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众妙之家

开幕时间:2021-03-28

开展时间:2021-03-27

结束时间:2021-05-29

展览地点: 天线空间

展览地址: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17号楼202

参展艺术家:恩佐·库奇(Enzo Cucchi)、Sanya Kantarovsky、Allison Katz、Fredrik Vaerslev、段建宇、谢南星、王晓曲、周思维

主办单位: 天线空间


展览介绍


天线空间荣幸地推出群展“众妙之家”(House of Perception),展出八位来自中国和国外的知名艺术家之作品。展览由贺潇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恩佐·库奇(Enzo Cucchi)、艾利森·卡茨(Allison Katz)、桑亚·坎塔罗夫斯基(Sanya Kantarovsky)、弗德雷里克·瓦尔瑟勒夫(Fredrik V?rslev)、段建宇、谢南星、王晓曲和周思维。 在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鲜为人知的非虚构小说《众妙之门》(The Doors of Perception)中,作者描述了他在服用了0.25克梅斯卡林(mescaline)——一种从圣佩特罗仙人掌中提炼出来的致幻成分(又名,佩尤特)之后,他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但令人意外的是,赫胥黎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段经历让他看到的并不是他自己或者带他穿越“小我”的历史,而是让他洞察到他周围的宇宙。用赫胥黎自己的话说:“心灵所关注的根本不是测量和位置,而是存在与意义……伴随着对空间的漠视,对时间的漠视甚至更为彻底。” [1] 根据这些经历,赫胥黎提出了“自由心智”(mind at large)的概念,而这种跨时空、跨地域的潜力,亦即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所描述的“心之眼”(mind’s eye)。这一朦胧的概念,往往成为引导艺术家有机地合成并传递出他们意识中的图像的力量。同样,这也让观众通过共同的经验,去发现和认识他们自己接收图像的路径。 本次群展“众妙之家”,即受到了赫胥黎对人类意识之探索的启发,呈现在创作上最受瞩目的八位中国和国外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在二维空间的范畴中分享着松散的互文联系。从意大利新表现主义的开创性人物之一,到备受关注的中国艺术家,他们迥然不同的艺术实践,如棱镜般折射出对于政治、技术、艺术媒介和我们所置身的时代,及持续演变的精神上的关注。为了将这些艺术家全部囊括进来,本次展览的框架的构思受伊莎贝尔·葛诺(Isabelle Graw)所出的绘画作为“元媒介”(meta-medium)的概念影响并提出了“家”的概念。 虽然参展的作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示意了我们后媒介和后网络时代的处境,但它们亦质疑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与诸多被认定的艺术史风格、概念及流派之间的必然关系。特别是,这些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参照了超越他们自身经验之外的多重历史和文化时刻。因此,展览即有意为观众打开进入这些作品的渠道。如果我们从艺术家的师长,教育背景,文化环境对他们产生的直接影响来梳理艺术家的实践,那么,“家”的概念旨在拓展我们理解一个艺术家成长以及实践的视角。这使得观看行为和意义提取之过程复杂化,因为它往往依赖于一整套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参照物,特别是在现今这样一个数字时代——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在瞬间被获得。 我们即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来探察这些艺术实践所构成的网络和谱系。我们也同样鼓励观者采取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就像赫胥黎在进行他的迷幻实验前所预期的那样。赫胥黎观察到,我们的“知觉、感觉、洞察、幻想——所有这些都是私密的,除了通过象征和间接的经验,它们是无法传达的。我们可以分享关于经验的信息,却不能分享经验本身。” [2] 在布展方面,我们有意将展览设置为一个“家”。正如展览中一些作品的图像所暗示的那样,这个家的结构旨在与赫胥黎的经验产生共鸣。即,营造一个“安逸”却带有“不适”的环境,并在其中增强人们的感官体验。家里的“设施”、居住在这里的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与精神领域之间的联系,不但超越了肖像画、风景画或静物画等传统绘画之范畴,更是使复杂的、悖论的和具有寓意的呈现层层叠加。而本次展览的布陈和展出的作品,即旨在引发积极的观看和意义的发掘。 对于本次展览的观众来说,步入“众妙之家”的展厅,你就成为了我们的客人。我们邀请您在每件作品前花些时间去观看,像了解一个人一样去感知每一件作品。这些作品就像一次现场调查中的“证据”,有待发现者去提问,并倾听它们之间的对话。在你迅速地将一件作品与某种艺术风格、流派、主义或某位艺术史上的大师联系起来之前,我们更鼓励你去挖掘自身经验、想象力和记忆,并为这个“家庭”中的关系、人物个性和他们的价值观,建立起一份“个性化”的鉴证报告。 1 阿道斯·赫胥黎,《众妙之门》,企鹅兰登书屋, 2004年,第9页。 2 同上,第4页。 *参展艺术家 Enzo Cucchi Enzo Cucchi (b. 1949,意大利安科纳)现生活和工作于意大利。作为一个意大利新表现主义艺术家,Enzo Cucci同样也是上世纪80年“超前卫艺术”运动的中心人物。Cucchi的作品往往是大尺寸的油画。他时常在作品中选用鲜艳且戏剧性的色彩,再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方式来呈现简单的图像。Cucchi的构图是被注入了某种张力的,与此同时,他在画布上自信的绘画态度与用色使他的创作充满了那种舞台上才存在的张力与戏剧性。 近期个展包括:“Enzo Cucchi”, Balice Hertling,巴黎(2020);“Enzo Cucchi”,Gian Ferrari大厅,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罗马(2019);“Enzo Cucchi”, Madragoa,里斯本(2019);“Mostra scomparsa”,The National Exemplar Gallery,纽约(2017);“Enzo Cucchi: 50 anni di grafica d’Artista”, Spazio Officina,Max Museo博物馆,基亚索,瑞士(2017);“Enzo Cucchi”,罗马法兰西学院,美第奇宫,意大利(2016);“Enzo Cucchi,10 disegni”,Galleria Scaramuzza,莱切,意大利 (2016);“Enzo Cucchi”,维戈莱诺城堡中的圣母堂,意大利(2016)等。 部分群展包括:“On the Spiritual Matter of Art”,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罗马(2019);“Classic Reloaded: Mediterranea”,奥迪基金会,贝鲁特,黎巴嫩(2018);“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Tobias Mueller Modern Art,苏黎世,瑞士(2017);“Animalia”,Galleria Pio Monti,罗马(2017);“Entro Dipinta Gabbia”,Casa Masaccio,圣乔瓦尼-瓦尔达诺,意大利(2017); “Costellazione/Constellation 1”,The National Exemplar (Gianni Politi studio),罗马(2017);“On the road”,Galleria Pio Monti,罗马(2017);“Enzo Cucchi, Dan Colen, Tano Festa”,The National Exemplar 画廊,纽约(2016);“Enzo Cucchi and Michele De Lucchi, Arch and Art”,米兰三年展(2016);“Visioni Animali”,State Tactile Museum Omero博物馆,安科纳(2016)等。 Sanya Kantarovsky Sanya Kantarovsky (b. 1982,俄罗斯莫斯科)现工作生活于纽约。201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 2004年取得罗德岛设计学院绘画艺术学士学位。Kantarovsky触类旁通的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看起来仿佛受到某种强迫,而不得不反复思忖自己的尴尬之处。他作品中固有的黑色幽默,将私密空间——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推至公共视线之下。Kantarosky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具象油画作品,这些画作的尺寸,颜料涂抹的笔触以及风格都十分迥异。画作中人物形态各异,有的被呆滞地注视着,有的暴露着自己,有的张望着:仿佛在唤起了某种令人心神不宁的内心独白。他们如同画面的四边一样,相互交流着,思考着各自的边界。 近期个展包括:“Sanya Kantarovsky”,Taka Ishii画廊,东京 (2020);“Sanya Kantarovsky: On Them”,Luhring Augustine画廊,New York(2019);“Sanya Kantarovsky: Disease of the Eyes”,Kunsthalle Basel,巴塞尔,瑞士(2018);“Sanya Kantarovsky: Letdown”,Sandretto Re Rebaudengo基金会,都灵,意大利(2017);“Feral Neighbours”,Stuart Shave/Modern Art,伦敦(2016);“In the Gutter”,Tanya Leighton,柏林(2016)等。 部分群展包括:“100 Drawings from Now”,绘画中心,纽约(2020);“BED AND CLOCK, MOON AND BEACH: Edvard Munch”, Max Hetzler画廊,柏林 (2020);“(Nothing But) Flowers”,Karma,纽约(2020);“Radical Figures: Painting in the New Millennium”,Whitechapel 画廊,伦敦(2020);“This Corrosion”,现代艺术空间,伦敦(2020);“十周年展”,Altman Siegel,旧金山(2019);2019年绘画双年展,Drawing Room,伦敦(2019);“ICA 馆藏:Entangled in the Everyday”,波士顿当代艺术学院(2018);“Nightfall”,Mendes Wood DM,布鲁塞尔(2018);“Give Up the Ghost”,第十三届波罗的海三年展,当代艺术中心,维尔纽斯,立陶宛(2018);“La Vie simple – Simplement la vie / Songs of Alienation”,梵高基金会,阿尔勒,法国(2017);“An Uncanny Likeness”,Simon Lee 画廊,纽约(2017);“The Arcades: Contemporary Art and Walter Benjamin”,犹太博物馆,纽约(2017);“Menagerie: Animals on View”,Albright-Knox 艺术画廊,纽约(2017);“Social Surfaces”,艺术家空间,纽约(2017);“Thinking Out Loud: Notes for an Evolving Collection”,仓库,达拉斯(2017)等。 Allison Katz Allison Katz(b.1980,加拿大蒙特利尔)目前生活和工作在英国伦敦。她曾于蒙特利尔的康科迪亚大学学习艺术,并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她的创作反思了当代艺术创作中复杂且有时自相矛盾的本质,将交流的模糊性容纳其中,用玩笑式而好奇的手法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标志性风格”。Katz的作品在镜子和面具之间的充满诗意空间中运作,一半揭露一半隐藏了展示的事物,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绘画表面和对象的多层次的意识中。2021年五月,Katz的首个英国美术馆级个展将于诺丁汉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并展示新作,此后该展览将于2022年登陆Camden 艺术中心。艺术家综合个人专著于2020年在日内瓦 JRPI Editions发表。 近期个展包括:Camden 艺术中心,伦敦(2022即将展出);“Allison Katz: Artery”,诺丁汉当代艺术中心,英国(2021即将展出);“Monograph & Graphics”,Gio Marconi,米兰(2020);“Traforati 2019”,Torre Bonomo,斯波莱托,意大利(2019);“Diary w/o Dates”,加拿大奥克维尔画廊,麻省理工学院视觉艺术中心(2018);“fig-futures 1/16”,Grundy 艺术画廊,布莱克浦,英国(2018);“Muse with a Short Fuse”,天线空间,上海(2018);“Period”,Gio Marconi,米兰,意大利(2018);“Poster”,Billedrommet,滕斯贝格,挪威(2017);“AKA”,Gió Marconi,米兰,意大利(2016);“We boil at different degrees”,The Approach,伦敦(2016)等。 部分群展包括:“The Imaginary Sea”,Fondation Carmignac,波克罗勒岛,法国(即将展出);Palama, MANIFESTA 13,马赛,法国(2020);“This Corrosion”,现代艺术,伦敦(2020);“Slow Painting”,由海沃德画廊组织,于英国利兹美术馆画廊和莱温斯基画廊呈现(2019-2020);“Artists I Steal From”,Thaddaeus Ropac画廊,伦敦(2019);“MASKULINITATEN”,德国博纳美术馆(2019);“以梦为路”,宝龙美术馆,上海 (2019);“City Prince/sess”,东京宫,巴黎(2019);“Paint,also known as Blood: Women, Affect and Desire in Contemporary Painting”,现代艺术美术馆,华沙,波兰(2019);“The Lulennial II: A Low-Hanging Fruit”, 墨西哥城,墨西哥(2018);“Nightfall”, Mendes Wood, 布鲁塞尔,比利时(2018);“Nothing Will Be As Before”, Tanya Leighton, 柏林,德国(2018);“The Rest”, 里森画廊,纽约(2018);“Splendor Solis”, The Approach, 伦敦(2018);“All Day Breakfast”, 雷丁国际, 雷丁,英国(2017);“I go, you go, good to go”, Unclebrother,纽约州(2017); “Sputterances”, Metro Pictures,纽约(2017);“Teenscape”, SCHLOSS, 奥斯陆,挪威(2017);“That Continuous Thing: Artists and the Ceramics Studio, 1920–Today”, 泰特街,伊福思街,英国(2017)等。 Fredrik V?rslev Fredrik V?rslev(b. 1979,挪威莫斯),现工作生活于挪威。V?rslev的实践表现了他对绘画这一媒介在今时今日的可能性与时代相关性的持久关注。在他的作品中,即能看到建筑与绘画之间的融合交汇,又常见他对日常生活元素的运用。V?rslev视他的作品为在艰巨、连续且具决定性的创作过程中诞生的物件,即在这一段段过程中,时间本身与其他外在因素都成为了作品的共同创造者。 近期个展包括:布列塔尼当代艺术基金,雷恩,法国(即将展出);“世界绘画”,Gió Marconi 画廊,米兰(2020);代尔门霍斯特城市画廊,德国(2019);奥斯陆艺术家协会,挪威(2019);朱利安尼基金会,罗马(2018);“Fredrik V?rslev”, Astrup Fearnley 现代艺术博物馆,奥斯陆,挪威(2018);“Fredrik V?rslev”,波恩艺术协会,波恩,德国(2018);“Fredrik V?rslev”, 圣加仑美术馆,瑞士(2017);“Merman”,Andrew Kreps 画廊,纽约(2017);“Fredrik V?rslev”,Gio’ Marconi画廊,米兰(2016);Kunsthal Aarhus,奥胡思,丹麦(2016);“Fredrik V?rslev:All Around Amateur”,Le Consortium,第戎,法国(2016);Le Bergen Kunsthall,卑尔根,挪威(2016)等。 部分群展包括:“How It’s Made”, Carl Kostyál 画廊,伦敦(2017);“Working/Not Working”, CANADA 331,纽约 (2017);国家艺术学院, 悉尼(2017);“The Promise”,Index 瑞典当代艺术基金会,斯德哥尔摩(2017);“How It’s Made”,Carl Kostyál,斯德哥尔摩(2017);“He is left handed and walks with a cane”,Riis画廊, 斯德哥尔摩(2016);“CHER(E)S AMI(E)S (DEAR FRIENDS)”,蓬皮杜中心,巴黎(2016);“NN-A NN-A NN-A”, Astrup Fearnley现代艺术博物馆,奥斯陆(2015)等。 段建宇|Duan Jianyu 段建宇(b. 1970,河南郑州)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油画系,曾获中国当代艺术家奖(CCAA)2010年度最佳艺术家奖,现任教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段建宇的笔触、色彩唤起我们意识中一个无法触及的边界,但又如此准确地唤起了我们在当代中国生活的感觉。她的绘画研究庸常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切入当下的生活。段建宇始终游走在绘画叙事和叙事绘画的边界,绘画从带有原生意念和生活形态的轮廓开始,成长成为绘画性的现实——这个现实是由诸种影响、情境和意识中的图景不断撞击、对抗、调整而生成,具有和我们所面对的物质现实同样的复杂性;而这同时也是基于对绘画与生命经验之间关系的重新信任。 近期个展包括:“自动写作-自动阅读”,池社,上海(2020);“段建宇个展”,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2019,巴塞尔(2019);“杀,杀,杀马特”,镜花园,广州(2016);“醍醐:段建宇、胡晓媛双个展”,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3)。 部分群展包括:“单手拍掌”,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美国(2018);“第八届亚太三年展”,昆士兰现代美术馆,布里斯班(2015);“CCAA15中国当代艺术十五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向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08);“中国欢迎你——欲望,斗争,新身份”,格拉茨艺术馆,格拉茨(2007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2005);“广东快车”——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2003);“暂停”——第四届光州双年展,光州(2002)。 谢南星|Xie Nanxing 谢南星(b. 1970,重庆)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与成都。作为极具变革心的实验派画家,谢南星总是在挑战着艺术教育中的那些传统的、看似已确立的成规。他对心理学颇有兴趣, 往往以心理学质疑的方式去质询表面背后的东西,从而达成他的艺术实践路径。 近期个展包括:“谢南星:骰子滚滚”,麦勒画廊,北京(2020);“Xie Nanxing: A Gift Like Kung Pao Chicken”,Thomas Dane 画廊,伦敦(2019);“谢南星:香料”,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无题三种”,麦勒画廊,北京(2015)等。 部分群展包括:“SNAPSHOT”,麦勒画廊,北京(2021);“Minestone”,麦勒画廊,阿尔德茨,瑞士(2021);“Shifting”,瑞士阿尔德茨夏季艺术之旅,麦勒画廊 北京-卢森,瑞士恩格丁峡谷阿尔德茨(2020);“2020 – 松美术馆邀请展”,松美术馆,北京(2020);“恶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Psychic Wounds: On Art & Trauma”,The Warehouse,达拉斯(2020);“Sleeping with a Vengeance, Dreaming of a Life”,斯图加特美术馆,斯图加特,德国(2019);“中国私语 Chinese Whispers - Recent Art from the Sigg Collection”,MAK Museum fu?r Angewandte Kunst,维也纳(2019);“PARADOXA”,Museo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 Casa Cavazzini,乌迪内,意大利(2017);“永远的抽象:消逝的整体与一种现代形式的显现”,红砖美术馆,北京(2016);“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百家湖美术馆,南京(2016);“迷阵”,藝術門,上海(2016);“单行道:李文栋|魏兴业收藏展”,OCAT西安馆,西安(2016);“咸湿的梦”,Salt Projects,北京(2016);“新资本论——黄予收藏展 (2007–2016)”,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2016);“歧感激流——通向语言的绘画”,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等。 王晓曲|Wang Xiaoqu 王晓曲(b. 1987,广西桂林)201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她运用幽默的叙事和夸张的效果在画布上记录下了种种日常事件和形象。她的绘画受到了漫画美学的影响,却通过笔触和光影技法增强了画面的物质感与真实性,使得画面在虚构与仿真之间徘徊。 近期个展包括:“石门开”,AIKE,上海(2021);“Condo Shanghai”,个人项目,AIKE,上海(2018);“第十一届中艺博艺术家提名展”,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 2015)。 部分群展包括:“影子爱人”,OCAT西安馆,西安(2021);“金汤”,CHAO艺术中心,北京(2020);“正在加载中”,昆泰·嘉瑞文化中心,Art Power 100,北京(2020);“终端 >_How Do We Begin?”,X美术馆,北京( 2020);“出神一瞥,永不落幕的夏天”,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9);“懒音”,Mine Project,香港(2019);“极限混合:广州空港双年展”,广州(2019);“敢当:当代神石注疏”,UCCA沙丘美术馆,秦皇岛( 2019);“旋梯”,AIKE,上海(2018);“门闩”,C-Space+Local,北京( 2017);“气象——2015绘画专业研究生群展”,中间美术馆,北京(2015);“冬季群展”,AIKE,上海(2014);“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4)。 周思维|Zhou Siwei 周思维(b. 1981,重庆)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周思维聚焦于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反之,文化对于人的作用这两方面话题。在周思维的画面中,他将几种视觉和文化惯性糅合在一起,让画面自己发展出新的意图和暗示,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时体现,留出让人任意解读的可能性。 近期个展包括: “每周一部新手机”,天线空间,上海(2020);“最后一座桥”,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2019);“美化了家”,天线空间,上海(2017);“示意图 Schematic”,麦勒画廊,卢塞恩(2015);“环形工作室”,艾可画廊,上海(2014);“晚霞”,82 Republic,香港(2007)。 部分群展包括:“白日美人 Normal Days”,天线空间 x 游牧画廊,杭州天目里(2020);“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798艺术中心,北京(2020);“Emerald City”,K11 Art Foundation,香港(2018);“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2017);华宇青年奖,三亚(2016);“真相部II:再造界域”,博而励画廊,北京(2014);“画室”,上海M50创意园(2013);“备忘录I”,空白空间,北京(2013);“敷·衍”,空间站,北京(2012);“Sichuan Hot! ”,雷·休斯画廊,悉尼(2009);“Anything is Possible”,新明斯特大教堂,卢森堡(2008);“口传于耳闻的四方”,第三届贵阳双年展,贵阳美术馆,贵阳(2007);“未来考古学”,中国艺术三年展,南京美术馆,南京(2005);“轻装上路”,艺术公社,香港(2004)。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