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隐逸的灵境

开幕时间:2016-07-16 16:00:00

开展时间:2016-07-16

结束时间:2016-09-16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706北三街TabulaRasa画廊

策展人:何伊宁

参展艺术家:陈萧伊,林舒,卢彦鹏,徐浩

展览介绍


隐逸的灵境

Elemental Landscape

“风景”的概念既丰富又多元,其本身所代表的含义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自古至今为中西方以风景作为对象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素材和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家运用摄影媒介的实践中,风景在特定的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拥有了一种意味深长的组织方式,表达出艺术家与世界、以及风景同艺术家自身之间的复杂关系。

中西方风景艺术在传统上的差异为当下以“风景”为主题的摄影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创作和思考空间。中国文化中关于天地万物互动的山水艺术,连同中国传统哲学和精神思想对于一些年轻摄影艺术家作品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隐逸的灵境”以此作为讨论的背景,选择了陈萧伊、林舒、卢彦鹏及徐浩这四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意在观看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审美、传统哲学和文学精神是如何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对景物的再现起到作用的。虽然四位参展摄影艺术家所采用的创作范式均有不同之处,却共同体现出同时中国审美和西方媒介之间互相渗透的本质。展览力求通过作品之间,以及图像与不同的材料和装置之间互动,将观者引向“远方”。

陈萧伊的作品受西方抽象艺术和东方哲学的双重影响,着眼于自然,颇具个人的东方审美情怀。对于她,摄影是她将个人思想上升至探究哲学的工具。受到受禅宗哲学的影响,陈萧伊在早前的作品《KOAN》中采用照相光刻工艺,选取了抽象的风景制成版画,通过简化与抽象的手段探索表面之下事物的真实以及隐藏的法则。此次展览中,艺术家的新作《隐匿时》以一系列静态图像和幻灯片投影的组合方式呈现在空间之中。作品将世界的细微用抽象的影像再现,模糊了宏观和微观在尺度上的界限,试图推翻观者对景物真实的体验。与此同时,幻灯片投影出的若影若现的图像在空间中营造出一种海市盛楼的意向,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千里之外的雪山之巅。

从早期作品《鸠》到去年出版的摄影书《鼩鼱》,再到此次展览中所呈现的近期作品《圆光》,林舒摄影中的建筑和风景早已脱离了现实本身,为观者营造出一种超然的灵境。山水画概念中的“山水”包含着人对自然环境的物理性最为朴素的认知,但更为重要的是“山水”承载文人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意蕴情致、文化个性和价值取向。林舒认为,山水不仅仅是风景,而是一个精神性的载体,具有灵性和生命。与日本摄影师佐藤时启采用光绘进行创作的《呼吸图》相比,林舒并非意在创作一种摄影时间的形式,《圆光》以一系列被施与“圆光术”的建筑风景向观者表现了他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

与西方对自然的写实手法不同,以水墨形式呈现的中国风景艺术已有千年历史,以艺术家对自然的感受为中心,而非对自然的掌控。一直以来,卢彦鹏用摄影来写诗、作画,他将摄影作为个人表达的媒介,在一系列有关自然风景、寺庙和佛像的再现中寻找自身和周围世界的关系。此次展览的《山-雾》系列来自卢彦鹏2010年创作的作品,他将诗歌阅读的“惯习”与个人成长经验结合,运用传统银盐工艺创作出一系列山的意向——一个宁静的空间,在这里可以直接和草木对话,一个空灵的世界,雾的世界。在《山-雾》中,卢彦鹏不囿于技法的束缚,而是将暗房作为建构视觉世界的桥梁。

徐浩的过往摄影创作跨越纯艺和纪实,其中,中国传统山水画对艺术家的影响以一系列徐浩针对风景概念的创作回应而展开。在徐浩此前针对无相机摄影的尝试中,他采用传统的摄影感光材料和手法,以名为《山水》项目营造出中国山水画的美学特征,试图推动摄影和绘画之间的界限。在此次“隐逸的灵境”展览中,徐浩以《风景再现》为题,分别以六组作品全面地诠释了他个人对风景艺术的理解,作品包含了艺术家讨论影像研究中形式和内容关系的“一千句话”、反思并重新思考事物价值的“金银岛”、对风景再现中关于时间和空间解释的“无言绝句”等。徐浩通过对不同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不断地重新思考摄影与其他媒介碰撞所下产生的空间。

“隐逸的灵境”针对我在中国当代摄影实践中与风景主题相关的研究所展开。在尽可能丰富地展现四位青年摄影艺术家各具特色的作品之外,作为致力于当代摄影艺术的策展人,我希望能够利用Tabula Rasa空间上的挑战,讨论这一主题之下摄影艺术突破平面展示的可能性。于此同时,展览意在通过合理的空间利用,在作品相互之间建立内容和形式上对话。

——何伊宁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