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马轲:西游记与变形记

开展时间:2022-12-15

结束时间:2023-02-10

展览地点:偏锋画廊

展览地址:北京市798艺术区B11

策展人:鲍栋

参展艺术家:马轲

主办单位:偏锋画廊

展览介绍


偏锋画廊将于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2月10日期间呈现马轲个展“西游记与变形记”,由鲍栋担任策展人。近十多年里,马轲总是反复地刻画同一题材和意象,在重复中探索图像和变化的可能,陆续创作了“顶硬上”“成语故事”“风景”“读书”“变形记”等系列。“西游记”是他近期开始创作的绘画题材,艺术家对其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新奇,而正是因为这些形象太家喻户晓了,艺术家不需要过多的着墨于塑造,转而专注于通过绘画建构视觉语言,回归到最基本的维度——点线面、笔触、色块——去探讨创作。“变形记”系列最早创作于2016年,昆虫盘踞在画面中,分节的足肆意地抵向画布边缘。而这里的“变形记”章节则囊括了马轲一批黑白色调的绘画,极尽简化的动物和人体,看似是对立体主义的回应,更是画家与近三十年的自我经验,与整个绘画传统间的博弈。

西游记与变形记

文 / 鲍栋

已经有好几年,马轲的绘画转向了一种智识性的愉悦,明确、节制,但不乏戏剧性与幽默感。之前,他的作品多少有点“凶狠”,尤其是那些人物主题的绘画,现在,他用最简省的语言打开着观众对绘画的好奇心。

把《西游记》作为绘画题材,不是因为新奇,而是因为人们对它太熟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这四个特征明显的形象让马轲得以省去很多笔墨,而只需描述出他们内部的符号性差异,拿棍子的、大耳朵的、骑马的、挑担子的,观众能立刻识别出这些形象,接着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绘画语言上。

进而,马轲的绘画亦在建构着视觉语言维度上的差异性,块面的、平涂的、勾线的……他把再现的程度压缩到最低,但这些几何化的低清晰度的视觉表征反而建立了绘画本身的强度,一种推动着认知能力的强度。马轲在绘画最基底的深度上面对着绘画:绘画必须与那些最彻底的人文及科学研究一样,要给出一种认知模型,这才是风格与自由的基础。《西游记——柏拉图的洞穴》这件思想寓言式的作品正体现了马轲的绘画哲学,唐僧四师徒的形象出现在了柏拉图侧脸剪影形状的洞穴中,在这里,再现与再现得以成立的条件,以及对这种条件的思考,在题材与主题上都达成一致。

与“西游记”系列同时期,马轲也画了一批黑白灰色调的画,动物与人体的题材,伴随着对立体主义,尤其是对毕加索的回应,但它们更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虽然他并没有援引甲虫的意象,不过马轲的“叙述”如这篇小说一样直截了当,用词精确而冷静,他对绘画这个独立世界的确实性确信无疑,然后便向我们显现出这个独特世界的可能性。这些由多面体、框架线条与虚空背景构成的单色绘画反复调度着观众的认知方式,让我们在错觉与实感、空间与平面、形象与抽象之间反复切换着心与眼的关联。

不管是西游记形象,还是动物与人体,都是马轲在绘画中摆弄的模型与道具,它们不断被拆解再组合。于是,他的工作充满着一种游戏的自足性,既像是工程学,也如谱曲填词,我们能看见秩序、格律、变通与偏离。但这些作品也时常在各处显露出搏斗的痕迹,那些涂改与覆盖的痕迹,那些重画同一题材的尝试,都能看出艺术家在与整个绘画传统做博弈。

之所以用如此文学化的展览标题,是为了为观看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的情景,因为画家也得借助于题材。当然,人们也可以把这些作品看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僧师徒与他们一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一切艰辛都在不断变幻,但终究是为了认识(真理?)的进阶。

关于艺术家

马轲

1970年生于山东淄博,199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获学士学位,1994至2002年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1998至1999年借调文化部赴东北非厄立特里亚援教,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得硕士学位。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

关于策展人

鲍栋

1979年生于安徽,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是中国新一代活跃的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办人及艺术总监,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关于画廊

偏锋画廊坚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洞察以及对欧洲及战后艺术大师的探索,并在两者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偏锋既是中国最早推动抽象艺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画廊,也是持续探讨具象绘画在当下多种可能性的主要机构。我们深信,艺术的体验产生于一个又一个的变革中创造的新世界;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探索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对于收藏家,偏锋为其提供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发掘个人独特的视角,只因两者的充分结合才能构建卓越的收藏。我们希望更多的藏家可以秉持鉴赏家的心态,更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以及欣赏画廊发掘、重塑并坚信的艺术家。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


相关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