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丹尼埃尔·斯吕思个展

开展时间:2024-09-14

结束时间:2024-10-13

展览地点:上海震旦博物馆

展览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富城路99号

策展人:张 鑫

参展艺术家:丹尼埃尔·斯吕思(Daniel Sluse)

主办单位:上海震旦博物馆

协办单位:阿登高原


展览介绍


此在:或可确切的旁白

--丹尼埃尔·斯吕思近期油画创作

近年来,丹尼埃尔·斯吕思的油画创作呈现为一种风平浪静般的简约和直接。有关现实世界或一切过往的记忆积累与沉淀,都转化为笔刷宽度的色条,以及“黑海”般深邃的黑色堆积。尤其一幅作品拾千克乃至更多黑色的堆积,仿佛是将一切遮住的“幕布”,视觉化的、舞台化的可见性全部消失。颇有一种直接抵达有无之“无”的感觉。作为油画,在大尺幅的画布上用黑色的肌理将“有形”或“无形”的部分遮蔽,有限的线条,有如平缓、沉静的心跳,为观者留下最简单的形态感受。如果交流不可避免,丹尼埃尔·斯吕思的绘画则让交流变得轻盈或可有可无,完全不存在任何艺术欣赏意义上的强迫性。或许,这种观念正是对图像爆炸时代的批评和反对。

早年丹尼埃尔·斯吕思的绘画作品往往在黑白线条或黑白色块中,揭示更多可能隐藏起来的形状、建筑、植物,场景等。意在简化,弱化,或是放弃绘画性带来的极为复杂的表现性。将绘画技术化指标降到最底点,也包括反对色彩的各种“滥用”。显然,他的创作始终在艺术史语境中生成,与当前政治正确的艺术现场进程度,不一定产生关联度。这也正是他作为美院院长的艺术史视野。也就是说艺术家可以彻底个人化,开创所谓个体的艺术时代,也可以有自己的站位,从发生的、正在发生的艺术史逻辑中确切个体的坐标。所以,丹尼埃尔·斯吕思的创作始终在回应“此在”,也即某种语境中的个体价值和意义。

丹尼埃尔·斯吕思的平和冷静,使他的艺术创作不会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他将个人的艺术创作,放置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既不回应时代课题,也不试图生成复杂的艺术文本。是一种主动的,理性地规避动作,不融入任何艺术事态的光鲜或鼓噪。旁观风起云涌的当代艺术思潮,主动缺席各类艺术风口。将个人化的艺术创作确定为当下语境的一种旁白,又或是对艺术史的叙事的脚注、点题而已,并不深入。从容、淡然的黑白叙事一直是他主要的“语言”,有如默片时代的优雅。旁敲侧击了艺术生产的声色和疯狂,面对当代艺术的暴风骤雨,是超自然的伞一样的存在。

丹尼埃尔·斯吕思的绘画,继续了形式主义的渊源。或者说继续在当代范畴,注释形式主义绘画提出的经验和体系。在他作品里,细密厚实的黑色沉积中,“彩色的飘带“携带了情绪化信息,无论作为几抹“亮色”,还是作为“具象”的视觉元素。既实践审美对任意时代性的摆脱,又标识了自身的纯粹性和绝对化。就视觉表达而言,面向艺术家的经验性体系、艺术诠释体制,加之“视觉当代性”的复杂与惯性,生成艺术家能够确切的“旁白”。丹尼埃尔·斯吕思以“减法”入局,找到了再度回应全球化情境之下,艺术观看直截了当的可能性。在读图时代,因为视觉知识储备成为权力,所以他的绘画实现了可见性的单纯。

当前艺术对来源和出处不屑,已经成为一种政治立场。但是,在全球化现场依旧有诸多艺术家致力于艺术史复杂性的阐释和脚注。从而丰富国际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显然,丹尼埃尔·斯吕思的绘画既“寄存”了早期形式主义的抽象,又衔接了欧普艺术,乃至极简主义等。同时,也暗含了叔本华所言“一切艺术都向往着音乐的形态。”后者,从他近年来的绘画主题可见。作为美院的院长,他的艺术站位和艺术史视野,自然也与那些商业画廊的职业艺术家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他的绘画实践从来不会顺意于某些潮流诉求和市场诉求。

丹尼埃尔·斯吕思近期的作品《40.05㎡-0.5㎡/162》,就是意味深长的“在场”。与他的装置作品《红色马扎》一起,建构了全球化现场分身有术的艺术家的“临近感受”或“临界感受”,又或可称之为“临时感受”。前者是50cmx50cm的小幅作品,以形式可变、尺寸可变的方式,反讽了架上绘画对“展线”的特权,提出了绘画形态化的可能。也即作品成为“侵占”空间的物,在不同情境中被反复体会。而《红色马扎》则是全球在地性的一种回应,从街头巷尾,广场舞现场看到的马扎儿,成为新的“现成品”。艺术家的这个装置也并非作为“作品”留存,而是继续其基本的实用功能,也即参观者可以将其带走。使之重新成为生活用品,而非放置在美术馆、博物馆的“作品”。

2022年,丹尼埃尔·斯吕思的中国工作室在沈阳自贸区艺术品保税仓成立。2024年他的七十岁生日在中国度过。这个可爱的老头似乎爱上了中国,每年的中欧长途旅行以及在中国的创作交流成为常态。事实上,这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艺术品市场(偶尔也第一大)的应有主义。艺术品保税、“一带一路”、中欧班列、中欧文化艺术交流,一切都源于全球化时代的沟通与往来。让人们有更多的维度、更多视角去体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艺术生态。

文/包贵韬(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在此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

这诗句是说笔者寻觅风神飘逸、出尘脱俗的隐者,而初看丹尼埃尔·斯吕思的形象及作品,恰如其分,作品大量的黑白灰,疏密有致的线束组合,达到点、线、面的纯粹表现,看似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而实则是有效地运用抽象的构成因素施展在有形的图像上,使之融为一体,是具象的、关乎自然、触及生物、写意植物、表现人迹。视觉语言的纯化和物体的再现之间并不互相排斥,也不存在分明的边界,展现出丹尼埃尔·斯吕思对自然的解读,兼容了符号、象征意义,透过独特的创作方式使丹尼埃尔·斯吕思的作品呈现出纯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就如同这个隐者的形象,再此与我们相遇。

丹尼埃尔·斯吕思的作品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有意味的结构形式。透过光线强化作品的视觉光效应,产生“视觉陷阱”,由环境促成的二次复制,光、空气、时间等因素与作品同时在场。作品中自然会有贯穿始终的想法,每一幅画都必须始终是一个全新的旅程、每一幅作品都会出现新的问题,尝试去加入一些新东西,线条、形状、色彩是探索的主要元素,並处理三者之间和谐又具张力的共生关系,透過创造艺术的初衷,乃是用手工劳动来表达内心的冲动和欲望,透過手工與勞作,創造出真正的艺术,透过努力的劳动使作品感人,且能創造出真、善、美的意境。不管是如何对待自然,說是从客观的自然中获得的素材和灵感,转化为艺术,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艺术体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源泉;而作品在二维和三维之间变换,形成一个多维度的空间,凹凸、波纹和浮雕感之间频繁互动,生成节奏与律动,横向的绵延開展,永无止境。

丹尼埃尔·斯吕思先生出生于比利时,任比利时列日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及列日国际版画双年展创建者之一,并担任三届主席,比利时法语区高等教育署理事等职务,并在比利时、法国、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举办个人展览和联展,在国际艺术界具有重大影响力,很荣幸能邀请到丹尼埃尔·斯吕思先生于本馆举办个人大型展览,寄望能助力中比文化艺术的交流,并对于丹尼埃尔·斯吕思先生长期致力于推动两国间的文化互融、互信互动表示由衷的感谢。

文/震旦博物馆馆长----黄圣智

关于艺术家

丹尼埃尔·斯吕思,1954年生于比利时,1977年毕业于比利时列日皇家美术学院。1987年--2000年担任比利时列日皇家美术学院素描教授、版画教授;2000年--2007年担任比利时列日皇家美术学院附中院长;2007年--2019年担任比利时列日皇家美术学院院长;比利时列日国际版画双年展创建者之一,并担任三届主席;任比利时法语区高等教育署理事,比利时列日市美术馆理事。

从 1979年至今多次在比利时、法国、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举办个人展览和联展,在国际艺术界具有重大影响力。

著作出版

1977Le sofa jaune « La Poupée d’encre »

1992Université de Liège Artefact

1992Recueil de gravures et poèmes d’André Romus.   «Encres(s)»

1997Les quatre vents recueil de gravure et poèmes d’andré Romus et Virginia Dafos

1997Couverture du « Fraudeurs de poèmes » de Philippe Leukx-éditions Tetras Lyre Diverses collaborations avec la maison de la poésie d’Amay

画册出版

Bois pluriel 1986

Quatrain (édition Tétras Lyre)

2000 ans d’art Wallon (Editions Dexia)

20ème siècle en Wallonie (Edition Dexia)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