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亚洲镜子——中国,泰国艺术家双个展

开幕时间:2016-01-22 18:00:00

开展时间:2016-01-22

结束时间:2016-02-20

展览地址:泰国Hof 艺术空间

策展人:扎鲁特·旺坎占塔

参展艺术家:张可欣,勒萨·布恩亚瓦尼坤

主办单位:泰国Hof 艺术空间

展览介绍


2016年1月22日,《亚洲镜子--中国,泰国艺术家双个展》将于泰国曼谷Hof 艺术空间开幕。这不仅是一个开年的展览,《亚洲镜子》以深刻的展览主题思想,由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优秀亚裔艺术家们来共同打造的一个崭新平台,并作为Hof艺术空间展览的学术定位,也是Hof艺术空间长期经营的艺术“品牌”。

本次《亚洲镜子--中国,泰国艺术家双个展》的艺术家为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张可欣,泰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勒萨?布恩亚瓦尼坤。当下这两位活跃于国际艺坛的艺术家,既有国际视野和艺术经验,又借鉴母国传统文化为自身艺术发展之道,于此同时,将自己的艺术活动充具亚洲视点,并以其独立的艺术表现魅力影响着亚洲,从而也奠立了亚洲重要艺术家的地位。Hof艺术空间请来这两位著名艺术家及他们的优秀作品参展,其功能弗如亚洲艺术舞台的镜子,折射出人性与自然环境,人类与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等等课题。众所周知,“镜子”是用来映照形象的物品,艺术家们正是通过镜子更好地梳理自身艺术表现的脉络,从而使其艺术语言更加鲜明,更具视觉张力和感染力。同时,“Hof”策展团队希望让广大民众也通过“亚洲镜子”来认识、了解我们亚洲真正的优秀当代艺术家。

Hof艺术空间位于曼谷最大的艺术社区,这是泰国第一次将艺术与社会民生相结合的地方。Hof艺术空间借此希望艺术家们走出艺术的象牙塔到大众文化中去,为此特别请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张可欣,以他独立、个性化的艺术表现语言,与这个大众艺术社区进行互动,让“亚洲镜子”真正能在大众文化中耀目,从而让艺术家们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其艺术更富有生命力。

当下,已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亚洲经济地位的提高,亚洲的文化艺术也备受世界瞩目,特别是亚洲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对西方文化艺术而言,亚洲艺术这块版图,已开始向世界艺术中心方向移动。亚洲艺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为此,“亚洲镜子”这一艺术品牌也更具有存在的价值。

《亚洲镜子--中国泰国艺术家双个展》,在“中国艺术家张可欣个展”部分,将展出张可欣的新作,参展的当代艺术形式也呈多元性:中国当代水墨、油画、木雕、装置、影像等。展览期间,Hof艺术空间还将为当代艺术家张可欣举办行为艺术展。


新文化游牧下的亚洲图像--关于张可欣的艺术

阿姆利·楚素宛

张可欣是一位长期在亚洲活动的著名当代艺术家。张可欣的文化游牧主义、观念主义、超现实主义、具亚洲视点的艺术精神和行为,构成了他的艺术表现语系,仅凭这点就构成了他的与众不同。早在2002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受邀赴南亚进行学术访问并做行为艺术表演,在印度、尼泊尔拍摄了《东方红色的崇拜》系列影像作品,同时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在2011年,他以总策展人的身份,在曼谷文化艺术中心,策划了《亚洲脉搏--10+1艺术战略》当代艺术展,当时来自中国、东南亚著名艺术家们具亚洲视野的前卫性参展作品,便在泰国引起了轰动。为此,人们不难看出张可欣的艺术方式所具有的“亚洲视点”。所以,泰国Hof 艺术空间在2016年开年举办的《亚洲镜子--中国,泰国艺术家双个展》,其展览主题是明确到位的。

纵观张可欣艺术表现语系的发展过程,可追溯到1992年,当时他接受西方游牧主义思想,毅然走出中国体制,远离诱人的仕途,将自己放逐到世界自由独立地从事艺术活动。他游牧式的艺术生活始于欧洲,随着他艺术视野的开拓,艺术表现符号也随之扩张增多,并促使他运用绘画、雕塑、装置、行为、影像等等多元化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将他的艺术思想完全呈现出来。这一个阶段,他是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中,梳理自己的艺术脉络,他面对自己作品中对西方艺术的过渡渲染,及母国传统文化的残缺予以反思,这也是他由反传统文化到回归传统文化,到再造传统文化的艺术思想过程。他心中根深蒂固的“亚洲情结”促使他来到了东南亚,在泰国曼谷设立了艺术工作室。自2002年到2006年,是张可欣以东南亚为创作基地从事艺术活动的重要时期,此时,他面对的是亚洲艺术课题:超城市化都市情境,动荡与维稳,守旧与改革,专制与民主,人性的美好与邪恶,宗教信仰与商业文化的冲突等等。为此,他的个人艺术语境又有了新的转变,正如中国著名批评家黄笃先生所评:“他的作品中一种别样的风格,即充满泛亚洲的图像和语言,构成了‘泛亚新波普’的显著特征。他的这种泛亚洲视点是基于个人像一个文化游牧者的经验……” 这一时期,他自由运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当代艺术形式,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充分表现出来,受到国际艺坛的关注。2005年,由泰国国家美术馆与中国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主办的《跨越边缘o沉积释放--张可欣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即是他多年在艺术道场修行的结果,也是对他艺术上的肯定。然而张可欣在艺术求索中不会停步,对母国的“文化乡愁”及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强大气场下,他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2009年,他回中国北京设立了张可欣艺术工作室。

回到中国,面对一个宛如“浮世”的过度商品化社会,及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失衡的问题,当代艺术敏锐的触角让他开始了认真思考,之后,他便以此为创作的宗旨,完成了有关“浮世”的系列性艺术作品,除了当代水墨绘画,还有木雕和装置等艺术,同时在中国多次参加联展和个展。在北京工作室两年的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后,面对中国民众的当代文化生活情境及当代艺术领域将面临的新课题,他再次调整自己的艺术战略:继续游牧,这是在与日俱进中有所作为的一次新文化游牧主义精神和行为。这完全区别于他青年时代的文化游牧思想或激情。实际他这是在理性挑战自己,努力将个人化艺术在不断“保鲜”之时,更具有存在的价值性。为此中国著名批评家王端廷先生对张可欣予以评述:“他的精神就是对现实有一种批判的一种意味,是非常现实的。这种艺术的精神可以用文化游牧主义来进行阐释。”由此可见张可欣新文化游牧主义主要来自一种精神文化内涵亦或一种担当。自2012年至今,张可欣的艺术表现脉络主要围绕着人类与物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精神三条主干线,以“都市的孤岛”系列当代艺术项目为其表现媒介,并通过“新文化游牧”思维方式,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亚洲各国去实施他的艺术活动,并举办巡回展览。他曾以“野人”的装束在新加坡乌敏岛生活了100天,他的《孤岛度日》行为影像作品就是在这一背景中产生的,并入选参加澳门艺术博物馆的《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2015》。他还曾在印度尼西亚的日惹头顶鸟笼,穿一身洁白的穆斯林礼服,走在大街小巷,并在与爪哇普通民众的友好互动中完成了《都市的孤岛o鸟语》的行为影像作品,这一创作是通过反映爪哇人传统文化及宗教问题对当代社会的反省。我们还在泰国阿育塔耶府一个乡村寺庙中看到他在修行,并与主持一同托钵化缘,禅坐并研习佛学,也甘愿做粗使僧人去出坡,之后,张可欣在自然情境中,产生了他的影像作品《修行日记》等等。就这样,“新文化游牧”下的张可欣不断地行走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方,在他的艺术活动中,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再也不是一种束缚……

《亚洲镜子--中国,泰国艺术家双个展》中,“中国艺术家张可欣个展”部分,很多作品都是在他新文化游牧精神的驱动下完成的,同时也具有亚洲图像的新作,例如:《景点》、《寻觅精神家园》、《宠物比赛》等,其艺术表现媒介主要运用的是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这也是他长期文化游牧艺术生涯中,所必须要保留的母国文化,因为他一直希望用东方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去对话。为此,这几年他笔下的“亚洲图像”--亚洲人的当代文化生活情境,都是以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形式来完成的。他的作品中总会有一种宗教信息与人类社会的欲望交织着,他独树一帜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让人们的视觉充满着新鲜感,强烈的色彩竞和谐地处在一个基调里,富有美感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度,让人们思考社会,人的生存,人性,人生等许多问题。

中国著名批评家杨卫先生对此也有新的观点:“在他的艺术语系中,我们窥视到异国情调的引入,而这种异国情调是真实的,是他切身经历过并反应出来的,这点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是弥足珍贵,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仅去看西方,而且应该更多关注自己亚洲的文化生态来丰富中国当代艺术。从这一点看,我觉得张可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弥补了我们很多空缺的东西。”

张可欣在新文化游牧中,紧紧伴随他的是“都市的孤岛”系列当代艺术项目,这一艺术表现的容器很大,所以他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多元性的,从而使他独立的个人艺术语系,更具有丰富性及表现力。

至此,读者们不难看到:从青年时代接受西方文化游牧主义思想,走出中国体制去世界游牧从艺,到再回中国设立工作室,之后,又开始在亚洲的“新文化游牧”艺术生活,这就是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张可欣。

正如张可欣所说:艺术创作资源很重要,我作为文化游牧型艺术家常常处于各种文化背景下,从而也使自己表现泛亚洲图像的艺术语系更加丰富多彩。张可欣是一位有文化思想,人格独立,艺术上具当代性开阔视野的立体化艺术家。他从不随波逐流,一直坚持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存在,同等重要的价值意义。所以,他以新文化游牧主义思想,立足于亚洲的一种特有艺术样式,去针对经济文化全球的过度性后遗症,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只有这样,他那种别样的,富有东方文化异彩的艺术天地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才会真正产生艺术的功能和力量。

阿姆利·楚素宛,泰国国立艺术大学视觉艺术系主任,威尼斯双年展泰国馆策展人


张可欣,当代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东盟与中国-10+1艺术战略”创建人,著名东南亚当代艺术研究学者,泰国国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1986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任中国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副编审,画册编辑室主任。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国家级的大型美术作品展,并多次获奖。同时作为中国水墨绘画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1992年,张可欣作为访问学者赴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中央艺术家馆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当代艺术展,被俄罗斯莫斯科比拉耶窝现代艺术馆聘为艺术顾问。同年,走出中国体制,作为一名文化游牧者,在世界从事当代艺术工作。2002年以来,张可欣受邀赴南亚进行艺术活动,并在印度与尼泊尔两国进行传统宗教艺术与当代信仰课题的学术访问与交流。在此期间撰写多篇与“东方红色的崇拜”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同时以此课题展开长期的实验性当代艺术创作。之后又受邀在欧洲诸国进行学术访问及举办展览。2004年,张可欣担任泰国Fine Art杂志艺术顾问,副主编。策划及参加了多项国际性重要的当代艺术活动与展览,并撰写多篇学术性艺术评论文章,发表在专业艺术刊物上。2009年于北京设立张可欣艺术工作室。2011年,张可欣策划中国重要的当代艺术大展,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启动展。2012年以来,张可欣的艺术表现脉络主要围绕着人类与物质、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精神三条主干线,并通过“都市的孤岛”系列当代艺术项目为表现媒介,同时以个展形式在新加坡、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亚洲各国进行巡回展览,其创作为绘画、雕塑、行为、影像、装置等多元化艺术形式。2015年,张可欣启动“新文化游牧主义”艺术战略,主要于亚洲作为实验艺术基地,并以“移动艺术工作室”的方式,开展与西方艺术世界的对话活动。现在,张可欣“新文化游牧”的行为方式,已作为其艺术表述语言,受到国际艺坛的关注。张可欣以具有亚洲视点的当代艺术语系,确立了艺术家在亚洲的重要地位,并以鲜明独特的当代艺术家个案形象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在运用多种当代艺术语言进行创作之时,又作为当代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的身份介入世界当代艺术领域。现于北京和曼谷设有艺术工作室。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