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第6感·ESP”巡展(西安站)

开幕时间:2016-07-13 14:30:00

开展时间:2016-07-13

结束时间:2016-07-19

展览地址: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一楼、二楼展廊(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 )

参展艺术家:周春芽,何多苓,高小华,马光剑,马一平,袁吉中,万启仁,胡仁樵,简崇民,王民平,苏聪,辜志勇,黄润生,李猛,屠宏涛,谷晓艳,陈秋林(多媒体)

主办单位: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

展览介绍


展览前言

机制·脉络·脉动

——关于成都画院专职艺术家作品全国巡展(油画、多媒体部分)

文/屈波

艺术史博士、批评家、策展人

西华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四川艺术研究所所长

画院作为一种机制,在中国行之久远。与本展尤有意味的关联是,其发生源头就在成都。五代时的艺术巨匠成都人黄筌,学力博瞻,被后蜀孟知祥授翰林待诏,“权院事”,其上承唐画之传统,下启宋以来院体画风,以集大成、开新风的功绩彪炳史册,成为中国画院史上的坐标式人物。而在一千余年后的1980年,在文化重建与复兴的时代热潮中,成都画院应运而生,赓续了千年前的文脉。

作为成都地区首个由政府兴办的公立画院,成都画院甫一成立即带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从黄筌父子到苏轼再到张大千这样的人物能在蜀地涌现,与作为道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四川文化氛围有关,四川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启蒙、成就了这些艺术大家。成都画院秉承了蜀文化的精神气质,一开始即彰显出其开放办院的胸怀。首批专职艺术家中不仅有国画家,还有油画家和版画家,这种做法在彼时全国画院体系中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少之又少。与此同时,画院延请了数十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作为艺术顾问、数十名已有成就的中青年艺术家作为院外特邀画家,在艺术门类、艺术家年龄等诸方面进行了合理的结构化配置。

因为这样一种机制,建院36年来,成都画院不仅在中国画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就,在研修黄筌传统的基础上推进了中国画艺术,同时也在西画创作方面成果丰硕。自1980年代开始,油画家们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展览中屡获成功,从汪建伟、何多苓、周春芽等到年轻一代的黄润生、辜志勇、李猛、谷晓艳等,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得过金、银、铜、优秀奖等。自1990年代开始,周春芽、何多苓等一批艺术家进入国际当代艺术展览体系,在国际上获得声誉。此外,汪建伟调离画院后逐渐转型为多媒体艺术家,画院现有专职艺术家中则有年轻一代的多媒体艺术家陈秋林。

在成都画院的运行机制中,艺术家在完成相应的创作任务后,还需提供一批院藏画供画院收藏。因为这一机制的运行,36年来成都画院收藏了大批作品,就某种意义而言,艺术家的入藏品系列构成了其个人艺术档案的重要部分,从中可见其个人艺术实践的发展脉络。仅以此次展出的周春芽的《变形》系列为例,两件作品创作于1990年,时在《藏族新一代》和《石头》系列之间,此类作品此前鲜有面世,是周春芽艺术传播链条中的缺环,此次展出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遗憾。

当然,从更大的层面上观察,本展呈现出的是成都油画和多媒体艺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本展包括从胡仁樵1966年创作的作品至辜志勇、李猛等2016年创作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50年,这从某种意义上折射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的进程。从苏式写实,到乡土艺术、85新潮,再到当代艺术,数个阶段的艺术风格均在展览中有所展陈。这些艺术家学成于四川美院、湖北美院、中国美院、鲁迅美院、清华美院等,有各自不同的学缘,如从艺术史的角度进一步梳理,还可见出其分别承继了源自法国、苏俄、东欧、德国等的艺术传统并加以中国化,从而形成了其各自的艺术风格。除此之外,参展艺术家中还有万启仁与周春芽、马一平与何多苓、高小华、周春芽等之间的师生关系,提示了成都油画和多媒体艺术发展代际传承的线索。

本次展览亦反映了时代的脉动。万启仁、袁吉中、王民平、谷晓艳描绘的民族图志,马一平、简崇民、马光剑、黄润生笔下的大地庄严,何多苓、周春芽抒怀的文化乡愁,高小华、苏聪记录的都市人文,胡仁樵的主题创作,屠宏涛的奇幻叙事,李猛、辜志勇对日常状态的撷取,陈秋林对时光流逝的记忆,呈现出他们对世界不同面向的认知。艺术家不同的视觉选择与价值取向,让观者可以从更多维度感受时代的脉动。

成都油画与多媒体艺术历史有着不寻常的开端。曾孝谷1906年留学日本,是中国最早的美术留学生之一。从这一起点直至当下,成都油画与多媒体艺术承继有序、文脉清晰,开放包容、活跃多元、勇猛精进,是其百年历史的特点。本次展览,从典藏活化与当下创作两个角度,形象化了这些特点。阅读展览,将是一次触摸历史和当下的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之旅。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