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印迹——曹建斌油画艺术展
开幕时间:2016-07-04 15:00:00
开展时间:2016-07-04
结束时间:2016-07-07
展览地址:天津市河北区中山路与天纬路交口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李磊(井中月)
参展艺术家:曹建斌
主办单位:天津美术学院,新疆和田地区文联
今年3月20日,在蔡青的“行为艺术展”上我认识了曹建斌,近日,又读到了他的画。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不论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和绘画无关的人,他的眼光从来就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和单纯的;他的眼光实际上是一种发现、一种选择、一种寻找。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绘画的话,重要的已不再是审美和绘画本体问题了,而是一系列的、不断的提问方式。正如着名视觉文化学者周宪所言:“我们正是依据这些提问方式,人才活生生地生存于并重塑了自己的文化,只有自己所属的文化才能赋予视觉文化以本质和意义。”
我们看到的这个展览是汉族画家曹建斌近30年来走遍新疆于田,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生存环境、生命体验的真实感受与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画家对西域文化有自己的好奇、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还有爱、有赞美、有追问、有反思。梅罗·庞蒂认为,画家的作用“就是揭示形形色色能见的方法”。因为这种“能见”并非人人都能见到,而画家的眼光就是某种询问。我们从曹建斌的绘画中所感受到的就是他眼中的“某种询问”。
从曹建斌在新疆于田创作和写生的风景、人物以及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反思、追问,我们看到了,所有的民居既“没有棱角”又“顽强朴实”(曹建斌语),看到了那里居民的外柔内刚与平和包容。他那几乎是原色的艳丽和强烈对比的风景画使我们看到了和田人的热情和率真以及阳光健康的心态。从《和田人系列》、《尼雅佛塔》、《放骆驼》、《于田老城区》、《地毯人家》、《西域草原》、《编织芦苇草席》、《雀贡系列》、“丝绸之路”系列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于田地区的生产、生活、民俗、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感受和“某种询问”。从《于田小镇一》、《牵骆驼的人》、《古老的村庄》……我们可以看到当地人每一所民居的“棱角”与“自己的个性”(曹建斌语),以及透过“民居”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自由。
这个展览有意思的是,曹建斌不仅仅展示了他的绘画图像,还同时展示了他在新疆于田30年来珍藏的“铜壶”。由此,又进一步强化了“并非人人都能见到的”画家眼光的“某种询问”的、实证的、物质文化的力量。可见,曹建斌早已把新疆于田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来塑造了,并赋予了“视觉文化以本质和意义”。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郭雅希
2016年6月
高天厚土尽灿然--曹建斌油画艺术感言
任何生命的外化痕迹都来自于生存意念的内在涌动,即使大脑皮层的轻微印记都绝不可能跨越生物学层面的潜能意识。况且,人类尚有缜密的理性思维与优先早慧的视觉文明基因在无形的支配着我们的造型艺术。故此,画笔挥动的那每一个瞬间、形与色传达出的微妙审美欲望、以及画布上凝结的表层物化肌理,这些均是画家生活轨迹真实而必然的流露。曹建斌的油画艺术图式之所以离不开大美和田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也正是顺应并凸显着这个普世原理。
假如你没有去过遥远而神奇的和田,那么,和田大美的朦胧印象将永会恍如隔世,想往者只能偶尔通过现代的数字媒体,浮光掠影似的粗略感知那里仍然还遗留着原始荒凉的大漠、游弋无声的克里雅河、悲壮寂静的胡杨丛林、形单影只的牧羊人、神秘的民族风俗以及淳朴的乡间民情,更何况与世隔绝的沙漠腹地里春天的肆虐沙尘暴、夏日无情的强炽光、满目秋色的爽朗天空、冬季安逸默然的清凉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的。
然而,那里的生存境况并非十分理想,绿洲的温馨与荒漠的酷烈悬极两殊且全然并存,生命中最美好的愿望往往在那里时常遭遇最严酷的生死考验。可是,曹建斌的画笔情调更多的却是向我们倾述了那里与现代文明迥异的、伊甸园式的人类精神家园,因为他始终深情的爱着那里。
由于曹建斌命运中的珍贵时光多洒落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更偏远的于田县,尤其是他的青春年华都全身心地融入了那片沃土,我们从他的画面里能够轻易地察觉出他创作中的每一丝灵感、每一束眼神、每一次欣喜,甚至每一声叹息都与于田独有的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息息相关。
和田古称于阗,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方四大文明交流的荟萃之地;华夏龙脉的精神故乡--昆仑神话及和田美玉的宗祖策源地。佛教北传后的小西天;多元文化在此聚集沉淀。故历代文人雅士对于阗赞誉不绝。更为幸运的是,还有隋唐时造型艺术着名的丹青圣手--尉迟父子原籍的经典画风遗留。曹建斌在此钟情于绘画艺术,真可谓尽享这块风水宝地。
如果和田是稀有中的少见,那么,于田则更是少见中的鲜见,那里民族风情异常浓郁。于是,悟性敏锐的曹建斌的画风自然会独具一格;于田是宁静的,于此,他的画面便格外安宁;于田是喧闹的,就此,他的色彩才绚烂而热烈;于田如有悲伤,转而,他的思绪则感伤不已。再有甚者,于田的原生态得天独厚,进而,他的美学格调当然就凝聚着纯朴。于田养育了他,他也报恩于于田。总之,他的艺术生命完全融合接纳了本土的文化基因。有和田的高天厚土做傲然的后盾,他的生命艺术怎能不盎然自居呢?
现在,曹建斌正值风华正茂,但愿他的艺术生命、人性的光辉今后愈加灿然夺目!
西域文化艺术研究学者、教授:史晓明
2016年6月25日史晓明写于乌鲁木齐
绿洲文化的守望者
——读曹建斌的油画作品
十多年前,初见曹建斌的油画《克里亚风情》,湖蓝色的调子,银色的天空,神秘的胡杨树;如梦如诗,用笔简练潇洒,是一幅很美的写意油画。画家所营造的克里亚绿洲风光,正是我梦中家园,远逝的记忆。年轻的画家并末过多着意于技巧,而是直抒自己的胸怀,强烈表现对克里亚之路那种诗意美的追求。通过朦胧的渲染,使这种美更加妩媚、更加典雅了。这是我对曹建斌油画最初的印象。
我认为,大凡能感动人的作品,往往不仅是技巧,重要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浓浓的情感和梦想。无情则无画,不情则无意境可言。
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和田绿洲,一边是沙漠的死亡之海;一边是丰富多彩的绿洲生活风景。这样的地方,天然是艺术和哲学的风土,是诗和画的沃土。曹建斌长年生活在这文明于世的丝绸之路的腹心地带,看到天地的深处,看到卓异的风情、古朴、丰厚、多彩的文化给他无尽的艺术熏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灵感璀璨的生命愉悦,为他日后的美术创作奠定了优越的思维定式和哲理意趣。
建斌热爱和田,绿洲这块黄天厚土热爱大漠生活,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这里的乡情。特别的风情美,久而久之,他的情怀和他的画笔相契合了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富有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佳作来。在他的笔下,广褒浩瀚的茫茫大漠,气势雄浑的雪峰冰川,风雨侵蚀的古城残煲,独具风情的西域巴札,秋光染就大漠胡杨,葡萄架下的居民小院。即蕴含着自然社会、人生诸方面的丰富内容,又强化了艺术的审美感。
建斌是位内心热烈,善于思考的画家。画坛的风云变幻、画展、画论、各执一说,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画家左顾右盼。他依旧如大漠沙海中的骆驼,一步一个足印,不紧不慢向前走着。这条路是朴实无华的,他一直是贴近生活,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着自己的心曲和真实的感受。如今,曹建斌已步入知命之年,他的作品较之过去更加纯净和成熟了,许多繁琐的雕琢的东西少了,只求朴素中见光彩。有些构图和色彩近乎简单,如《丝绸之路印象系列》、《维吾尔族生活用品系列》就如我在和田喝过的那种含草药,黑胡椒的苦茶,越喝越觉醇香、越品越有后劲,我想只有淳朴的作品才有这样的品格。
我也喜欢建斌画的许多乡间小景,如《水磨坊》、《于田小巷》、《农家庭院》、《祥云下的婚礼》等,都是很美的画作。这些小品轻松随意,像幽静的田园小诗,像一首萨克斯短曲,可以静静的欣赏。看看那烈烈阳光下浓密的绿荫,人们安逸的享受着葡萄架下的清凉之福,一切是宁静,只有《水磨坊》下的小溪在吟唱的。一切是温馨的,色彩也是温馨的,甚至有些古典情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和田、是大漠、是绿洲、是克里亚河、是玉龙喀什河造就画家,丰美了他的创作,曹建斌无疑是和田绿洲色彩之美的重要发现者,表达着守望者。他大量关于和田绿洲生活的油画作品,为和田建立了一个属于他个人也属于我们大家的视觉审美体系。曹建斌的油画《热土》、《母土》是他的代表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美展,并多次获奖。这些表现和田绿洲的风俗画,情感饱满,色彩浓烈,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性。地域性,民间性,是曹建斌油画作品生活化和个性的充分体现。
在漫漫的大漠和滚滚黄沙的不断逼近中,和田绿洲的存在是个奇迹。曹建斌的一幅画《克里亚小镇》也是我初识他的油画,正好是建斌这个绿洲文化守望者的心灵写照。愿他如同画中骆驼一样负重远行,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更高,更远,更深邃的境界。
一个青年画家有可能出版自己的画册,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祝贺的。浅学者以此为炫耀而自满不前,冷静的清醒者则以为这是一个历程的记录,去总结,去反思。我知道曹建斌很理智,他懂得面对昆仑山,面对塔克拉玛干,我们都很渺小!
黄建新
2016年6月26日于乌鲁木齐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文史馆馆员、新疆油画学会副主席、新疆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黄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