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徐华翎:见水

开幕时间:2023-05-06 16:00

开展时间:2023-05-06

结束时间:2023-06-17

展览地址:大未来林舍画廊·台北

展览介绍


大未来林舍画廊很荣幸宣布于五月推出徐华翎个展《见水》。 此次个展名称来自于著名的「禅宗公案」,「见水」一词为比喻人生需经历三重境界的禅语。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对眼中所见的虚幻与真实,各有体悟。 徐华翎取材自当代女性的青春形象、日常周遭等生活元素,透过绘画与摄影图像的组合,展现艺术家眼中如白日梦般的世界。

创作自述2023

文|徐华翎

2006年开始进行的双层作品实践,对我的意义更多是对视觉观感的打破和延展,以及更多的空间。

由于画作和图像的结合,以及材质的选择,这系列作品总会弥漫着微妙的不真实感。 虚幻感在《见水》这件作品中尤为突出,「见水」一词来自于那个著名的禅宗公案,看世界的方式亦可如白日梦般。 《见水》中引入的塞尚作品《圣维克多山》,吸引我的就是白日梦般的梦呓。 与塞尚油画作品中呈现出的厚拙不同,这件水彩小作在线、面和渲染的运用充溢着柔和、散淡的立体感,他心中的风景清淡灼热。 小尺寸的作品放大之后,解构和意笔意味更为强烈,与画面中心的人物交错游离。 女孩仍如惯常,散乱垂下的发丝隐去了五官,视线落在画面底端游走于仿水纹笔触中的几只木雕鸭子上。 几只鸭子我收藏多年,常年置于水槽草花游鱼之畔,仿佛已经有了真实的表情,作品中是对真实场景的仿写和置换。 真实与虚幻、观看与被审视、经验与体验,是我透过《见水》看世界的方式。

在我大多数作品的视觉呈现中,散淡、疏离、模糊、沉静都是合适的标签,《白月》《心竹》中的芦苇、竹亦是带有审美偏好的选择。 这两种植物有了风的加持更加灵动,层次空间变得多了起来,与人物的叠加,带来视觉上的不清晰,而模糊化的视觉体验,使得作品具有了一些疏离感的体验。 除了视觉体验的模糊,作品的指向性也是不明确的。 《白月》中两个女孩牵手的姿态,可以是暧昧的情愫,也可以是离别的愁思,在我看来不明确的表达是诗意的。

2020开始,空间上被迫居于一隅让我有了新的生活体验,之前视为平常的花草植物为凝滞的生活带来一些快乐,面对着这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我有了初学画时写生静物的冲动,于画作中体验花艺的快乐。 《花园》《生长》系列是在此期间的作品,植物和人体骨骼成为了这系列作品的最主要元素。 在《花园5》中,尚有人物元素的出现,人物手臂与骨骼手臂,如灯笼般纠缠在一起的植物组成了一个新的自由空间。 同样,这种并置弥漫着的依然是指向性不甚明确的虚幻感。

生命与死亡是这系列作品中较为显性的主题,而这些不起眼的植物向死而生的美最是触动我。 死亡究竟是终点还是起点? 蝴蝶似乎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它可能是一个循环。 枯似骨骼的枝条、泛黄的树叶、败落的花朵,她们的美恰似太宰治笔下的和子,加速度下坠的命运里仍在努力挣扎,仿佛有一束光始终照映着她们。

足不出户的日子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家里沉重的大部头画册被我摊开细细观看,一些在博物馆昏暗的光线下不甚了了的细节让人惊喜。 古画漫开来的温润韵致让人感动,时间在这方寸之间停止了。 弗利尔美术馆的那幅《锦灰图》让我与古人有了共鸣,除了视觉,也不乏嗅觉体验,残败无用之物亦有其美,《生长8》即是我对此作的回应。

徐华翎,1975年生于中国黑龙江,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士。 2003年获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 2020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2003年作品《香No.5》获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学院之光」展览学术创新奖,2004年作品《蜻蜓》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被浙江省美术馆收藏,作品《香No.8》获「黎昌杯」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金奖并被收藏。 自2001年始,先后在北京、纽约、旧金山、伦敦、阿姆斯特丹、南京、上海、奥尔登堡、东京和悉尼等多处城市参展。 主要个展有,2007年依然美丽,北京、洛杉矶。 2008年徐华翎──侠女,荷兰阿姆斯特丹。 2015年「关雎:徐华翎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 2016年「若轻:徐华翎个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9年香:徐华翎近作展,南海艺术中心,旧金山。 出版有《新工笔文献丛书──徐华翎. 卷》、《当代工笔──徐华翎》以及《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个案研究──徐华翎工笔人物》。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