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提示词 AI艺术展

开展时间:2023-09-23

结束时间:2023-10-22

展览地点:上海艺仓美术馆_艺仓水岸艺库1&2

展览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4777号

策展人:黎远

参展艺术家:陈子健、林庄样、邵立昊、王梦荻、赵小锋

主办单位:艺仓美术馆

展览介绍


1.2 km waterfront stage of wū wù wù

潮来潮往,海纳百川。上海艺仓美术馆建于黄浦江之上,伴随着潮声船鸣,时刻思考想象着艺术与美术馆的边界和真实。展望未来,一二里地的水岸从此开放为在地泊岸的码头舞台,欢迎八方创意自由松弛地停靠、休憩、交流与表达:视觉的、声音的、表演的、音乐的、剧场的、所有人与自然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浦,风乎艺仓,咏而归。在码头计划里,我们一起感知四周的流转变化,探索当下的无尽可能。

——艺仓美术馆馆长 余光照

关于展览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22日,艺仓美术馆将在艺仓水岸的艺库空间呈现“码头计划”的首次AI艺术展——“提示词”。展览将呈现陈子健、林庄祥、邵立昊、王梦荻、赵小锋这五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的13组新作。这些作品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作为创作媒介,通过空间装置、实验游戏、互动影像等形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可能以何种方式介入人类的创作过程,以及艺术家对此的反思与批判。

展览名“提示词”(Prompt),亦是日渐重要的计算机术语。在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l)领域,正是由它构成了协助人与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交互的媒介。以文本类提示词为例,人们在提示词框中输入日常使用的自然语言文本,通过扩散模型(DM)或大语言模型(LLM)等生成模型,输出与之相应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这些内容是人和人工智能交互的成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已逐渐纳入各行各业的工作流之中,人类再次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机,那么人类最后的堡垒在哪里?人工智能的边界与极限又何在?在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之间存在着鸿沟,而"提示词"协助人类跨越鸿沟搭建桥梁,它是人机交互的媒介。

与此同时,“提示词”也堪称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方法论隐喻。艺术家们将感知“编码”为提示词,生成式人工智能则将其“解码”后输出内容。在作品《迭代步态》中,陈子健将AI训练过程拟像为人偶学步,它们踩着并不稳健的步态,追逐着舞台中心的球,直到在此过程中倒下,而后漂浮到舞台上空,为下一位更为完善的人工智能模型腾出了舞台空间。AI训练的过程成为戏剧表演,同时通过它的学步过程隐喻了人类自身的存在。

人工智能扩散模型也在不断迭代,王梦荻使用先前版本的扩散模型,赋予其三岁儿童的角色,在它生成的看似儿童即兴涂鸦的作品中,发现了人物有多个眼睛。在神秘学传统中,多眼符号或与更高维度的能量有关。其中夹杂的好奇和畏惧,也是艺术家在探索人工智能过程中的最初感受。

邵立昊的作品《西瓜非机:想象打破算法》从生成对抗网络(GAN)这一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模型切入,借鉴其生成器和判别器的作用机制,来试图延缓甚至阻止大量NFT作品存在的元素堆叠现象。在这个行为中,想象力似乎成了判别器,通过主动想象作品的内容,来进行单向通道的算法逆反。在赵小锋的作品《戛然》中,大量充满想象力与视觉强度的AI生成图像,形成快速切换的视频片段,使得观众的视觉无法在画面任何一点聚焦,庞杂的细节不断融于视觉残影,从而被迫进入视听恍惚的状态。林庄祥的《人龙卷》则用AI生成了人群图像,在视频画面的流动旋转之间,使得人潮仿佛是被上了发条的龙卷风。

在更深远的意义上,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协同创作,这也在不同程度上挑战着艺术家身份。展览中的五位艺术家通过“提示词”调用了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但并不止于工具性探索,而是透过互动去探索人机关系中蕴含的新的可能性。在此次展览中,“提示词”成为了进入作品语境的切入点,亦是反思人机协同关系的出入口。通过它,艺术家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形成或者被形成。当生成式人工智能越来越多介入创作,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合体”而成的交互式社会实体又将意味着什么?或许,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人工智能艺术“提示”出的意义所在。

文/黎远

关于艺术家

陈子健

2000年出生于浙江衢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作品涉及视觉数据交互,致力于探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问题,擅长通过三维制作、虚拟引擎构建世界观,探索展演、数据可视化、交互影像、增强现实等方向,通过技术哲学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媒介的关系。作品曾获得靳埭强、白金设计、CGDA、等国内外多个奖项,参与上海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不准停电等国内展览。

林庄祥

视觉艺术家兼平?设计师。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交互设计专业,后创?LZX Studio进?独?设计?作?今。2022年进?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攻读硕?研究?。他以设计思维介?艺术创作并长期探索AI、AR等新技术领域,通过实践探寻新的美学可能。

邵立昊

199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硕士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目前作品多尝试于发掘网络文化,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科技技术,电子产品等对人作为主体的多元认知影响,并对其进行发散、延展、重构。

王梦荻

2000年生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从事媒体艺术,平面设计,绘画等方向的研究与创作,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赵小锋

1998年生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本科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美术系,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从事媒体艺术、实验音乐等方向的研究与创作,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关于策展人

黎远

艺术家、策展人,目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和杭州。

关于“码头计划”

“码头计划”(Dock Project)是艺仓美术馆旗下的独立艺术项目。立足于黄浦江岸,它秉持多元开放的实验精神,突破传统的“白盒子”模式,以打造1.2公里无边界艺术江岸舞台为目标。通过在美术馆所处的滨江大道信塔、艺库等场地举办各类艺术跨界活动——如版画艺术节、滑板节、涂鸦、放映会、音乐节等时尚潮流活动;并围绕展览展示、讲座对谈、工作坊、实验音乐表演、艺术驻地、公共艺术项目等展开交流学习;“码头计划”将陆续邀请不同艺术家、策展人、音乐人、设计师、研究者共同加入对话,就展览、教育、公共项目、写作出版、艺术跨界等内容,持续开发具有跨文化、跨学科思想精神的创新实践,并不断探索符合在地语境的艺术生态新模式。

“码头计划”将分为三大内容板块,分别为「呜」、「坞」、和「晤」。“呜”是轮船汽笛的声音,是船舶、码头的拟声词——码头计划第一板块关注围绕声音、音乐、听觉文化展开的艺术文化实践,探索非视觉,去中心,多元共创的美学思想。“坞”是电脑上的程序栏,是现实与数字世界的连接端口,是英文DOCK除码头外的第二个意思——码头计划第二板块关注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通过“坞”我们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晤”代表着思想的交互与碰撞,知识的分享与交流——借助一系列艺术活动,我们在码头相聚相识、会晤畅谈,共同探索感受艺术之力。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