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无声之后

开展时间:2023-11-04

结束时间:2024-02-25

展览地点:McaM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地址:上海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策展人:龙星如、钱诗怡

参展艺术家:Vibike Mascini & Ella Finer 、费亦宁 Fei Yining、Julie Freeman、刘窗 Liu Chuang、Nicole L’Huillier、许家维 Hsu Chia-Wei、Knowbotiq、Jeroen van Loon、Nicolas Mangen、Yuri Pattison、Diana Policarpo、Shubigi Rao、Riar Rizaldi、Susan Schuppli、Nastassja Simensky、Himali Singh Soin、

主办单位:明园集团 McaM明当代美术馆

票价:常规票90元,早鸟票60元(限50张)


展览介绍


聆听的反面是无声吗?展览“无声之后”意在探索尚未被编码入人类感知语系的万物,亦就此考察和提问那些逐渐被技术化和操作化(operational)的有关环境的知识。

以媒介化方法和“操作性的本体论”(operational ontologies)展开对于物质、生命及地球时间的理解和演绎,既是对人类世生态危机的回应,也存在于许多当代创作之中。如唐娜·哈拉维所言,一系列生命的扩延显影技术(超声、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等)逐渐让我们所关注的对象和自然处于客体的位置,让更多的观测细节渗入未知的领域,使其成为可阅读、理解并利用的对象,并纳入到以科学为底色的世界认知体系中。在“无声之后”的语境里,这种对自然知识的“操作”既包含一套探测、检验和处理数据和信号的基础设施,也隐含着一套科学或客观性驱动的行为和管理模式。对于规律、模型乃至预测的迷恋,恰恰忽视了科学感知也是一种集体的经验主义,以及被划界为“科学”内外的知识动态本身亦是权力的流动,而非真相的流动。

面对上述境况,展览以“无声”为隐喻的起点,试图通过一系列围绕声学、聆听、或声音可抵达的环境和技术展开的关键词(静音、噤声、无声物等),来打开一条非视觉中心亦非科学中心的阅读路径,投射进以媒介基础设施为轴线的现代进程与自然的纠葛之中。我们将注意力投向那些非标准化的操作,不可被解码的信号和游离、逃逸、不被捕捉和鉴定的因子。通过23位/组艺术家的创作,让这些拒绝被客体化的环境知识,无法预测和规则之外的自然本体发出声响,并在声音的发出与被采集、聆听之间的空隙中,推演一种被重新打开的认识路径。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