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格格不入——何工作品(2009-2019)

开幕时间:2019-11-08 16:00-18:00

开展时间:2019-11-09

结束时间:2019-12-08

展览地址: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楼(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9号)

策展人:冯博一

参展艺术家:何工

主办单位: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展览介绍


  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域上和美集团支持,冯博一策划的“格格不入——何工作品(2009-2019)”展览,将于2019年11月9日-12月8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行。
  这次展览是何工近十年创作的一次阶段性展示。将在喜玛拉雅美术馆1500平方米的展厅中,集中呈现何工具有宏大叙事和象征、隐喻意味的大型绘画、装置、影像等多媒介作品,共计45件/组。而借助于爱德华·W·萨义德回忆录《格格不入》作为展览题目,则在于表明何工“自我放逐”和“格格不入”生存态度所导致的艺术创作的基本立场。
  关于展览
  这次展览以何工文化游牧的多媒介的代表性作品为主,辅以图片、影像、手稿等文献记录等多个层次与线索,立体而多维地观照、呈现他的艺术创作,以使何工的艺术延伸到一个与他生存活动息息相关的重庆、成都、美国、加拿大等具体的地域景观中。由此形成具有文化地理学、社会学、艺术学意义的宽泛的作品“地图志”概念。但它不是简单地“按图索骥”地抵达何工创作、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某个片断,而是借助地理节点的名义,即以他具体的历史处境与现实生存的地域为背景关系,追溯他艺术发展的踪迹。
  何工通过具有宏大叙事的象征、隐喻性的视觉语言和多媒介方式,在超验、扭曲、混杂的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人文精神废墟的忧患、疑惑与救赎,以及对不确定未来的寻求与守望。同时,他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挪用、抽离和置换的多种尝试,既有移花接木式的新视觉图像生成,又在沉郁或忍俊不禁的幽默中耐人寻味,潜置的视觉文本已经深深地刻下了他对这些图像指向性的认知和觉知的烙印。
  而他一直“在路上”的特殊经历和经验,又使他的艺术创作具有“目以重瞳”的视域。因此,何工的艺术已经不能简单地评价说是从中国传统的、地域的和现实的文化中派生出来的当代性,而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再现形式,也是他文化地理空间不断位移后的一种在地与全球化碰撞、磨合、交融、实践的结果。所以,他的文化身份和栖居住地具体而微的境遇,导致了他的艺术创作既与中国传统的、现实的资源有所关联,又与所在地的异域文化存有诸多的殊异之处。
  而何工的处境所构成的艺术创作是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居间的混杂与边缘状态,这种“边界创作”则代表着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第三世界艺术话语发生了转向,抑或也可以说何工的艺术创作具有“多元”与“混生”的组合,已成为文化全球化趋向的代表艺术家之一。艺术既是社会现实之外的一块飞地,也是一片人类可以栖息的乐园,如同何工的艺术和这次展览一样。他的艺术像一粒种子,可以跨越地理文化的边界限制而生根发芽。
  何工,上世纪80年代从四川走出的艺术家。他1982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现更名为西南大学)美术系学士学位,1985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留学美国堪萨斯州费伦兹大学(Friends University)学习艺术教育,1991年赴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作访问学者研习艺术社会学,随后移居美国;2005年至今任教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工是一位不见容于现在通行“艺术”模式和身份的艺术家。他从重庆学艺术伊始,到留学、移民与迁徙、回归,并一直在路上的经历,他绘画、装置等多媒介艺术创作,可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身份流变和文化游牧现象的其中个案。他的艺术更多地是艺术的自主与独立,并还原到艺术创作之初,逼近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与视觉语言,以及艺术与生存本源性的关系之中。何工说:“我的艺术创作形态以绘画为主线,也大量从事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实验。创作方法主要依托人类近现代史图像,从社会现象学视角生成艺术观念,以知识考古、解构叙事、隐喻等手法扩展视觉材料的思想张力。”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