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希望的原理

开展时间:2021-10-16

结束时间:2022-02-27

展览地点:北京中间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50号中间艺术区(近杏石口桥)

参展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 阿拉姆·巴托尔与娜嘉·布滕多夫 艾瑞克·贝特伦 陈呈毓 陈涓隐 卡雷尔·恰佩克 卡罗玛·雅康吉·戴欧纳 大同大张 彼得·多鲍伊 方天宇 劳伦斯·阿布·哈姆丹 诺玛·珍妮 保琳·尤利尔与尼古拉斯·查普利埃 波普·L 雷磊 黎家齐 冯可慧 麦影彤二 佩德罗·内维斯·马尔库斯、孟京辉、娜布其、菲尔·帕蒂里斯、加布里埃尔·特耶多、幸福配方栏目组、王西彦、Xper.Xr、好好先生、利亚姆·扬、袁广鸣、张哲熙、钟鸣

主办单位:北京中间美术馆

展览介绍


总策划 卢迎华、罗小茗 策展团队 黄文珑、梁丑娃、印帅、 张理耕、周博雅、朱思宇 北京中间美术馆在经历了一个长夏的闭馆维修之后,在金秋迎来了新展“希望的原理”。这是一个思考、想象、召唤和争得“未来”的展览。通过展示来自中国与国际艺术家、文化创作者们的实践,我们将未来作为一个充满潜能的空间,召唤能动的个体,以展望未来的勇气和热忱面对当下。 曾几何时,“未来”因过于明确而疏于讨论。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社会革命的受挫,乌托邦的失信于人,现代技术的强势介入,令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的资本力量的持续高调,都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现实的催逼并未改变,甚至于变本加厉。理想的未来,却在此过程中,变得面目不清。更为吊诡的是,事关未来的争议,并未由此发生。充斥于周遭的“未来”,不过是“一团应付现实、甘于苟且的算计”,而非为创造一个真正有所不同的新世界所启动的思想与实践。 一时一地的计算,也许能带来生活的便利,却无法保持心灵的充盈。在所有的“一时之间”,人们难以看到其他对于未来的看法,也难以形成其他的表述。即使主动应对当下的困境所带来的限制,一种缴械投降的意愿仍弥漫于四周。这是因为,倘若不从根本上去把握现有秩序与未来的关系,所有的应付与计算,都不过是打捞出历史的稍许浮沫,实则顺从于既有结构的筋骨,甚至于进一步强化之,将所有人的未来掠夺殆尽。 为了开始在最深的意义上对自己负责,我们需要重建我们自己与未来的关系,创造具有高度争议性的未来,取代被科技、资本与政治彻底束缚的单一图景,使之成为解放想象力和行动力的起点。相信作为变革推动者的自己,而非被动地承受,将未来拱手于一切过往与当下的强权,这既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命题,也是现代以来的中国使命。 “希望的原理”这一展览题目来自二战后德国出版的哲学巨著《希望的原理》一书。作者恩斯特·布洛赫在1930 年代后半期德国的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纳粹镇压之后,逃到美国,并开始着手写作《希望的原理》。他之所以思考“未来的哲学”,正是因为他的国家和他自己都正处于没有“未来”的状况之下。对作者而言,乌托邦不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是可以激发变革的现代表达。布洛赫相信过去与未来中饱含可被开发的潜质。从过去获得的遗产不是一种固定的传统,而是未被释放出的可提供希望的内容。 “希望的原理”这个展览带着自我反思的视角,回应政治话语、科技意识形态、资本力量和陈腐的现实对未来想象的劫持和对理想主义的囚禁。“希望的原理”着力于拓展希望的重重光谱,唤起人直面现实的勇气,确立起坚持不懈地学习希望的自觉。我们应该更自由地想象未来生活世界的形式和内容的能动性,展示人在其中的位置,更积极地展望变革。将对未来的想象作为一种载体,促成新共识的形成。唯有自觉地致力于创造新世界的想象,全力地落实这些想象,并保持长距离的行动意识,以挫折和失败为底色来构想变革的计划,才能源源不断地焕发出不拘一格的活力。 自2017年以来,中间美术馆一直在发展两条并行的工作线索。一条是从当下的立足点回望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带着深入艺术现场实践所产生的经验、问题意识与困惑,去理清艺术现象背后的历史动因,以形成更贴切地描述中国当代艺术脉络的叙述方式与理论视野。另一条从未间断过的线索是把握今时今日重要的议题,以展览和学术研讨等方式去触碰这些议题,介入讨论。美术馆作为一个激发讨论和思考的公共领域的职能,通过这些项目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当代艺术机构作为当代文化参与者所应肩负的责任。 从“自我批评”“想象·主流价值”“快乐的人们”“忍不住转身”等展览,“中国作为问题”系列讲座和出版,到“希望的原理”,这些项目所提出的议题都是来自现实世界的刺激。它们互相关联,同时勾连多条线索。尽管议题和角度不一,但其中的根本关涉是一致的:我们要更深刻地切入到我们的现实与生存境遇之中,严守异议与争辩的空间。种种复杂的关系与状况既是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的资源。所有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同时包含深刻的道德性和政治性,包括对更为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憧憬,自然也包含了对现实生活的强有力的批判。展览与机构实践也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高度。广义的政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影响到我们对存在意义的最深层次的思考,也是构成这种思考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这种更为宽泛的政治,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机构的实践是无法回避,也决不应该回避的。而直面这种政治,也应该是以艺术和艺术机构的态度和方式去展开。这就是我们这些展览所力图去达到的目标。 本次展览由中间美术馆的馆长、艺术史家卢迎华和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系主任、文化研究学者罗小茗担任总策划,由中间美术馆的研究与策展团队成员黄文珑、周博雅、朱思宇与馆外的特邀年轻策展人梁丑娃、印帅、张理耕合作策展。工作团队既从展览的主题出发去搜索相关的作品,也通过作品的发现来推进主题的深化。四组策展人分别从被边缘化的未来图景(印帅)、“未来”概念与人的能动性(黄文珑,朱思宇)、面向数据治理的生存战略(张理耕)和科技与人类情感(梁丑娃,周博雅)这四个角度展开讨论。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希望培养自己与同仁们一种直面人生与世界的勇气,有所担当,追求对生命意义更内在和更根本的答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人的精神的独立,拓展人的存在的丰富可能,不被特定的现实随意操弄,在看似的绝境中练习希望,在孜孜不倦中开辟另一个世界。 总策划 卢迎华 艺术史家、策展人,现任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她于2020年获墨尔本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于2012至2015年间出任深圳OCAT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2012年担任第九届光州双年展联合策展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3年获得泰特美术馆研究中心亚太计划的首个特邀研究学者奖金,是2017年美国艺术史研究机构协会(ARIAH)首届“东亚学者奖”的四位获奖者之一,并于2018年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的评委会成员之一。2013年至今,她与艺术家刘鼎进行题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回响”的研究,对叙述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和方法论进行重新评估。 卢迎华曾担任全球艺术界多个重要奖项的评委:包括2012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012年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的未来世代艺术奖,2018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菲律宾国家馆评委,2019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与Rolex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艺术季发现奖与2021年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奖等。2019年至今,她一直担任东京当代艺术奖评委。 罗小茗 文化研究学者,就职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访问学者。2012年9月—2017年9月间,为“我们的城市”双月市民论坛的核心组织者;2015年,出版《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为中国国内第一部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全面分析中国当下文化状况、因而引发年轻读者广泛兴趣的专著;为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探索与争鸣》杂志联合出版《今日都市青年的“居家生活”》(2016)的主撰人,该研究以“居家生活”为核心概念透视当代都市青年的日常生活;2017年-2020年,担任《热风学术(网刊)》主编;2019年编辑出版《反戈一击:亚际文化研究读本》,该读本为中国国内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以亚洲文化研究为主题的读本,为中国大陆的文化和社会分析确立全新的亚洲视野创造了文献条件。2015年起,研究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着重考察由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引发的科幻文学的想象与局限。 策展团队 黄文珑 在从事艺术行业之前,是一名码农。2019年加入北京中间美术馆研究与策展部,参与梳理编舞家文慧的创作经历,联合策划了展览“忍不住转身”“王璜生 | 出版让思想‘发声’”“从艺术到Yishu,从Yishu到艺术”,参与筹备“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与“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 年代”。 梁丑娃 在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就读电影和电视(纪录片)方向硕士。在此之前,她曾在悉尼大学担任中文系讲师并长期进行中文研究。自2018年以来,她独立导演了多部纪录短片。她的作品一直坚持以女性视角观察当代中国亲密关系的各种形式,作品包括《远在天边》(A World Away,2018) ,《亲密陌生人》(Intimate Stranger,2019),《我也爱你》(I Love You Too,2019),《我的AI前男友》(My Ex-AI Boyfriend,2021)等。 印帅 一位中国策展人,工作生活于米兰与上海。2015至今担任米兰新美术学院视觉艺术与策展专业学术助理,FM当代艺术中心艺术策展助理,2018年起留校任教。其发起项目“AP Project”(艺术家研究出版计划)与德国Archive Books出版社合作,出版艺术家图书与研究。2019年他的项目《幼年与历史》入围OCAT研究性策展方案入围展,2017、2018年他作为策展助理参与了银川双年展、安仁双年展、《四川故事-中国:戏剧与历史》、《白种猎人-非洲当代艺术展》、《《未结盟的现代性》、《超越记录:意大利的70年代》等。其文章及译文曾发表于《Segno》《公共艺术》《L@ft》《Mousse》《画刊》《信睿日报》《艺术新闻》等专业艺术杂志。 张理耕 长期从事研究、策展、文化批评专栏撰稿等工作。拥有法学教育背景并专攻涉及当代艺术、美术馆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多次受邀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柏林、伊朗德黑兰等海外机构进行研究性驻留。2020年起,曾于北京中间美术馆“巨浪与余音——重访1987年前后中国艺术的再当代过程”及“后现代主义与全球80 年代”展览中任访问策展人。 周博雅 现于中间美术馆担任策展助理,关注能揭示人类复杂境况和集体性情感状态的写作与艺术作品,尤其是与道德心理学及现代主义相关的讨论。她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曾任2020年首届下榻艺术节项目专员。 朱思宇 现于中间美术馆担任策展助理。由经济转纯艺术,刚刚迈入艺术行业的打工人。被当代艺术的形式概念和有现实指向的历史内容同时吸引,创作涉及声音、行为、录像、装置等多种媒介。时常拖延、偶尔冲动,怀有可以兼顾工作和创作的梦想,并为此持续努力中。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