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一片盛大的记忆

开展时间:2022-09-22

结束时间:2022-11-15

展览地点: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8号2层

策展人:陆向怡

参展艺术家:蔡磊、冯珏嘉、高航、罗丹、冷广敏、刘璐、李青、马若骢、吴丹波、王茜瑶、伍伟、宣琛昊、薛峰、徐渠、谢玄玄、颜石林、张皓言、张雨曈、郑子豪、张钊瀛

主办单位:上海久事美术馆

协办单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上海这艺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艺术总监:童雁汝南

承办方: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介绍


大型群展“一片盛大的记忆”将于9月22日在上海外滩18号久事艺术空间开幕。展览由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由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上海这艺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展览由陆向怡策展,汇集了20位优秀的艺术家参展:蔡磊、冯珏嘉、高航、罗丹、冷广敏、刘璐、李青、马若骢、吴丹波、王茜瑶、伍伟、宣琛昊、薛峰、徐渠、谢玄玄、颜石林、张皓言、张雨曈、郑子豪、张钊瀛。展览以“记忆”作为切入点,连接历史与现实、人文与技术,呈现了每位艺术家作为独立的,带有自身的“记忆史”的个体,进而汇聚成一片盛大的记忆图景。

一片盛大的记忆
文/陆向怡

几千年来记忆的问题被接力连载:从庄周到休谟,从艾宾浩斯到巴德利。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在《技术与时间2》中指出“当代的迷失”,正由于人类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实现“划时代成倍增长的经验”,这很好的概括了历史是具有“负荷”和“规模”的,这同样回应了克罗齐关于“当代史”也需要现实生存和生命力的问题。历史记忆即肉身,是一个有机复合体。同样斯蒂格勒关于社会技术系统与记忆工业的理论也把记忆和时间描述为“物”。肉身性和物质性在解释强调观念游戏的后现代主义时代所迸发出的诸多问题时提供了线索:规模、复杂性和非线性的叠加量子态。在诸般“后当代艺术”理论中,包括实在论唯物主义艺术(realism materialism art)和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所描述的“后殖民星丛”(postcolonial constellation)都在提醒人们这种叠加态只会越来越深刻的成为未来的日常。相反,一些过去我们深信不移的理念,以碎片的形式出现,艺术在这里将之联动成可观的马赛克群。

上世纪初超现实主义之后,经60年代提出的人类记忆多重痕迹理论(trace theory)对战后西方视觉艺术发展影响颇大。一反视觉创作者的想象力寄生于弗洛伊德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的轨迹,人类能够统治相似性的天赋正是基于对记忆的处理,这使很多想象力从“梦境”向“拟态”(mimicry)倾斜。这也可以理解为不再是“内容的超现实”,而同时具备“风格的超现实”。在构筑盛大的记忆图景过程里,来自不同代际、不同风格数据、不同拟态DNA的艺术家,就像多个平行宇宙,存在于自身的记忆痕迹中。临床研究也表明,“记忆痕迹”(engrams)已经不只是一种意识,而且一种神经元,是一种细胞。这是意识具有肉身性的证明。参展的20位艺术家,每位艺术家都实实在在地带来了自己的记忆身体样本,作为独立的,带有自身的“记忆史”的个体,汇聚成一片盛大的新大脑皮层(neocortex)。

时代方向和个体记忆总是发生着曼妙的关系,技术和观看条件一定程度影响着艺术的方向,人脑皮层刻录了眼球的精彩视觉瞬间,新的视觉记忆也在此不断演进。颜石林在VR视觉中获取灵感,塑成和拟态了可触可感的多维世界体验,虚拟的空间雕刻触发了肉身的另一种可能性。同样,一种3D软件视界下的赛博人体在冷广敏新作中出现,重叠的肢体有如可触融和魔术棒工具处理下的新皮肤审美,使得行进中的人体产生了机械般的动能美感。而张雨曈的肖像画,则刻意把细节模糊化处理,在“真实”与“失真”之中感性抉择。刘璐的抽象性绘画,正如她自己所言:“是目光在不断闪烁图像之间的切换,像是当代人情绪的快照”。液化的图像耗损以及崩坏的像素,使它们自身所包含的抽象性得以显现。高航则更为关注电子图像的分辨率,尤其基于近 20 年电子图像的演变。他将21 世纪网络上的电子图像,当做是这个时代的现成品。薛峰的光学变革和绘画的“边线革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线条、损耗、图层、真实与虚拟,点彩方法论实际上是光学的条件下,极繁主义和极简主义的完美相遇。徐渠的“迷宫”系列绘画作品,则是象征物和符号学在光学和欧普艺术上面做出的这个时代的回应,重复且镜像的迷宫般的结构和色彩,如艺术家所描述的“我在这个时代以绘画所呈现的问题恰恰是针对绘画本身的。”

在颠覆技术与人文形态的当代性转向显著的当下,艺术的作用力也思考着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将形成我们今后以及下一代人的直接或间接记忆。李青的两幅“窗”系列作品链接了“窗内外的时代风景”,从拆迁地搜集而来的老旧木窗,和直接作于窗格背面的画作,带来了经济变革和身份记忆的新景观。而冯珏嘉的作品则表现了例外状态下肢体局部表情的独白和彷徨,左右着越来越逼仄的对自由和勇敢的追求。这一类闪烁着人类本能的生活图景,同样体现在罗丹、郑子豪的创作中。罗丹虽然以描绘“小时代”的方式切入,但同样使我们感知到一代青年文化释放的记忆;郑子豪则是将每件画作看作一个“场所”,用画笔佐以喷枪的方式,虚化处理梦幻迷醉的世界,带来一种既幻化又工业感满满的硬朦胧感。吴丹波的作品背后有大量神话情节,采用身体性的直觉方式理解特定记忆,碎片化地提示着本能和精神形态的觉醒。谢玄玄以浪漫又充满童趣的语言还原了记忆里“乐园“,和希腊神话、童话故事所关联,混杂的元素诙谐地描绘日常奇观,追问事物的生涩性。张钊瀛的作品,则是在戏剧性的场景制造中,关照着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复杂情感与文化方位。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记忆里,曾无意识地剥离了缘由和细节,浑然只记得当时的物理环境;又或者反过来,在特定的真实空间内见到某些熟悉的场景,刻度、光线,开合的门等等,都会让人联想起一些感知觉的触动。这些关于情境的感官反应机制,或多或少都能够在蔡磊的雕塑得到印证。

记忆会进化或者寂灭吗?人类是否能一直以中心姿态自处?人聚焦于自身的永恒问题思索从未停止。在此,记忆相当于一种供意识在当前与过去之间流动的质料基础。张皓言将一些人类/类人的幽默拷问浓缩在一些似人非人、似物非物的卡通的局部器官和彩色计数器上。遵循其“影视考古”的创作思路,将记忆中上世纪初代的深空恐惧意味浓重的科幻电影如《异形》《黑星球》等影视科幻进行信息考古并再创作。马若骢作品中的马和犬,以神兽的视角来好奇人类,它们野性的原始符号在漫长的人类史之中被驯化,成为了社会功能性的一部分。它们朦胧却锐利的双眼望向画布之外,呈现出超越次元的对视。宣琛昊的绘画灵感来自于热带雨林地区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它们是关于千百年进化所达成的谱系纽带以及思维方式的通道,宣极其浓缩地聚散了人类中心主义以外的生命症候的想象。伍伟的作品超越了材料和物种,用人造纸来模拟自然毛发,将任何拟人化或者人格化的品质都赋予温暖、刚刺或柔软地,对自然生灵的亲近与危险中。而有时候,正如王茜瑶画布上留下无比畅快的身体、手势与色彩记忆,只剩下身体恣意的舞蹈,这时候,可能才是记忆真正的游离与逃逸了。

关于策展人

陆向怡,1992年出生于湖北,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方向包括艺术家群体代际研究、性别研究、时尚与虚拟艺术等,尤其关注于中国90后、00后艺术家所带来新兴艺术现象的研究;致力于挖掘年轻艺术力量。策划的展览包括:“一片盛大的记忆”(2022)、“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2022)、“李珺个展:牙齿与剧场”(2022)、“武艺个展:心源日记”(2022)、“朱金石个展:意外美学”(2022)、“岳敏君个展:拈花一笑”(2022)、“间有闲时多云到阴”草场地春季艺术季(2022)、“记忆、戏谑与意识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烧的绘画”(2021)、“李尓鹏:控制”(2021)、“郭宇恒个展”(2020)等,曾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8)。

关于艺术家

蔡磊

蔡磊 1983 年出生于中国长春,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蔡磊的作品探索空间与错觉之间的关系。他的艺术实践显露出平面性的兴趣,以空间错觉概念描绘二维转变成三维的空间纵深感。不论在绘画及浮雕的创作上,蔡磊擅长利用光影色调强化空间的错觉,并把这种知觉冲突凸显在绘画空间中的平 面走廊或角落,使观众体会绘画中物理平面性与真实空间性之间的张力和转换。

冯珏嘉

冯珏嘉,1997 年生于中国云南,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冯珏嘉的绘画来源于切身体会的生活,围绕着周遭的场景和周遭的人,通过光影制造出定格的画面,试图赋予日常生活中的人或景物一种永恒的雕塑感,让画面变得清晰,让叙述变得模糊,让日常脱离日常。从小受到父母从事雕塑工作的影响, 从小拾笔,对雕塑的形体造型体积感颇为敏感,具象绘画能够让其更加隐晦的表达感受,探索画面中平静表象下暗流涌动的情绪和力量,在最熟悉不过的寻常场景中寻找一丝丝微妙的荒诞,有些题材出自于看过的书,一些哲学的隐喻,将能够引起共鸣的部分结合到日常生活中。

高航

高航,1991 年生于保定,现工作生活于波斯顿,2018 休斯顿大学绘画系研究生毕业,2013 首都师范大学油画系本科毕业。
高航的创作过程和他的习惯爱好有较大关系,比如爱看的脱口秀就成了他创作时的背景音乐。他喜爱那些挑战普世价值和信仰之类的脱口秀话题,但其核心并非是实践悖论或争议,而是一场有价值地对谈,是观察力,语言,和笑声反馈三个客体之间的协调行为——这给了高航的创造过程很大启发:无力解决也不必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冷酷的坦诚、荒谬和幽默气息在包括艺术创作在内的任何一种交流形式中都是极有力的依靠。

罗丹

罗丹,1981 年生于中国重庆,2004 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07 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绘画不是简单的叙事,而是一种情状的心灵模拟,它们作为整体营造了当代的文化泛化和人生意义的解读。它们的特点不是直叙,而是以形象与语言的双重象征来指向生命的无可言说。表演者极尽荒诞之能事,而反证生命的压抑愈加强烈,于是罗丹用绘画激活了这种生命本能与表象的冲撞,它揭示的是生命力的激越如何呈现,尽管充满悖论和荒诞。

冷广敏

冷广敏,1986 年生于山东青州,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专业第三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冷广敏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序列中最年轻一代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他的创作中,传统绘画法则中的黄金律和艺术流派的界限时常被背叛,不合常理的视觉悖谬,一个图像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和抵消,往往辅以对比强烈的色彩,奇妙地并置在他的画面中。他的创作似乎依赖了现有艺术所有的方法系统,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业已结痂的固有经验与观念,既抹灭了抽象的疆域,也模糊了具象的边界,作品建立在极简主义的脉络系统中,却又散发出某种混杂的不确定的美学特征。而潜 藏在作品当中的硬度和力道,仿佛宣告他的创作目的并非追求画面的完美,倒像是为了证明自身拥有惊人的挑衅力和背叛 力,在一次次建构完美图像的同时,又一次次完美地实施着对图像完美性的破坏。

刘璐

刘璐,1991 年生于浙江台州,2017 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刘璐的作品诞生于滤镜时代,她运用简化的图标、符号,在屏幕中篡改、扭曲、排列、重组,来呈现那些虚拟而日常的存在。她将滤镜中的“高斯模糊”这种虚假失真却细腻的质感,渗透到了画面当中,穿插了网络社交中常用的表情图形,或叠加绘图软件中的滤镜图层等视觉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抽象线条、形状、色块,让这些元素与她个人琐碎生活经验形成某种奇怪的串联。刘璐向我们展示出在这个真实与虚假、精确与模糊的边界逐渐消融的世界中,重新建立真实描述与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

李青

李青,1981 年出生于浙江湖州,2007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
他的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寻找理性的裂隙,通过迂回重叠的结构作用于观者的感觉和认知。李青近年来的创作追踪广泛发生在信息传播、集体记忆和知识经验中的历史碎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检验图像、语言、符号系 统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张力与矛盾,串联起多层次的经验要素,并从中调和出具备冲突性结构的新的叙事界面。对日常空间和图像中的微观政治的捕捉,对美学传统当中的政治身份的质疑,对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语境之下的身份问题的观察,使他身上体现出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身上独特的历史意识。

马若骢

马若骢,北京独立艺术家。1997年生于广东,成长于北京,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取得插画本科学位,后前往皇家艺术学院取得雕塑硕士学位。
作品在性与性别的大主题下以个人童年经历和东亚社会背景切入,讨论固化的权力结构之下暗藏的暴力和忧郁,女性气质。 以“肉身”和“对视”作着眼点,将动物的躯体夸张化,人格化。用朦胧且大胆的笔触描绘攻击和被攻击者的权力关系,以及情色暗涌。动物性的“凝视”构建起作品与观众,艺术家和观众的接触。“是否可借作品中的双眼去攻击外界” 带着这样的存疑观赏她的作品,两者相逢诞生出必然性的连接和审判。

吴丹波

吴丹波 ,1983 年出生于湖南黔阳,在 2002-2011年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重庆大学,以综合材料绘画与跨媒介装置创作为主。
作品以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方式,题材上则以个人感知,神话故事,宗教寓言等为主,也参与跨媒介声景观影像装置的创 作与策划,最新的跨媒介声景观影像装置作品已进入 2022 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主题单元。作品曾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西安美术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美术馆,金鸡湖美术馆,美国洛杉矶会展中心,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和艺博会上展出,也被国内外知名机构和私人收藏。

王茜瑶

王茜瑶,1992 年生于中国重庆,现生活工作于柏林。她的抽象绘画描绘的是定格在画布上的运动,传递出无边际的感觉, 还有无拘束的生命力。她的创作融合了多种材质技法,比如油画、丙烯、粉笔、铅笔、油画棒。一方面,她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沿袭了亚洲绘画大家的传统;另一方面,她的作品没有使用任何来自故乡的经典材料。
抽象绘画是她自我表达直接且唯一的形式。她的作品通常始于密集的灵感,并经由外部刺激或内部酝酿触发,继而直接流动为形式上的探索。在她眼中,她的作品是一个几近无形无体的运动过程,灵魂漂浮在空中,一切事物不再重要;摆脱了所有束缚,线条彼此交织,持续流转、转换和飞行,意欲突破条条框框。

伍伟

图片

伍伟 1981 年生于河南郑州,现居北京。201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
伍伟的作品中充斥着触感欲望,涉及文明、野蛮、神话的议题,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新的感受和可能。 艺术家对纸张进行裁切、重组,以皮毛的视觉质感呈现。 作为一种「拟态」,在作品中时常出现的「兽纹」以及某种附以强烈色彩的「神兽」,既以局部的、可变换的形态出现,也以纯粹的、抽象化的形式语言组织为新的意味。从深层的角度来讲,一直以来艺术家的工作触及对当代文化的思考和质疑。

宣琛昊

宣琛昊,1989 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作品的灵感来自热带雨林地区动物和植物的关系,隐花果不停的突破,总有一颗硕果累累的根茎向上吸引昆虫繁衍,我的艺术试图提供这些生命力,他们是关于千百年进化所达成的谱系纽带以及思维方式的通道。与其说创造这件作品,不如说是在汲取这些被造物的同时释放能量获得自由,这个过程中是拒绝意义的,作品的自洽是险恶并且充满歧途的,我试图在记忆里汇总归纳这些动植物和生命症候群态,创作是残酷的冲锋。生物本身在表达上千差万别,差异性和同一性如同从冰川到犬牙交错的海岸。类似养成类游戏的建模过程,意义却在偏离范围内被赋予了力量。保罗·卡恩在论述个体和共同体生成的同一性时曾写道 :就在共同体的身份得以创造和维持的那个过程中,我们也创造和维持了我们的个人身份。”

薛峰

薛峰,1973 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现生活工作于中国深圳和杭州。
他被认为是新千年一位值得关注的艺术家。他近乎狂欢式的绘画风格和在画布上营造空间的方式为中国当代绘画做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薛峰开始关注二维空间的可能性,该空间可以投射出艺术家的心境、艺术实践和他所处的物理现实的结合。为了 做到这一点,薛峰在抽象的使用上变得更加雄心勃勃——在整个构图上垂直或水平地用手势笔触和斑点填满画布。因此, 这些绘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写实表现力,达到了视觉平衡的追求。

徐渠

徐渠,1978 年生于中国江苏省,2008 年在布伦瑞克艺术大学攻读艺术与电影专业,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从泰康空间的《51m2 11#》到《西沙 - 海牧场 1#》项目再到《上流》,在徐渠的艺术实践中,总是借助直接的运动来讨论社会关系背后的美学考量。不过后期,尽管他沿袭了前期的直接运动,却尝试着摆脱偏离主题的的非必要元素,以极简理念对画面加以简化处理。艺术家将检视人类美学的终极目标,探讨不同美学体验融合冲撞过冲中浮现的价值观及思考, 追踪我们前进的不同方向,视为自身创作的终极目标。

谢玄玄

谢玄玄,1992 年生于浙江温州,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期间曾赴巴 黎国际艺术城交流学习,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她的作品多与儿时记忆、民间游戏、希腊神话和童话故事有着密切联系,使用了诙谐且混杂的元素来描绘日常奇观。画中事物往往游走于真实与虚拟之间,充斥着拟人化的、互相矛盾的形象。在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中,她以独特的绘画语言还原了记忆里被遗忘的“乐园”,从而构造出一个温暖、浪漫又充满童真幻想的世界。

颜石林

颜石林,1982 生于湖南长沙宁乡,2007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 ,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宋庄。
颜石林是一个不善于隐藏情感,却又不能轻松化解内心矛盾的人,这些都体现在他的作品里。《被天使突然袭击的女孩》 《独自忧伤的女孩》等作品回到“怎么了”系列这个原点,然后结合现在的 VR 雕塑软件技术和对虚拟现实之间矛盾冲突作为情感导火索,实现了颜石林新的作品的创作风格。以 VR 软件为载体使虚拟空间也是新的情感的萌生地。颜石林在虚拟空间里更多的像儿童玩积木一样,以拼接、搭建、穿插和组合倒三角等几何体的造型方式塑造了各种人物身体和各色性格的形象。并且让这个整体努力的寻找平衡的同时又在试图打破平衡。或者这是艺术家和另一个自我个体化身的近距离肢体对抗与交流。

张皓言

张皓言,1996 年出生于山东淄博,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专业,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张皓言的创作涉及绘画、影像、写作等多重媒介,他通过对世界范围内不同时期的多重经典荧幕形象的考古,将艺术家个体经历、流行文化与全球化去全球化的社会现实相杂糅,通过展现角色完整性,并借此创作对象还原至其同时期的社会情境中,以此让观者重临历史现场,也线性的将历史内容和个体记忆得以进一步的扩充和修补。

张雨曈

张雨曈,1987 年生于大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10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2015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作品曾在英国伊顿公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韩国 Ulsan Culture & Art Center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展出, 2018 年在巴黎 VANITIES GALLERY 举办个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外美术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郑子豪

郑子豪,1992 年生于辽宁,2015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得学士学位,2015 至 2017 年在意大利罗马生活、学 习。现生活于北京。
游戏、虚拟、网络这些代表着千禧年时代的标签可以体现在郑子豪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借用了这些虚拟形象,巧妙地融合 了超现实主义元素,营造出年轻人最熟悉的虚拟世界。模糊的色块和锋利的边界加剧了作品的节奏感,这些颜色和形状虽 然并不是源自于自然,但是可以让观众清晰的感受到诞生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快感,以反差的形式将观者带入思考,这是艺术家的自我反思,也是与世界的对话。

张钊瀛

张钊瀛,1988 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学院,现为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博士;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韩国三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 85 后出生的重要艺术家代表之一。作品国际化视野是相当明显的,充分体现出跨媒介、跨语言以及跨时代的精神混 合现场。长期研究,实践图像史,重构话语颠覆性的“个人场域”。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