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新触感:从态度到方式

开幕时间:2016-05-28 15:00:00

开展时间:2016-05-28

结束时间:2016-06-18

展览地址:大壶艺术中心(上海虹桥路1440号)

策展人:雷祺发

参展艺术家:陈浩,李松林,黄德君

主办单位:大壶艺术中心

展览介绍


新触感:从态度到方式
New touch: From the attitude to the way

策展人:雷祺发
Curator:Lei Qifa

艺术总监:吴林田
Art Director:Wu Lintian

策展助理:彭泽云
Curatorial Assistant: Peng Zeyun

艺术家:陈浩、李松林、黄德君
Artists:Chen hao, Li Songlin,Huang Dejun

开幕时间:2016年5月28日下午3:00
Opening Reception:3:00p.m. May28(Sun.),2016

展览时间:2016年5月28日至6月18日
Exhibition Time: From May28, 2016 to Jun18, 2016
 
展览地点:大壶艺术中心(上海虹桥路1440号)
Place: Dahu Art Center(No. 1440 Hongqiao Road, Shanghai)
 
媒体支持:美术文献、雅昌艺术网、艺术国际、99艺术网、卓克艺术网、艺术中国、艺术+、艺术派、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艺家、壹号收藏网、艺术在线、支点、上层、大武汉、大楚网、新浪湖北、荆楚网、商旅时代、长江书画

"新触感:从态度


到方式"当代艺术展由独立策展人雷祺发策划,将于2016年5月28日下午3点在上海大壶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此次"新触感"展将集中展示陈浩、李松林、黄德君三位年轻艺术家各自探究出来的当代抽象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正如策展人雷祺发在前言所言:之所以提出"新触感",就是基于上述事实之考虑,"触感",顾名思义,即触觉传感器,因接触而引起的反应,它包括视觉的、听力的、触摸的与气味的。那么,反之体现今天的抽象艺术创作层面,即希望当代的抽象艺术创作要以"全方位观照(周韶华语)的视角植入当下现实社会环境中去,更具体的来说,我们从艺术家陈浩、李松林、黄德君三位的艺术创作路径来说,都处于多元生态的今天,共同面对同样的现实中国的当代尖锐问题,或群体性问题,或个体性问题,复杂多变,纷繁不一,严格上讲,这是我们整个当代抽象文化氛围尚未到来所致。

据悉,"新触感:从态度到方式"当代艺术展将展至6月18日,市民可免费参观。


新触感:从态度到方式

文/雷祺发策展人

今天很多当代艺术家的抽象艺术创作,在面对多元共生的艺术演变形态中,逐步不自觉地走向探究媒体、形式、语言与观念的路径,俨然丧退八十年代当代抽象艺术具有的前卫性与反叛性。当然,这里不是说当代艺术家单方面的原因,而是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环境不得不面对资本权力化与权力资本化的双重绑架。笔者之所以强调“态度”,就是想说当下从事抽象艺术的当代艺术家们,理应摆脱作为语言、形式与媒介的经验性束缚,同时规避现代主义阶段过分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式来扞卫主体自由与价值的这一通道。

对于中国有无当代抽象艺术发展逻辑的根/传统,我以为并不是争论的焦点,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结合自身的本土艺术主动引进、融合欧美的当代抽象艺术,以此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抽象艺术,才是当务之急。但这一过程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如同批评家黄专先生说过的:“中国这一代抽象艺术是在一种无限性的历史中产生,一方面中国式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已经结束,而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全盘拿来主义又使中国艺术处于另一种无身份的焦虑之中”。(黄专《抽象是一种关于自由的表达》)所以,八十年代引进过来的当代抽象艺术,仅仅是作为一种精神批判的武器,从而也加入了开启中国当代艺术的大门。之后到了九十年代,中国部分当代艺术家开始比较自觉地举起中国抽象水墨的独立旗帜,宣言中国当代艺术的立场与态度。这种“文化自觉”(费孝通语)进一步加强中国当代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认识,甚至对传统艺术进行当代性转换及其改造,以此回应西方当代艺术树立起来的话语权问题。

由此,不难发现,“中国抽象艺术家创造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一种社会目光前的铰链。这一铰链以微妙的连续性的运动在日常生活的惰性和美学领域的强烈间的摆荡”(奥利瓦《伟大的天上的抽象:21世纪的中国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被大家比较一致地称为抽象艺术的书法语境里面,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在这里,我并不认为书法是一种抽象艺术,它只是一种汉字艺术。作为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抽象艺术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谈抽象绘画艺术本体层面的问题,而是必须从以社会学转向为主要特征的当代艺术角度来探究它、讨论它,这是因为“抽象艺术本身并不能表明它的价值判断”。(郝青松语)

当我们在梳理抽象艺术从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处境时,就不难会发现,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过于注重表现性,甚至部分当代艺术家走向抒情化的地步。这一事实再次告诉我们,“作为前卫艺术的抽象艺术与作为庸俗艺术的抽象艺术的问题”(郝青松语)是当代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问题。正如批评家郝青松所言:“中国的抽象也需要思考如何立足本土的文化立场,回归自身的艺术史发展逻辑,以及扞卫自己的文化身份等等问题。”(郝青松《消费社会与抽象艺术:前卫还是庸俗?》)笔者以为,警惕抒情化的同时,也需要植入当代中国问题现场,进而诉说具体的视觉事实,才是走出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迷魂阵。

笔者之所以提出“新触感”,就是基于上述事实之考虑,“触感”,顾名思义,即触觉传感器,因接触而引起的反应,它包括视觉的、听力的、触摸的与气味的。那么,反之体现今天的抽象艺术创作层面,即希望当代的抽象艺术创作要以“全方位观照(周韶华语)的视角植入当下现实社会环境中去,更具体的来说,我们从艺术家陈浩、李松林、黄德君三位的艺术创作路径来说,都处于多元生态的今天,共同面对同样的现实中国的当代尖锐问题,或群体性问题,或个体性问题,复杂多变,纷繁不一,严格上讲,这是我们整个当代抽象文化氛围尚未到来所致。

陈浩的当代艺术创作,其实他并没有局限在架上艺术之上。以他的艺术创作路径分析,选择装置、行为、影像与选择抽象等语言方式来表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陈浩的当代抽象艺术创作,已经超越单纯的架上绘画,并不仅仅是再现,而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之下的知识分子式的视觉化产物,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言:“我在创作中,吸取这些物质里面所特有的破碎痕迹、符号、肌理等元素,来表现我所关注的历史、自然、天灾、人灾所遗留下来的东西!这几年似乎是国际性的灾难年,海啸、地震、核泄漏、洪水等,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遗留下来的‘痕迹’来祈祷、来反思、来重建!”面对当下具体的视觉现实,艺术家陈浩以关注我们人类破坏物质遗留下来的肌理、痕迹以及灰尘等破碎的抽象性画面,来讽刺我们今天人类毫无休止的破坏与盗取。比如《遗留》系列作品,就利用很多的肌理、痕迹、破碎的元素整一在同一个视觉画面感之中,没有中心焦点,画面每一处都是中心,覆盖满画面的暗物质,直逼观众的心灵深处。

面对李松林“蓝”意作品的视觉叙事,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国际克莱因蓝”,面对法国艺术家克莱因的作品,李松林并没有逃避,而是选择如何站在大师的作品面前,开拓属于自己的艺术精神领地。那么,这批被他称之为“意象观念风景表现”的“蓝”意作品则是艺术家“对人生及国内当代文化艺术现状所持的一种态度”的产物。以我看来,其中好些“蓝”意系列作品已经超越意象性表达,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半抽象性的意象表达。《蓝》系列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表现,虽然在语言表现上没有完全走向结构抽象,但内在的抽象意味却很凸显,“个人的精神表现中的语言清晰明确”(李松林语)。面对当下文化的快餐式取向,艺术家李松林有话要说,画面即是艺术家的发言武器,他试图构建视觉图式语言独立探索王国,以此来回应艺术家个人与当下现实问题存在急剧的张力感问题。当然,除了“蓝”意为线索的作品之外,艺术家的关注视角转向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的油盐酱醋这一题材,但仍然延续艺术家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观念性介入。

对于如今的生活节奏,艺术家黄德君选择以艺术介入的方式,寻求与他者进行对话。解读《无题》系列作品,艺术家有意处理画面肌理的同时,保留过程感。他并没有一味地过度处理偶然间得到的意外效果。整个视觉画面都是布满中心及其焦点,看似作品极具复数性,实际上却是张张成为独立视觉理想国。画面的急促感与颗粒感及其块面感忽而构建成一张巨大的点线面世界,可以说作品的开放性与想象力介于有意无意中既在保留又在释放,这或许就是艺术家总是谋求与他者对话的结果导致。借用黄德君的话来说,即“在我与这个世界沟通不畅时我用我的画画我所思所想,这个世界开放、自在、和谐,对我们极尽包容,或许沉默、有所不为是对他最大的尊重”。

总而言之,当我们面对陈浩、李松林、黄德君三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构建的视觉叙事的时候,从态度到方式,是他们在面对今天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现实环境做出的强烈回应之声。当然,这里也并不说,讨论媒介、形式、语言不重要,而是想说的是,今天存在太多艺术家的作品一味地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语)及其去政治化的庸俗抽象艺术,反而忽视作为前卫性与当代性的抽象艺术及其作品。

2016年5月20修改于武汉江上书屋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