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缪晓春:陀螺舞

开幕时间:2019-05-25 18:00-20:00

开展时间:2019-05-25

结束时间:2019-07-28

展览地址:398 West Street, New York, NY, 10014

参展艺术家:缪晓春

主办单位:奕来画廊

展览介绍


  奕来画廊荣幸地宣布将推出艺术家缪晓春个展。缪晓春生于1964年,是中国媒体艺术新浪潮中的核心人物。本次展览涵盖绘画、雕塑以及动画影像领域的作品,将集中展现缪晓春近十年来对于新一代颠覆性技术(尤其是3D打印技术)在艺术上的探索及实践。在新媒体与新技术接受度激涨的当下,新兴手段不断被运用到艺术领域。对观者而言,媒介的未知和视觉经验的缺乏令这种新艺术带来了空前的感官冲击,而其反效果则是少有聚表现力和深度于一身的作品问世或是被接纳。缪晓春的《陀螺舞》系列无论在感官层面还是心灵、思想层面都绝对是一场高能的盛宴 ── 一次提出永恒性问题的未来主义式表达。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提出世界是由数字组成的,人类就此走上了“像素化一切”的不归路。这体现在科学、音乐、视觉艺术等等领域中,任何一段悦耳的音乐一定能被翻译成音符的谱码,任何一条优美的曲线都可通过对组成曲线的每一个点的分解来进行公式化。现代艺术史中不乏优秀的艺术家曾对这一脉理论进行分析与讨论:20世纪意大利艺术家温森佐·安格内蒂(Vincenzo Agnetti)的创作从数字的定义出发进行发问,挑战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数字进行的肆意运用。德国艺术家夏洛特·珀森斯科(Charlotte Posenenske)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则更为实体化,她通过将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零组件定义为单元,构建了自己的宇宙。而在《陀螺舞》中,艺术家缪晓春则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独到处理方式 —— 人与机器成为了他艺术世界中的共同造物主:二者的组合令“矢量”成为构建缪晓春世界的基本单位,这一“矢量”随即成为其绘画、雕塑以及影像作品的原始素材。
  时间,作为第四个维度,在这一以3D技术为灵感的系列作品中被强调和突显。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一方面,单一的人物通过时间推移,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残影,所有残影的合集组成了具有动态感的作品,展现了一个人物是如何在时间的推移中发展出一组连续又连贯的动态形象的,这点看似合情合理。但另一方面,当由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维度组成的等式中搅入时间维度这个新的因数时,作品的最终呈现却未直接展现出维度上的递增。对于作品中巧妙呈现的这个有关维度的悖论迷宫,或许我们能从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字里行间寻求到可能的出口:“时间不是一个对象,它不像时间中的存在那般短暂,时间在一种恒定的状态下流逝。”
  历史上,未来主义通常指向20世纪意大利的一段特殊时期。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一直对缪晓春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陀螺舞》系列尽管有着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动态感、流线感以及事件感,但也具备强烈的广义未来主义色彩:现在和未来是分布在时间轴上的两个点,时间轴不断推移而此两点间距则恒定,这一距离规定了与任一“现在”相对应的“未来”都是未知和不确定的,也同时预示着任何“现代”的表现手法和手段对“未来”的描绘都会显得荒诞而怪异。展览中所有八件雕塑作品均命名自一本阐述西方艺术运动的中国书籍 ——《未来主义 - 超现实主义》,缪晓春从书中较为随意地挑选出八段诗篇选句,继而通过谷歌翻译软件直接译成英文作为具有机械感的雕塑标题。如果不是因为作品标题和雕塑观感间关联性的缺乏,这种独特的怪诞便无法得以表达。同样,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不仅代表了作品中处于陀螺舞状态中的人物,更象征着一种共存,即此刻当下的短暂性与涵盖未来的永恒性之间共存的可能。
  人与机器间的来往与合作一直贯穿、定义着缪晓春的职业生涯,同时也指向未来科技作为附属于人类的“副造物主”身份或许将很快面临被颠覆的可能。被科技裹挟的艺术是否其未来注定冰冷又了无生机?缪晓春在选取《陀螺舞》的背景音乐时选择了贝多芬的曲目,而非其他调式更为严谨的作曲家的作品。再者,与其使用由电脑随机创作的人物图像,艺术家缪晓春愿以自己的血肉身躯,通过扫描生成图像,并使之成为其创作中所有人物形象的原型蓝本。通过缪晓春的作品,或许我们还得以窥见在未来不可逆转的电子化过程中尚存一丝人文主义光辉。
  本次展览将呈现一份电子画册。
  关于艺术家
  缪晓春1964年生于中国无锡,198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获第二个硕士学位。缪晓春任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与数字媒体学院。
  缪晓春的近期个展包括《01 变量循环——缪晓春 2006-2018》,华·美术馆,深圳,中国(2019);《变形记》,凯尚画廊,纽约,美国(2016);《Echo》,Galerie Paris-Beijing画廊,北京,中国(2016);《缪晓春个展 — 另存为》,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2015); 《缪晓春2015》,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2015);《宏观狂》,路德维希博物馆,科布伦斯,德国(2010); 以及《缪晓春--两个大录像》,今日美术馆,北京(2010)  。 
  艺术家近期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的机构性展览包括《新艺术史 2000 — 2018 中国当代艺术》,银川当代美术馆,中国银川(2019);《Traces》,Nolan公园,10B栋, 纽约, 美国(2019);《Life and Dreams — 中国当代摄影与影像》,The Walther Collection,德国新乌尔姆(2018);《B3动态影像双年展》,法兰克福,德国(2017);《乌托邦·异托邦 — 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北栅丝厂,西栅景区,乌镇,中国(2016);《剧本:动画世界的生活》,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馆,水牛城, 美国(2015); 《中国8 — 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格尔森基尔欣艺术博物馆;NRW Forum,杜塞尔多夫,德国(2015);《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布罗德美术馆,密歇根州立大学, 东兰辛市,美国(2014);《变位 —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威尼斯,意大利(2013)。
  缪晓春的作品被世界各地众多博物馆作为永久馆藏收藏,其中包括中国香港的M+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和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