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曾海文舞曲:艺术家电影与稀有画作

开幕时间:2019-01-26 16:30-18:30

开展时间:2019-01-26

结束时间:2019-03-16

展览地址:德萨画廊

参展艺术家:曾海文

主办单位:香港黄竹坑道21 号环汇广场20 楼

展览介绍


  德萨画廊荣幸呈献曾海文由本画廊举办的第二个个人展览。曾海文并列三位最举足轻重的二战后移居法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与赵无极和朱德群齐名。《曾海文舞曲:艺术家电影与稀有画作》将于1月24日开幕,以一件艺术家与电影导演谭闽生于1973年共同创作的前卫艺术家电影作品作为亮点。这次展览同时在电影作品旁展出一系列于电影中出现过的稀有画作选集。
  艺术家电影名为《曾海文舞曲》,属于早期实验性影像艺术,以探索对大自然和潜意识的更深层次的真谛。综观曾海文的作品,可见他把传统的道家与禅宗哲理的精粹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对自然、随性和简约之感悟。曾氏和谭闽生于《曾海文舞曲》中接连反覆闪出艺术家的水墨画作,并改变速度和图像顺序,以创造一种对冲击视觉和感官的体验。电影让观众仿如置身在自然之中,而图像接连一闪而逝,激起一种刻骨铭心、迷幻神经的效果。
  影片的周边展示了八幅水画双联作,每件作品均于电影中出现过。曾海文的画作致力创作一个视觉语言,以水墨的笔触解读道家和禅宗的世界观。
  作为现代水墨画的重要人物, 曾海文(1927-1991年) 生于中国厦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法国,代表着第三代、也是最后一代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曾海文的水墨和油画创作具有一种既澎拜又细腻的艺术特质。生动的画面、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自由奔放的笔势都是他的创作特征。
  1948 年,曾海文移居巴黎学医。尽管他从未接受过任何正式艺术训练,他很快便受到当地的艺术文化所吸引,流连于画廊与博物馆间,自习成材。有别于同代的、师承林风眠的朱德群和赵无极,曾海文的画作灵感主要来自中国传统书法和道家思想,自成一格。
  曾海文钟情于水粉、水墨和油彩,也喜欢把中国传统的抽象元素跟西方的抒情笔调融汇贯通。在曾氏的艺术实践中,这种形式变得系统化,消除了他创造的空间维度上的任何关注。
  多年来,他一直努力不懈地完善创作过程,造就后来的代表作系列:双联画。多年来,曾海文渐渐完善创作模式,他的双联画通常都是70 x 100 cm的无题作品,既定的尺寸成了他作品的标志,同时让他不需再为画纸的大小而费神。曾海文用两张纸并排作画,大大增加画面可以容纳的意像,把他专属的意念表现无遗。
  尺寸定义了作品,同时赋予作品可被辨认的视觉特征。两张纸并列合一,双联画足以包围世界,一个被历史认为是曾氏独有形式。他革命性的作品超越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界限。他运用了创新手法,把道家的精粹发挥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自然、任性和简约之道。他的画作没有如传统水墨画般模拟自然,而是呈现一种形而上的现实,一种唯美而纯粹的能量状态。
  1980 年代,曾海文的作品于法国多个重要展览展出,其中一副双联作品更获得当时国际知名收藏家Dominique de Ménil 收藏。有一年,美国重要收藏家Paul Mellon 要求与曾海文见面,曾海文却宁愿到法田西部旅游玩乐,拒绝见他。此事反映了曾海文不重视交际名利的个性,也间接解释了为何他生前并没有在在艺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现在回望,由曾海文自创的轻盈深邃画风在中国水墨的演化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同代人中,曾海文是第一个利用水墨画重新演绎中国文化的细腻和复杂。
  曾氏的艺术成就在他身故以后渐得广泛认可,有赖许多学院规模回顾展出:摩纳哥海洋学博物馆,摩纳哥(1996);台北美术馆,台北,台湾(1997);法国蓬图瓦兹博物馆,蓬图瓦兹, 法国(1999 - 2000); 《Paths of Ink》,法国吉美博物馆,巴黎,法国;《墨の道》,日本资生堂画廊,东京,日本(2002);《来自巴黎的微风》,诚品画廊,台北,台湾(2014),曾海文: 1960 至1970年代作品佳士得,香港(2015)。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