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蜀山之上——四川现代四大名家画展

开幕时间:2017-10-13

开展时间:2017-10-13

结束时间:2017-11-26

展览地址:四川博物院一楼临时展厅(成都浣花南路251号)

参展艺术家:张大千,陈子庄,石鲁,蒋兆和

主办单位:四川博物院

展览介绍


  10月13日,《蜀山之上——四川现代四大名家画展》将在四川博物院开幕,此次展览聚集了四川现代四位着名书画大师——张大千、陈子庄、石鲁、蒋兆和的多幅作品,他们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方面具有开拓之功,极大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绘画的进程,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高峰。
  绘画是人类最诚实的幻想。张大千的唯美与改良,石鲁的革命与激情,蒋兆和的现实与悲悯,陈子庄的浪漫与超越,不仅仅是他们各自特有的个人气质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敏感灵魂的标本,显示了中国人、中国文化在遭受困厄横逆之际,在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心的竭力抗争之中,其内心对于人类最珍视的道德价值——善与美、正义与尊严的坚守与希望。
  此次展览齐聚四位大师佳作实属难得,不仅倾四川博物院馆藏之精品,更得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及蒋兆和、石鲁家属等的大力支持。在党的十九大前,此次画展将一展四川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据悉,展览将展至11月26日。
  艺术家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省内江市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中国画家。1920年代开始活跃在中国画坛,1949年之后移居境外,游踪遍及世界各大洲,因此他也是近现代中国最早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中国画家。
  张大千晚年做过一系列重要的试验性质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创作,正是这一全新的与封闭自足的传统绘画技术体系完全不同的开放式绘画方式,最终完全激发出了张大千蕴蓄多年的艺术能量,使他通过这一试验性工作,开创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全新面貌,其巅峰水平的作品完全可以置于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列,张大千也因之跻身于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画家之列。此次展览,他在敦煌临摹的《三世佛横披》,以及《荷花图轴》等画作将亮相。
  石鲁(1919—1982年),四川省仁寿县人,原名冯亚珩,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革命艺术家。1940年进入延安陕北公学院学习。到达当时革命中心延安,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石鲁”,此举或许暗示着他借此表明自己与过往生活的决绝,或许也暗示着他在文化、艺术事业上的抱负与雄心,因为,按照流行甚广的说法,这个名字的来源是他最为崇拜的明代遗民画家石涛和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化思想界的旗手鲁迅。
  1949年后,石鲁很快成为了中国西北地区(后来是陕西省)美术工作的重要领导者,之后甚至成为最高领导者。以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以主题先行的方法来创作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不仅在当时公推石鲁为首屈一指的艺术家,即便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模仿石鲁这种创作样式和创作思想的人,也多不胜数。石鲁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真诚与激情,不仅仅是他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做出了一件恰当的事情,还在于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诚与激情都发自于内心,更在于他对传统绘画技术体系的破坏之余,还能识别出对于自己的革命艺术具有建设价值的技术碎片,并且还有能力把这一切综合起来,恰当地使用起来。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社会革命与艺术思潮交融的中国画作品,是由石鲁所创造的,并且由他引领了几乎一代中国画家的艺术创作的方向。
  蒋兆和(1904—1986年),四川省泸州市人。16岁时,蒋兆和因家族遭遇变故,不得不从泸州流浪至上海,以他前些年从其叔叔那里习得的擦炭画技术给人画像,开始了独自谋生的艰苦人生。
  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不仅造就了蒋兆和坚韧的性格,也造就了历经社会下层生活的他在艺术上的入世情怀。他始终对社会下层民众怀有悲悯之心,并以洞悉人间悲剧的目光,深切地关注病态社会对个人造成的人生苦难,并执着于以他最熟悉的艺术手段去表现这些苦难。自1941年至1943年间,蒋兆和倾其心力创作完成了他的艺术巅峰之作——高2米、长26米的巨幅人物群像《流民图》。自此,一个以中国的笔墨纸张为材料、以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术为主导、描写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因社会病态而处于贫困中的底层民众形象为主的绘画艺术新倾向出现在中国画界。《流民图》从诞生之日起就如同所表现的主题一样屡经磨难,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日子里因揭露了民不聊生而不知下落,而在失而复得后又备受争议。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易名为《群像图》在北京太庙展出,当天就遭到日本宪兵的盘查禁展,作品被从画架上扯了下来。在那样一个时代,也许还有人具备蒋兆和式的绘画技术,也许还有人也像他一样具有用水墨材料画出西式素描效果的能力,但却没有他那样不可遏止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他那样不堪良心受到拷问的焦虑,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创作冲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蒋兆和艺术焕发出来的光辉,照亮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人性,照亮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所经历过的困窘、灾难、苦痛与迷茫,至少会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记住了已经过往的历史,翘首于希望的未来。
  陈子庄(1913—1976年),出生于四川省荣昌(今重庆荣昌县)。陈子庄早期作画,时号兰园,中期号南原、下里巴人、陈风子(陈疯子)、十二树梅花主人、石壶山民等,晚年号石壶。
  16岁时,陈子庄前往四川省会成都,在这里认识了学者陈步鸾、肖仲伦、林山腴、蔡哲夫,画家谈月色、沈渻庵、刘既明、陈仲年,更重要的是他还结交了四川军阀王瓒绪,并因与这些人的关系,在黄宾虹、齐白石先后入川的时候,与黄、齐二位都略有接触。与当代中国画大师的这些接触虽然短暂,但却在陈子庄内心留下了至深的影响,他后来倾心发展自己的绘画艺术时,始终都以黄、齐艺术作为自己衡量的标杆和景仰的典范。
  陈子庄是个相当纯粹的艺术家。回望他和他那个时代,他的绘画在艺术上的纯粹性,他达到的艺术境界的超越性,以及他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思考的深刻与理论深度,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都显得非常突兀。陈子庄的艺术,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1966至1976年)这一段被后世称为“文革”十年的时间里,他凭借一己之力所作出的艺术探索,不仅是中国文化在那个举国狂乱的历史时期怪异处境的绝妙反衬,也是那个时代的中国画艺术迄今为止在整体上说来,仍然算得上最有创造性、也最有学术价值的成果。陈子庄的艺术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最为僵滞、文化最为荒凉、人心最为凋敝的时代,其格格不入的品貌,也许正是中国文化否极泰来,即将摆脱困境,步入平和祥明之世的预言。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