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旖旎:被出局的矮行星
开幕时间:2024-09-13 15:00-18:00
开展时间:2024-09-13
结束时间:2024-10-19
展览地点:BANKMABSOCIETY
展览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98弄2号楼底楼
策展人:陈立
参展艺术家:耿旖旎
主办单位:BANKMABSOCIETY
冥王星曾被认为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但在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重新定义了“行星”的标准,导致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耿旖旎将她的一副新作命名为《被出局的矮行星》(2024),而这里的“矮行星”则是代指了她成长和生活的地方东北沈阳。相较于讨论东北在时代背景下的宏大社会议题,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更为朴素的存在事实:在看似是被动“出局”下的主体复杂性,在加速与滞后记忆后的自我指认。
耿旖旎的绘画实践始终根植于东北的社会现实,历史与记忆、集体与个体共同交织为其绘画母题的现实底色。与此同时,她绘画中的图像大多来自于其拍摄或收集的照片、网络图片和植物绘本。这也使得耿旖旎的绘画呈现出基于一种现实的虚构特质,她始终在处理如何将个人记忆与感知的碎片转化在绘画的画面中,进而渗透出在时代洪流下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和个体脆弱性。
此次个展呈现了耿旖旎在2021至2024年间所创作的新作。其过往作品中常出现的血脉膨胀的“大力士”退场,手持刀叉的西餐厨师上台;凶狠撕扯的动物和狩猎游戏,变成了呆滞尴尬的鸭和鹅、善恶难分的乌鸦、儿时记忆里的燕子,还有那些疲于奔命的工蜂。荒诞不再以直接性对抗来显现,而是转化为了无可奈何的退守于泥泞,以及自我修复和治愈的坚韧。由此,耿旖旎的新作在其题材的地域性中逐渐发展出了新的面貌,看似私人但恰恰是一种更为普世的个体困境。
耿旖旎的新作试图向更为普遍的现实发问,个体在面对外部重压之下如何与之协商:非直接对抗,也未全面放弃;颓萎,但不堕抒情;在挤压中如何恢复弹性,在失落里如何寻求依托之处。在这些作品的画面里,背景和主体互为参照,画面中同时出现的多个主体也使所谓稳定的权力机制溃散;她以薄透却并不扁平化的笔触来去处理画面,使其中的结构关系更为均质;那些被描绘的身体、动物、植物形态,其机理和光影被处理得极为克制,这使得观者得以在看似戏虐而失序的节奏中寻得静谧。
在耿旖旎的绘画实践中,她始终强调图像处理的痕迹。例如那些模糊或人工的边缘,拼贴感的形象组合,她有意地在画面中保留了对图像素材进行编辑的印迹。这既是一种对于绘画性的探索,同时也是她在绘画过程中如何将记忆和感知诉诸于画面。乌鸦、燕子、眼睛、地砖……它们既是遗留的历史记忆,也是现有的社会现实。还有那些无意识的线条和笔触,总会闯入画面的某处。当然我们可以把它归咎于艺术家个体情绪的自由袒露,它显得突如其来,却又是再恰当不过。如果说我们都在经历时代洪流下的普遍失落,那么这些痕迹就是个体在星际迷航中的锚点。
文/陈立
关于艺术家
耿旖旎
耿旖旎有着雌雄同体般的艺术敏感度和超脱于性别界限和国籍的非同寻常的视角,单从她的作品看,基本察觉不出任何端倪。耿旖旎的油画色泽黏稠,表面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故事则完全呈现精神分裂症的特点。她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虚线、目标和象征性的图标,就像说明书中插图,让人捉摸不透。把各类混杂的元素汇聚到一起要表达什么并不重要,以轻松的心态恣意演绎多重性才是耿旖旎的作品胜人一筹的地方。
耿旖旎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现居住生活于辽宁省沈阳市。自2013年起,她已在BANK举办四次个展,2017年于上海K11美术馆,2018于武汉K11艺术村举办个展。其作品曾参展于多家艺术机构及大型展览,如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上海视界艺术中心、北京今日美术馆、成都蓝顶美术馆及沈阳K11美术馆等。耿旖旎的作品被白兔美术馆、乌里·希克、香港K11美术馆和北京时代美术馆等重要机构与个人收藏。
关于策展人
陈立
独立策展人和写作者,现生活并工作在中国北京。他曾于魔金石空间担任研究主管,并从事独立策展。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地缘政治、表演性及流动影像,探索身份与主体的复杂性,及其如何超越地理的界限。陈立曾策划“相去几何”(阿那亚艺术中心,北戴河,2023),“琢面”(画廊周北京公共单元,北京,2023)、“比赛继续、舞台留下”(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9)、“今天应该很高兴”(泰康空间,北京,2019)、“世变”(Para Site,香港,2016)、“他/她从海上来”(OCAT,深圳,2016)等展览。陈立参与了多个国际驻留项目:2016年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者驻留;2019年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国际研究者项目驻留;2019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纽约策展驻留奖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