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人机合一——人机艺术计划Ⅱ

开幕时间:2019-07-13 16:00

开展时间:2019-07-13

结束时间:2019-10-08

展览地址:北京当代艺术馆 - 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大兴庄500号

策展人:张海涛

参展艺术家:李子勋,夏国,吴梦诗,邱宇,张沐辰,吕连涛,郑宏昌,张丽丹,卢杉,陈娱,之之,胡迪生,宫一宁,金泽,熊樱菲,杨艺,石若宜,迟世林,陈昊男,李学智,潘彤,徐一玄,陈思佳,朱茼

主办单位:北京当代艺术馆

展览介绍


  人机关系之“人机合一”
  文︱张海涛
  《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地〉中庄子认为“机械”、“机事”定生“机心”,“机心” 即机巧之心、功利之心,是对科技持强烈批判的态度,但人类社会自古由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发展至今的智能时代,科技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而“机械”、“机事”、“机心”已经是无缝链接,高度融合,所以这里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科技的双韧剑特性。科技带来的不全是负面的影响,而在于怎么平衡、怎么使用,以人文、自然、传统的永恒之道作为依托,发现未知世界进行创新、转换,即强调科技与自然、人文、传统的矛盾统一性:人机合一。目前人机伦理已经是无法隔离的依存关系,不如彼此间平等对待,从精神和意识层面互相尊重且融为一体。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会逐渐由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拓展到人机合一的关系,两种关系可能会并行或交互发展与融合,人机合一是人机关系终极的精神观念,互相高度依赖,异质共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潜意识一体化的状态。
  科技越来越带给我们人文与技术、自然与不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冲突,我们可以借科技媒介反思现实与未来的生存问题;科技也会让我们靠近真理、摆脱愚昧迷信,创造文明的生活方式。人机艺术是借机喻人的表达方式,通过机器关注人的社会历史、现实生存环境与状态;也会借“机”谈论对未来想象的可能性,反观现实,从而打破艺术描摹和反映现实的单一模式。人机艺术是科技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将人工仿生技术作为媒介载体,加以艺术的语言转换。人机艺术跨越物理、生物、数字等多个领域,是艺术的集合体现,它与我们有情感交流,不只是我们生活中实用冰冷的工具。除了可以讨论人工机能对人类的影响,也需要有想象力的艺术语言,通过非功能性的自动装置来表达思想与伦理,而非仅仅作为自动化设计的实用机器被使用。
  未来技术革命带给人类的伦理、生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已经超出政治、经济体系对未来的影响力,技术发展是一种只能前进而不可能倒退的趋势--人们更愿意相信,技术发展将最终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科技甚至可以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总是与科技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我们的电影对未来的表现都称为科幻电影。 
  人机关系与人机艺术
  广义的机器人包括所有的仿生机器,如机器狗、机械臂、扫地机、手机、洗衣机、电脑、汽车等等,甚至涵盖所有拟人化并赋予生命的智能物联网装置,它们早已成为我们行为和意识中的一部分,我们离开了它们也无法工作与生活。机器人艺术其实也是科技与艺术关系的体现,科技具有发现和实证的特点,而艺术必须有想象的空间,这里谈到艺术语言问题,机器人艺术语言是也可以从造型、色调、声音、质感、材料、动态、空间、道具、环境、身体、技术、妆容、身份、气味等等艺术元素入手来进行转换、创新和想象,借不同的话题和符号来表达当下人的观念和感受。
  人机关系的几种技术呈现和交互方式
  1、自然人体与人工机体的组合;2、自然人思维与人工思维的结合;3、人机虽然没有在身心或身体结合,但人类可以由传感器对人工机体进行控制;4、人在创造机器时就融合了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其实也是一种人机合一的方式;5、人与人造人、人造动物或人造物体的关系:人与数字虚拟人、虚拟世界的关系,甚至人与通过机器而克隆、杂交生物的关系和伦理。
  人机将来逐渐会成为艺术作品中的主角和载体。人机关系是未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之外新的生存关系,我们与人工生命,人造物的和谐相处成为关系美学中新的伦理课题。这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人造的自动化给我们将带来什么改变,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意义是什么,是实用服务、创造精神感受还是毁灭自然物性,这也会引发我们对“自然·人工自然”课题的讨论和判断。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人机不具备智能化,后来逐渐有了人工智能化机器人,需要增加传感器、人机交互系统发挥其自主性。未来机器一旦成为我们生活中如手机、电脑、网络无法隔离的一部分,我们必然会面对诸多伦理道德、情感、甚至是法制问题的挑战,如与机器人的感情纠缠,甚至会超越我们对宠物的情感,因为他们和人类的生理与心理形象更相似,相比其它动物更容易接近,投入大量情感难以割舍,甚至排斥其他人类。反之亦然,机器人也可能陷入与人类不分你我的情感,如《人工智能》、《Eva》机器主人公的痛苦体现,在他(她)得到来自人类家庭的关爱后,也为投入所有的情感而无法自拔,但多数人类还是把他们视为异类或物件,触及到人类的利益就进行大量销毁,场面极其残暴。不论自然界的有害生物还是有害人工智能的身份的认定,这个标准都是以对人类的利益弊端来判断,这也是一个以人本位极度权力化的界定标准。从不同的角度高端人工智能自身系统会随着经验的演化,不断自我学习、创新,人类机能被复制,也会发生人机战争。未来应该制定保护智能机器利益的机制,同时也应该制定机器人犯罪、审判、奖罚规定,目的与人类和平、自由、平等的生存,甚至监督人类犯下不利于地球生态与文明发展的行为,而未来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人机合一、人机共存的愿景,这就是我们对未来艺术的价值判断。
  结语
  当下与未来的趋势是大数据暴增、万物互联、再向万物智能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会将平凡的人类变得更伟大,逐渐成为驾驭机器的超人;而智能机器会逐渐改变社会结构,人与人的交往增加至人与机器的交往结构,会让人类智能、智力下降逐渐产生懒惰思想;同时需要健全智能网络部门,预防或管制机器人犯罪。人工机器社会也会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语言和文化生活,人类只有在顺应时代大潮流的基础上迎接各种有利或有弊的挑战,人类文明才能有所创造和发展,人工机器也会逐渐成为未来艺术世界中具有创造力的主角。
  2019年6月2日于北京
  关于策展人
  张海涛(Zhang Haitao),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档案网主编、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现生活、工作于北京。1999年前学习于湖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1999年后致力于当代艺术研究工作,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已策划百余场学术展览与论坛。2007年创办艺术档案网。2009-2017年先后任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元典美术馆副馆长、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副馆长、荔空间策展人、NO!SPACE艺术总监。北京独立影像展选片人;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评委;丽水摄影节学术委员、评委。2012年出版个人著作《未来艺术档案》。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教授课程、工作坊指导或参加论坛、讲座。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