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彼得·奥普海姆:探险家与他的同伴

开展时间:2022-03-05

结束时间:2022-04-03

展览地点:红野画廊

展览地址:台北市中山区松江路164巷11号

参展艺术家:彼得·奥普海姆(Peter Opheim)

主办单位:红野画廊


展览介绍


彼得.奥普海姆创作中的精灵与两个世界

文 / 胡钟尹

(自由撰稿人 / 艺评)

「神话指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它们想出来」- 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1)

初见奥普海姆的创作,观者首先容易受他创造的各种奇特生物,与精灵的形象所吸引,这些生物和其伴随建构的世界,总是带给人愉悦的感受,并且我们也可从他的创作中,找到一条理解小径,进入他的心灵世界。

这条小径,不必然是用卡通化(cartoonish)或「萌」(もえ)的视角解读来看,而是由一条透过形象载体(生物与精灵的符号特徵),产生想像情境与意义的传达,而我们可将他的绘画与创作,视为一种对哲理丶超然之物与现实世界衔接产生的语言翻译,凸显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性连结。他们一方面以有形的物象形式代表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则藉由观想中的超验(transcendent)(2),牵引观者潜渡至想像的另类真实世界。

奥普海姆运用各种颜色的黏土,捏成小雕塑,再转换为平面绘画。这些源自他在日常体验到的事件丶哲思丶音乐丶文学或其它灵感,以一种形象化的「生命状态」成为绘画中的精灵,而非一个个纯粹的符号物件。虽然「现实世界」与「真实世界」在概念上带有某种“事实”与“心理感受”上的二元差异,但这对奥普海姆创造的精灵生物来说,在潜入的世界里凸显的生命状态与存在,更如一种自由的游移与穿越。

自想像创造出的雕塑,经过绘画的介面转换,会再次透过灵感丶感受丶自我启发与色彩造型的触动,进行二次的抽离。原初艺术家心中的预见,转换为触感形式的物体,再由物体还原至带有语言传达特质的平面绘画。奥普海姆意欲让他创作里的精灵,有自带生命的可能性,他们虽以想像为存在基础,却是以另一种形象语言存在的真实。

「意义」作为一种连接人类想像与真实之间的具体表现,李维史陀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都曾以人类学视角丶语言学与符号学等角度,谈及神话在人类历史文明演进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和象徵。

罗兰.巴特首先指出:「神话是一种言谈(parole),当然,语言必须具备特殊条件,才会成为神话。(…)神话是一种沟通系统,一种讯息。神话不可能是一个物品丶一项概念丶一种看法,它是一种沟通模式,一种形式。」丶「所有的神话材料,不论是再现性或文字性的,都预设了一种产生意义的意识。」(3)

而李维史陀在《神话与意义》的演讲中更指出:「意义(meaning) 这个字可能是整套语言里面,其意义最难以寻获的一个词。『意思是』(to mean)究竟是什麽意思?我觉得我们可以给的唯一答案,似乎是:『意思是』代表一种能把任何资料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能力。」(4)

「神话」使用不同的形象与人物性格,传递着思想的沟通及反思,奥普海姆的「精灵」,也同样扮演着这般重要的角色,在感知中获取意义,他以开放性的想像语言创造精灵形象,并与自然宇宙产生内在连结。

----------------------------------

注1:克劳德.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着丶杨德睿译:《神话与意义》,台北市: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0年,页16。

注2: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区分人的认识中,经验的状态有三种,分别是以人的感性能力可获取的现实世界直观内容「经验」(後天经验 a posteriori)丶「先验」(先天经验 a priori)先於经验却不依赖经验而改变的先天认识,以及「超验」(transcendent),超出於经验世界而无法被人的理性认识,例如鬼神丶梦境的想像之物,上帝等。

注3: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着丶江灏译:《神话学》,台北市:麦田,城邦文化出版,2019年,页314-315丶317。

注4:同注1,页31-32。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