析。物体和材料开始扮演起中介的角色,扎根于现实而又通向保护自由与想象的美好天地,它在物之微中生根发芽,展现着时光的全景蜕变。

皮诺·皮奈里的作品透过媒材创新及形式实验探讨绘画的本质。在1963年前往米兰以后,皮奈里受到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以及其他"零派"艺术家的深刻影响,他尝试改变绘画的"创作句法",并且在70年代中期创作出《散置》(Dissemination)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作品也是他对于"如何离开画布创作绘画"所作出的回应。这些由诸如法兰绒这样的材料组成的小部分通常是以成双、成三或成系列的组合挂在墙上,皮奈里把这些分散的小部分看作"投入宇宙、飞向无限"的碎片,表现出触觉实体和与颜色的视觉美感。对他而言,色彩是光,而绘画是在捕捉光芒,或者说是在追随色彩所回荡的独特节奏。

皮奈里用材料打破了传统的画布绘画和五六十年代战后表现主义的风格倾向,而全光荣在经历了漫长的旅程之后,找到了自己让抽象表现主义"重生"的方法。对全光荣而言,材料承载了丰富的个人感受,也透射着他对宽阔的人类历史的所思所虑。他长期创作的系列作品《集合》,其表面由泡沫聚丙乙烯块做成的三角形状物组成,这些三角块外面包着韩国桑皮纸,并且系着卷曲的桑皮纸绳。这一媒材的选择受到小时候看中医回忆的灵感启发,在当时天花板上挂满桑皮纸药包以及写着药名的卡片。正如他所说,"每一个写着韩文和中文的三角纸包,都是用饱含不同年代和想法的旧文档做成的。" 全光荣将组成作品的每个三角块视作一个个"信息单元",通过把这些三角形的纸包重新组合在二维平面上,完成了个人与历史之间的交流,同时反思现代生活的喧嚣本质。

尼日利亚裔英国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将自己称为"后殖民时代混种",他把身份的认同看为流动且永不恒定的。这表现于他使用的标志性材料,在伦敦布利克斯顿(Brixton)市场上买到的色彩鲜艳的非洲纺织品,其设计灵感源自印度尼西亚的本土风情,继而由荷兰大批量生产,最终销往西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样的材料是非洲身份和独立的新象征。因卡·修尼巴尔利用普通却充满活力的材料对历史的潜在能量,来表达关于身份、种族、阶级、权利、全球化、移民和不稳定性的问题。

石冢沙矢香受到日本神道教的传统和万物精神性的信仰影响,在她的艺术实践里流淌着对细微而普通物件的敏感,这些物件常常交织着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她的作品通常以现成的、容易被忽略的物件为媒介--诸如稻米、细线、筷子等日常生活之物,在透露着日本社会和文化意蕴同时,微妙地将这些物件交织在人类生存的广阔领域中。

任日在他的艺术实践中,选择蜂蜡这个特殊的媒介。他既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养蜂人,与蜜蜂合作而创作出令人惊艳的雕塑作品记录了他与蜂蜜之间的亲密关系。他有意识地控制蜜蜂的活动和蜂巢的形成过程,最终创造出一种超越的、混合的雕塑,探索着自然力量与人类干预之间的关系。艺术家任日这样谈到,"我与蜜蜂交互的双重方向性构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的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非简单的单项交叉的关系。"

陈彧凡被道家和禅宗思想所启发,在结合圆点、有秩序的线条和纯净色彩的重复的绘画过程中,将其转换为个人的解读和冥想。《把它抛向空中》是一个透露着机遇和偶然性的绘画装置作品,陶瓷的瓷砖碎片在他的作品里以紫铜为材料重新铸造,充满着诗意的神秘感和物质性的抽象主义情愫,也连接着这些材料无止境的生命。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