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C.M.Y.K.

开幕时间:2020-07-16

开展时间:2020-07-16

结束时间:2020-08-19

展览地址:24 rue de l'échaudé, 75006 Paris

参展艺术家:杨冕

主办单位:巴黎A2Z画廊

展览介绍


  原定于今年3月举行的杨冕个展“C.M.Y.K."由于疫情原因改期至7月举办。经过长达四月的等待,展览将于本周四开幕。展览将持续至8月29日,欢迎大家前往参观。
  ……………………
  目前,人类正处于一个海量图片泛滥的时代,甚至让人忘记了这个世界本身。无论是数字图片或是印刷图片,它们都不断试图引领我们的消费,影响我们的思考。
  杨冕总是不停地用作品质问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图片的大众传播是否对所有观众具有相同的影响力? 它们如何影响观众?它们如何传播?从90年代开始到2005年,杨冕探究了广告图像中“完美女性形象标准”与中国大众的关系。随后,作为对先前问题的延伸,杨冕开始持续思考艺术通过媒介传播对中国公众教育造成的影响。
  此次展览,杨冕聚焦于法国收藏的中国艺术史上的作品。这批作品的原作现藏于法国的吉美博物馆以及赛努奇博物馆。由于过去博物馆系统的发展状况,中国观众大多只能通过艺术媒介的形式进行艺术教育,而这一批藏于法国的中国艺术品则更难有机会出现在中国观众眼前。杨冕指出在CMYK模式下印刷的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差异,试图引起观众对印刷品传播的思考。CMYK指的是四种印刷的原色,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黑(Black)。
  杨冕通过对原始图像的加工,引领我们进入印刷图像的生产机制的讨论:CMYK。四种印刷的原色以点的形式存在,再以杨冕的个人意愿被放置在画面上,相互靠近却不重叠。圆点的清晰度、颜色的不重叠象征着杨冕对图像表达的追求。让观众通过视网膜的感应自主调和色彩是杨冕给作品民主性的重要定义。
  本系列作品揉杂了中西方艺术的影响。作品看似融合了马赛克、印象派、点画派以及抽象画的技法,其实CMYK是典型的信息技术下的作品。每件CMYK作品都并置上万个点来呈现中国传统山水画、文人画的题材,这需要强大的电脑辅助才能够手工完成。观众的目光仿佛游离在可视与不可视、真实与虚幻、抽象与具象之间。这些不同视觉组合之间的关键连接点来自于CMYK和视觉。
  大量的传播图像不停地充斥世界,影响人对世界的理解。通过作品的呈现,杨冕邀请我们关注文化发展的进程,关注媒介对人以及人所身处的环境的作用。
  CMYK
  杨冕的作品所使用的是CMYK分色而不是RGB分色。RGB指的红色绿色蓝色三原色光,用英文表示就是R(red)、G(green)、B(blue)。我们完全可以把RGB想象为烹饪里面里面的糖、盐、味精,任何一道菜都是用这三种调料混合的。不同的口味,三者的比例不同 。因此不同的图像中,RGB各个的成分也不尽相同。我们所有的电子图像都是基于RGB分色技术,而每个颜色都有一个RGB数值。RGB是一个色彩通道。我们可以把这三原色光比作三盏不同颜色的可调光台灯,那RGB作为一个色彩通道就相当于调光的按钮。对于观看者而言,他们关注的只是图像本身,而不会去联想究竟三种色光是如何混合的。因此作为色彩通道的RGB其作用是“控制”,而不是“展现”。RGB作为一种物理色彩模式,也是一种发光的色彩模式,比如我们在黑房间内仍然可见屏幕上的内容;而CMYK是一种依靠反光的色彩模式,我们是怎样阅读报纸的内容呢?是由阳光或灯光照射到报纸上,再反射到我们的眼中才看到内容。它需要由外界光源,如你在黑暗房间内是无法阅读报纸的。CMY是3种印刷油墨名称的首字母:青色Cyan、洋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而K取的是black最后一个字母,之所以不取首字母,是为了避免与蓝色(Blue)混淆。因此,所有在电子屏幕上出现的图像都是RGB图像,而所有在印刷中出现的图像都是CMYK,包括期刊、杂志、报纸、宣传画和画册。
  于杨冕而言,选择CMYK而不是RGB已经明显表现了这批作品的观念之所在。他关注的是图像在复制传播中的文化含义,而不是图像本身,他关注图像是如何被呈现、展示传播的,而不是什么数字化时代技术对图像的控制。也正是因此,这批作品和他早期的标准系列乃至“到中国去”是一致,其重点在关注文化和趣味的传递,而不同的是这次他的出发点更关注图像的生产机制以及这种机制与我们视觉的直观联系。
  色点
  CMYK的核心是四种颜色的印刷,它把任何图像拆分成青、洋红、黄和黑,然后通过每种颜色的灰度来分别调配油墨进行印刷。因此每张白纸都是被通过印刷4次获得图像的。每个色彩的灰度在印刷中体现为油墨的多少,而在杨冕的画面中则体现为四种色点排列。这些作品的制作是一个非常严密的过程,它几乎相当于一种手工的印刷。艺术家将图像在计算机中进行自主的分色,并用主观的点手工绘制,输出成矢量图最后才是用手工和辅助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将四种颜色的色点并置在画面上。这些色点的排列有着双重的意义。
  从绘制技术上来说,杨冕将自己置于两种技术矛盾冲突之中。手在绘制过程中自由度的减少是一方面,而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不再是对于眼睛的追随,而是对一堆指数的机械沉陷。它们不是对于现实的复制,而是对于现实的“反光”的呈现,因此对于复制的复制的复制。这种不断的传递过程,也是一个图像含义衰减的过程,杨冕将对绘画手工性的限制与这个图像含义的衰减过程对应起来,与此同时他也把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弱化成印刷程序的一部分。而这恰恰是对在图像泛滥时代个体艺术创造的限度与可能性的一个微妙隐喻。
  而这些色点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它们在作品和观众中制造着某些新的读图关系。这些色点的稠密首先是对四种颜色的灰度的表达,同样它们也制约着图像的清晰程度。确切的说,观众的视网膜必须在面对这些作品时不由自主的调节一下,才能将这些颜色调和在一起从而获得对于图像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观众永远没有办法获得对于原始图像完整而固化的印象。考虑到这些作品都是中国艺术史中经典的图像,观众永远是在一个视网膜调节和记忆补充的双重动作之中。
  身处一个印刷图像泛滥的时代,杨冕似乎把艺术家的能动性限定在一个范围内,但是他制作的这些图像却迫使观众在阅读图像时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从而在图像轰炸中调动自己的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色点的使用看似是对印刷文化驯服,其实是一种伺机的反抗。
  图像
  图像在杨冕的作品中具有多重含义。它包括原始的图像,艺术家制造的画面以及观众根据视网膜的调节和经验补充出来的图像。总的说来,杨冕堵截了艺术作品和社会现实之间直接而明了的关系,而是将目光聚集在我们知识上。所以这些图像都是我们知识背景的一部分,在这个展览中,它们体现为中国绘画,而它们也可能转换成为另一种类型内容的集合。因此,在这些作品中图像的元叙事并不重要,艺术家关注恰恰相反,即元叙事如何在图像的传播中消失,而作为叙事载体的图像及其复制开始获得了一种独立的存在。
  杨冕所创造的图像并非是一个坚实的,边缘线清晰的图像。这些图像看似尊崇于四色印刷的分色原则,但其实也还保留了某种随意性。如果我们把清晰的原始图像作为一个终极的话,那么这些图像是在背离那个图像,朝向我们运动的过程中一个任意的停留。如果说艺术家将自己的绘制至于印刷文化的控制之下的画,那么他的能动性体现在他人工的控制了图像与我们的距离。一方面他要让这些图像可识别,另一方面,他要最大限度的为我们置入经验保留可能性。
  在这个随意停留中,它开始变得模糊而分离,并不再承载着叙事。也正是因此,它呼唤着观众经验的填入,而这些填入必然进一步对图像的元叙事形成对抗。于是两种彼此置入与重构模式出现在画面中,一层是个人经验与印刷图像的之间的置入与重构,而更深层次则是艺术家试图创造一个模糊的维度,通过置入当下经验重构我们对历史的阅读与想像。因此,从呼唤着经验的填入这个角度来说,这些看起来仿佛是印刷的作品充满了别的印刷产品所没有的温暖的特性。而这个温暖的特性恰恰是它们作为艺术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光晕”之所在。
  《CMYK, 色点与图像:关于杨冕新作三个关键词的笔记》
  作者:皮力
  ……………………
  关于杨冕
  杨冕,1970年出生在中国成都,从少年时代起开始受传统美学的熏陶,于199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至今。1998年,在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后,他开始在世界游历。在2000年,他接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专访,作品和人物被收入2000年10月刊的“中国的年轻人”,并刊载在国际媒体的艺术报道中,如2007年的《Forbes Life》中的The Culture Evolution。
  杨冕一直关注媒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一重要的文化议题。1996年至2005年,他用油画的方式,创作了《美丽“标准”》系列。在这一系列中,杨冕讨论了中国社会关于女人审美的问题,以及反映了大众对中国女人审美脱离了中国人的基因现实这一文化现象,从而质问改变大众审美标准的源头和权力。同时,这一系列的作品也是一部中国女人审美的编年史。
  2007年至2008年间,杨冕创作了《来中国-文化的革命》系列,作品以西方的大众文化形象为素材进行多元创作。一如他在2008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个展《姿态》上写的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来过中国,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从2009年起,杨冕开始创作CMYK系列作品,创造性地使用印刷的四个颜色CMYK圆点的方式来讨论在CMYK方式下印刷的产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人类以印刷品的方式获得世界文明的图像,而该廉价方式的可靠性是否应该受到质疑?杨冕以原作而非印刷的方式重新演绎中国和世界的经典作品,引发观众对印刷经济的思考。
  杨冕曾出版过多部个人图录:《美丽(标准)》、《2003年杨冕眼中的(标准)》、《2005年杨冕眼中的(标准)》、《那些经典》、《那些经典-杨冕新作展》、《姿态2007-2008》、《CMYK-杨冕绘画》等。艺术史家吕澎先生编著了杨冕的个人艺术著作:《视觉的标准与观念-杨冕的艺术》一书。
  杨冕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并受到多个公共机构的收藏:成都上河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瑞士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南京当代四方美术馆,蒙彼利埃市政厅,美国笛洋美术馆。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作品预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