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乔恩·拉夫曼:形象游戏

开展时间:2022-11-13

结束时间:2022-12-18

展览地点:杭州天目里B1OCK画廊

展览地址:杭州市天目里11号楼B1OCK内

参展艺术家: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

主办单位:施布特-玛格画廊、杭州天目里


展览介绍


施布特-玛格画廊与天目里荣幸宣布于B1OCK画廊揭幕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的最新个展“形象游戏”(ὁμοίωμα)。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带来一系列算法生成的绘画以及视频装置作品,主题围绕着怀旧、青春以及对虚假记忆的探索,也涉及个体的疏离感和社会孤立。

延续他长期以来一面运用最新数字技术,一面思考其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工作线索,艺术家近期更进一步专注在挖掘机器学习的创造性潜力。拉夫曼凭借其横跨视频、动画、摄影、雕塑及装置的通才而广为人知。他近乎人类学式的创作,往往包含源自互联网的图像与叙事材料,并着重于研究数字科技及其衍生社群,从而描绘科技无处不在的当下生活样貌——其失落、期望和幻想。

展览中绘画作品蕴含的创新精神体现了艺术家自身想象力的复杂内核。拉夫曼的创作从文字书写展开,通过算法处理,最终实现为实体作品。这些工作也运用了被称为“对比图文预训练引导的稳定扩散”(CLIP-Guided Diffusion)的图像生成技术,将艺术家输入的文字转为图像,再进一步以打印将数字图像转换为实体——两种技术都是借由消费性科技达成的创造性转换。

视频装置《仿真推文》(Counterfeit Poast)用了与绘画相同的算法创建图像。艺术家也在其Instagram商业帐户(@ronjafman)上传前者生成的内容。这件装置以定制的PVC墙纸为背景,衬出多频道的屏幕,每个屏幕独立循环播放《仿真推文》创造的角色,并进行角色的研究与分析。这些由数据垃圾所喂养出来的生命(可以说是种突变),揭示了图像与记忆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复杂关系。

关于这些角色研究,其灵感是根据一系列名为“copypasta”的网络段子(这类段子有些搞笑,有些属于挑衅性质,常被Reddit或4chan等在线论坛的用户不断复制粘贴,从而得名),再使用iPhone的面部识别应用程序制作动画。视频还借鉴了包括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的《堤》和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的《崩溃》在内的一些电影片段,并将这些经典叙述和形式潜能放在Web 3的语境下重新激活。

这样的戏法可以说是企图透过技术化的视角,将原本容易识别、可信的图像翻转过来,让其局部细节被暴露出来后显得怪诞诡异。艺术家将我们的数字记忆所累积的集体档案偷天换日,用平凡熟悉的图像创造出一种噩梦般的机器谵妄。他熟知曼德拉效应的心理——大众往往对重大历史事件产生错误记忆,甚至是创造出从未发生的事件。因此,拉夫曼的实践可说是在一个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也没有什么是会被遗忘的世界中,探索着一种永恒体验。

乔恩·拉夫曼
Jon Rafman
1981年生于蒙特利尔
现生活、工作于在蒙特利尔和洛杉矶

拉夫曼的近期个展包括:米兰Ordet艺术中心,2022年;马德里La Casa Encendida文化中心,2021年;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Centraal Museum),2020年;摩德纳视觉艺术基金会(Fondazione Modena Arti Visive),2018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2016年;明斯特威斯特伐利亚艺术协会(Westfälischer Kunstverein),2016年;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Montréal),2015年;伦敦Zabludowicz收藏,2015年。他的作品曾参展著名国际群展,包括: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2021年;贝尔格莱德双年展(Belgrade Biennale),2021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2019年;沙迦双年展,2019和2017年;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2018年;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年;上海K11美术馆,2017年;“图卢兹屠宰场”艺术博物馆(Les Abattoirs),2017年;第九届柏林双年展,2016年;第十一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Biennial for European Art),2016年;维也纳美术馆(Kunsthalle Wien),2015年;里昂双年展,2015年;卡塞尔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Fridericianum),2013年。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