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步天歌——星河角落X《中国国家天文》

开展时间:2022-12-15

结束时间:2023-02-11

展览地点: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BFC外滩金融中心F1

策展人:龙星如、克劳迪娅·史努格(Claudia Schnugg)

参展艺术家:Agnes Mayer-Brandis、Ani Liu、Angela Davies、Anna Hoetjes、安久 Angel An、Aoife van Linden Tol、Cath Le Couteur and Nick Ryan、陈明强 Mingqiang Chen、Daniela Brill Estrada、董书畅 Shuchang Dong、Eli Joteva、Florian Voggeneder、Je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 with Te

主办单位:星河角落x《中国国家天文》

总策划:安久

展览科普总顾问:《中国国家天文》苟利军

数字艺术:OUTPUT

空间设计:恒光显色

视觉设计:陈垚,林梓瑶,ON PAPER STUDIO

综合协调: SANDWICH

展览出品:皮三岁

媒体宣发:: 田田 刘柳 刘茜 李天


展览介绍


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2月11日,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将呈现“星河角落X《中国国家天文》”历时3年策划的科学艺术展览“步天歌”(Cosmological Elements),展览由天文研究及实践者安久、科学艺术领域策展人龙星如和克劳迪娅·史努格(Claudia Schnugg)联合策划,一共呈现近10个国家、30位跨媒介艺术家的作品,亦包含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林茨电子艺术节等参与展出的艺术家的作品。

步量天地之间,我们与星辰遥相呼应。隋唐以来,以多个版本传世的“步天歌”,在观象台口传却不在民间流转,随着时间推移,“此本只传灵台,不传人间,术家秘之”的步天歌口诀从观象台进入民间,正如“宇宙”也从研究的高阁,成为许多艺术家、摄影师、作家、天文爱好者可以参与、体会和讲述的领域。展览不但‘揭开’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秘密档案’,亦试图开启一段共赴宇宙终极浪漫的暗夜之旅 ,让观者探索宇宙和反观自身命运。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宇宙中的元素、尘埃经过了无数次地分离、又重聚。终于,在无尽星河的漫长等待中,人类出现在了地球这颗漂浮于深空的行星上。人类只有一片天空,地表之上在历史中曾经出现的观星者及他们所处的文明,为这片相同的广袤寰宇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制图学。从古时的星图,到太空望远镜离开地表拍摄的深空图像,再到不在人眼可见波段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这些对宇宙的制图也揭示了一种将天空作为大地或海洋的可能,星球可能是板块之上的大地,星际空间可能是海洋尽处的海洋。第一张星图也标志着“天空”从几十亿光年的虚空,转换为可被凝视、追踪、描摹的对象的瞬间,或者说一种天人关系的思维转变。 尽管我们不能在星海中直接航行,但我们都同在一艘名为“地球号”的宇宙飞船上,它承载过几十亿的“乘客”,让我们在宇宙中每秒转动约 465 米,又随着太阳系以每秒约 20km 的速度向织女星迈进。

展览的中文名“步天歌”意在暗示这种由地球所携带的无意识航行,亦可成为观星者的有意识行动——暗夜在遮蔽视线的同时,也揭示了一整个宇宙的存在。“步天歌”采用三垣、二十八宿将全天星空分为三十一大区,以此观测星空运行规律、测定岁时季节等。被《通志·天文略》称誉为“句中有图,言下见象,或丰或约,无馀无失”。“步天”是一种人身坐标和宇宙坐标之间的动态关系,也是展览重要的概念起点——不论我们对宇宙的认知经历过多少观测与探测技术的革命,我们自身仍然是极为重要的媒介。肉眼尺度上的天河,观天设备尺度上的星体和科学实验设备所追踪的亚原子粒子、暗物质或暗能量,它们并不仅仅是对“客观真实”的描述,也在提示我们与宇宙之间深切而隐秘的关联。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凯伦·巴拉德(Karen Barad)谈论了当前的研究如何“与宇宙半路相遇”,社会科学家本特利·B·艾伦(Bentley B. Allan)则试图了解在主流叙事中的宇宙学元素如何转化为社会生活中的目标、愿景和讨论。

从步天歌的隐喻出发,展览进而从“隐藏的维度”、“宇宙生态”和“漂流的文明”三个角度,展开对宇宙空间和个体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辨。 我们试图探索人类对太空的欣赏和敬畏从何而来,是什么推动了关于深空的视觉想象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如何在带来新的宇宙图景的同时,将我们带回人类与构成宇宙的那些最微小元素之间——或者说,我们与星星之间的关系?

“隐藏的维度”试图追溯卡尔·萨根意义下的“恒星物质”(starsstuff)或“星际尘埃”(stardust)的历史(我们DNA中的氮,我们牙齿中的钙,我们血液中的铁,我们苹果派中的碳都是在坍缩恒星的内部制造的)。维多利亚·韦斯那(Victoria Vesna)通过降落在七大洲的陨石,展开一段关于星际尘埃的冥想。丹妮拉·布里尔·埃斯特拉达(Daniela Brill Estrada)在从空中垂降的瓶子中,标注了构成我们的元素的诞生地,和在宇宙中可以找到它的地方。伊莱·约特瓦(Eli Joteva)和奥伊夫·凡·林登·托尔(Aoife van Linden Tol)分别从可见光谱与不可见光谱的角度,提示我们对宇宙的几乎所有了解,都是在从无线电到伽玛的整个电磁波谱的波长内发现的。这些作品提示着我们和宇宙如何在“隐藏的维度”上深深关联。安久,李昊哲,钱正昊则在《天体乐章》中邀请人通过行走交织出星体的位置关系、明暗变化和化学构成。安久使用氢原子的红色发射线和氧原子的蓝、绿发射线的窄波段图像数据,展示了距离我们约700光年的地方,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正在消逝的场景。这个行星状的发射星云揭示了我们的太阳也许会拥有着相似的未来——也使得“宇宙生态”成为一个更为迫切的议题。

“宇宙生态”在宇宙而非地球的层面想象一个生态环境——当空间的边界拓展到深空场的尽头,人类与其他物种如何在星际层面共存和交流?东信与椎木俊介通过一颗从美国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发射到平流层的气球,让一朵花 “踏入”地球以外的未知领域。这种离开地球表面的向往,意图以天为海或以天为陆的旅行,也使得我们需要从深空的视角理解周遭的一切。Michèle Boulogne,Cath Le Couteur,Nick Ryan和Quadrature等人的作品探讨了小行星采矿的未来、轨道卫星和太空垃圾的秘密世界——用本杰明·布拉顿(Benjamin Bratton)的描述来说,如果“蓝色大理石”是一部电影而非照片,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火山、风暴和原始海洋如何加速成为一个被卫星、金属和光纤制成的电缆包裹的蓝色计算机。兰吉特·巴特纳加尔(Ranjit Bhatnagar)将“金唱盘”解读成一张空中的挂毯,詹尼弗·阿洛拉与吉列尔莫·卡尔萨迪利亚(Jenniver Allora & Guillermo Calzadilla)与科幻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合作的《大寂静》则通过一则寓言,讲述了阿雷西博天文台附近居住的濒危波多黎各鹦鹉如何旁观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过程——而在这个故事里,“其他的智慧生命”,比如这些掌握了宇宙“声音”(振动)密码的鹦鹉,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漂流的文明”则将镜头指向那些对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存的思考,我们能否适应不同星球上的环境,能否在除地球以外的其他地方建立新的家园? 这一单元的许多作品展开更为科幻的视觉场景,《天空之眼》拼贴了来自荷兰电影博物馆和欧洲航天局的收藏品的内容,并想象探索宇宙的不是穿透力强的火箭,而是缓慢漂浮的气球。《孤独研究所》虚构了一个研究和训练场所,主人公在消声室中研究关于寂静的心理声学,并在微重力训练器中调节身体,以适应可能的太空生活。《月鹅模拟:月球迁徙鸟类设施(MGA)》则根据弗朗西斯·戈德温(Francis Godwin)的《月中人》,想象了白鹅如何迁徙至月球的故事。随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串联起人类关于宇宙的感知、记忆、梦想、任务和愿景,《石头》和《地球记忆的嗅觉时间胶囊》则将这种想象推向了极致:当我们离开地球时,我们会留下什么让别人找到我们?在一段单程的太空旅行中,我们如何铭刻关于地球的记忆?

从浑天说、手绘星图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宇宙观,我们不断地扑向这片头顶的熠熠星空,就像是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千百年来没有什么能像星空一样,承载着人类无尽的想象与希望。而我们与宇宙的诸种关联将会由我们自身去探索、去发现。

《中国国家天文》首个科学艺术公益项目:步天计划

步天计划是中国国家天⽂⾸个科学艺术展览“星河⻆落:步天歌”的公益艺术项⽬。“步天”取⾃展览标题,也是⼴为⼈知的古代观天认星谱诀,这⼀朴素的古代科普已经提出以步量天之间,身体与星⾠坐标遥相呼应的宇宙观。项⽬旨在邀请年轻艺术家共同讲述宇宙故事,传达⼈⽂关怀,以更为创造性的⽅式科普天⽂的同时,启发⼈们思考⾃身存在和宇宙之间的深层关联。

步天计划的来稿中,有人任职于国家航天局,参与过一个又一个的探索任务;有人是大学教授,用水墨和影像思考天人关系;有五岁起就开始创作天文艺术的女孩,也有和星星对话的孩子,和太空低声私语。步天计划共选出23件作品,参与到展览及巡展项目中。

展览平行论坛:
展览平行论坛邀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及图像研究领域的学者,围绕展览的三个主题展开讨论。讲者包括:参展艺术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科学中心主任维多利亚·韦斯那(Victoria Vesna)将从参展作品出发,并展开对艺术与天文的跨学科合作的思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博古睿学者路易·罗森(Lois Rosson)将从太空时代的天文插图史展开分享;汉娜·阿伦特研究中心主任罗杰·伯克维茨(Roger Berkowitz)将围绕阿伦特的文本《对太空的征服及人的定位》进行解读;上海纽约大学学者卢卡斯·里卡夫坎(Lukáš Likavčan)则将分享他关于比较行星学(Comparative Planetology)的研究。

展览科普总顾问
《中国国家天文》苟利军

总策划
安久

策展人
龙星如
Claudia Schnugg

参展艺术家
Agnes Mayer-Brandis
Ani Liu
Angela Davies
Anna Hoetjes
安久 Angel An
Aoife van Linden Tol
Cath Le Couteur and Nick Ryan
陈明强 Mingqiang Chen
Daniela Brill Estrada
董书畅 Shuchang Dong
Eli Joteva
Florian Voggeneder
Jennifer Allora and Guillermo Calzadilla with Ted Chiang
李昊哲 Seph Li
Lucy McRae
東信&椎木俊介
Michele Boulogne
钱正昊 Jefferson Qian
Quadrature
Ranjit Bhatnagar
Victoria Vesna
易炜寒 Weihan Yi
阅壤小组 Enjoy the Lunar Soil

主办单位:星河角落x《中国国家天文》
“星河角落nookland” 是基于艺术家、科学家、天文爱好者等对于宇宙探索而诞生的「角落」。这里的一切故事都来自宇宙各⻆落的星体和地球各⻆落的人类。它以人文视⻆回应天文科学,探寻人与宇宙的关系,打破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启发人们思考自身存在和宇宙之间的深层关联。

《中国国家天文》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天文台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普文化期刊。自2006年10月创刊以来,杂志以天文与人文结合为办刊理念,全方位展示了天文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和最新成就。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