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不止共生——在莫干山的艺术对话

开展时间:2024-09-28

结束时间:2025-02-10

展览地点:莫干山美术馆

展览地址:浙江湖州德清莫干山黄郛东路200号(庾街150号11幢莫干山美术馆)

策展人:田孟凡

参展艺术家:陈文令、陈卓、姜淼、景晓雷、李文鹏、刘志成、时砚亮、单飞达、孙子垚、田禾、游雯迪、朱剑非、荒木经惟、贝杰尔·查克坚、森山大道、德里克·巴尔默、细江英公、吉恩·卢克·福克斯、路易吉·贾科贝

主办单位:荣宝斋 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集团

协办单位:浙江德晨旅游文化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北京荣宝斋科技有限公司


展览介绍


不止共生——在莫干山的艺术对话

“不止共生”,源于自然生态中的共生现象,但又不仅仅是对传统共存关系的呈现。这一次,我们试图进一步探讨艺术如何突破共生的边界,去寻找更加多维度的互动与联系,并在莫干山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和自然意义的地点,探索艺术如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展现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跨界对话。

在共生的基础上,“不止共生”意味着艺术家不仅仅满足于与自然、文化共存,而是积极回应、挑战和重构这些关系,最终通过作品打破界限,形成新的艺术表达。展览在莫干山的山水之间展开,延续了古代文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同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语境。通过本次展览,十余位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敏锐的视觉表达,启发观者对共生之上的艺术超越产生新的思考,验证自我、自然、艺术之间的平衡共融,或探究、或疗愈、或抒发、或平铺直叙,皆为和谐本真,皆为“不止共生”。


田禾 水 No.1、水 No.2、水 No.3 不锈钢 100 x 100 x 100 cm

田和《水系列》

《水》用雕塑语言来表达人类意识对自然影观的剥取与呈现。水是万物中最不可固定的物质,她自由、随和、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而作品《水》将自然流淌的水人为的截取为各种不同大小、比例的立方体,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凭借我们的意志对自然万物的索取。

朱剑非 融 铝合金,PCB 15 x 50 x 50cm 2021

朱剑非《融》

《融》悬臂转动,搅动着黑与白两种颜色的沙粒。当转动时间足够久时,黑色与白色的沙子开始相互交融。它们在不断的翻滚与涌动中,渐渐混合在一起,不再是纯粹的黑或白,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色彩。这正如全球化大背景下,不同的思想、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最终创造出全新的价值与意义。

陈文令 平衡之巅 综合材料 133 x 50 x 50 cm 2019 展台制作尺寸:60 x 50 x 50cm(白色烤漆)

《平衡之巅》呈现了幽默少年头顶镜面钢球,寻找完美平衡的愉快游戏状态。艺术家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小红人”的经典视觉形象创新呈现,更具戏剧性,并试图传达平衡之巅的精髓洽在中庸之道,圆融之学。作品整体上也体现了大道至简的审美秩序和精神境界。

陈文令 彩虹 铜、烤漆 196 x 300 x 121cm 2013

《彩虹》是“红孩儿”系列雕塑作品,其风格非常鲜明,充盈着一种内在的张力,反映了他自己拥抱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自身所处特定时代环境的深刻审视和独特体验。艺术家希望通过“红孩儿”唤起人们对自己童真无邪的童年时代的回忆和眷恋。

景晓雷 预言 不锈钢 160x 160x 160cm 2013-1016

《预言》是一个超越现实的、异化的、虚拟的未来空间:科技代替自然的世界,工业形态与人类以重构的方式结合成“概念体”的异化生命。作品以极强的金属质感彰显后现代设计美学,以营造人类社会“末时代”文明的图景,同时融入了个体对科技、宗教、战争等当下问题的延伸思考。

关于艺术家

陈文令

1969年生于福建安溪县。中国当代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先后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陈文令以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雕塑作品闻名,被誉为“视觉魔术师”。他的艺术创作深受个人经历的影响,“小红人”系列反映了他对饥饿记忆的深刻体验,这种感觉在他童年时期尤为强烈。他通过艺术表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对雕塑力量的信守。

陈卓

198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理论研究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她还曾作为访问学者于2010至2011年间在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工作室进行访学。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副教授,并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学会(IAC)的会员。陈卓的艺术作品以充满诗意和灵性的基调著称,她在创作中运用了康定斯基式的构成原理,通过垂直与水平线塑造出“沉默”的节奏感,或是曲线与直线之间的张力对比,显示出她在艺术创作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姜淼

1981年出生于吉林。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客座教授。姜淼从古老的东方哲学出发,通过创作探索无形而玄秘的宇宙力量,渴望观仰生命的真相,在内心的山水世界中寻找答案。在扎实的学院修养和自我省思的基础上,从写实、版画再到目前的创作,经历多年创作方向取舍,以利用版画雕刻刀雕绘的独特技法,开拓出了一种极具个人辨识度的艺术语言,在绚烂繁复的色彩下蕴藏着即为明净、深沉的力量,且极具立体感,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心灵震撼。

景晓雷

1980年生于天津。2006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2013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青年创作中心雕塑家、天津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专家。景晓雷的作品一贯定位于未来风格,以深刻的思想维度与前沿的艺术方式触及后人类、多元宇宙、平行空间等话题,在创作上突破艺术本体的类型化限定,以跨界实验的态度游离于雕塑、新媒体、装置艺术、动态艺术等多元表达形态。

李文鹏

1991年出生于哈尔滨市。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师从王华祥教授。现居北京。仙人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象,承载了古人对于美好的极致向往。李文鹏以此题材进行创作,将形象各异的仙人隐藏在山水之间,通过表现他们优哉游哉的状态,让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感受到一丝与平日不同的怡然与舒适。

刘志成

1992年生于安徽安庆。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17年参与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工作坊项目,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刘志成迷恋于在绘画中探寻人与日常物的异化式呈现。曾提出“科技附魅”的概念,即媒体图像泛滥的当下,认知由自然世界转向拟象世界,科技在对物象不断祛魅的同时又在以另种方式重新附魅,我们对物象的概念认知在这种状态下不断发生着流动与偏移。在其作品中,各式寻常之物在其独特的层叠笔触下呈现出去实体化的状态,描绘出的光影、色块、物的形态与细节不同于现实中的观测,构建出的拟像原野中的原始编码,共同编织起他所理解并再构的图像。

时砚亮

1981年出生山东。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时砚亮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反映着自己对世间万物百态的理解。每张作品都蕴含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是一种坚韧不拔、奋发不止的精神。

单飞达

1991年生于浙江绍兴。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速度感、冲突与回旋、增殖与席卷一直是单飞达绘画的主题。他的创作由表现宏大场景的巨幅历史油画开始,逐渐深入到对时代心灵的冲突平衡的探索。笔触、形状与光色变幻的相互倾轧中,激烈的画面张力呼应着时代与社会感知的翻覆。

孙子垚

1987年⽣于辽宁⼤连。2011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获学⼠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材料与保存修复专业,获硕⼠学位。孙子垚的创作实践以综合性材料绘画展开,描绘他在行走中目遇的风景。以此来深入探寻自己,以及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田禾

1978年出⽣于贵州省清镇县。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田禾将个人感受、社会主题和自然问题以“切己性”的方式打通,在一个标准化的全球文明形态下重新唤起关于人自身的某种富于灵敏和感知力的体验,这正是这个被惯性化、速度化和模式化的世界需要重新被唤醒的。

游雯迪

1984年生于中国台湾。2006年本科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游雯迪以当代水墨结合传统工笔技法创作而闻名,她通过探索画面中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用最传统的中国媒材如毛笔、水墨和绢本,创作出最具潮流感的当代绘画作品。

朱剑非

1989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并建立了个人工作室FEI STUDIO。作为数字艺术家,他致力于科技、算法及艺术之间的探索,并沉迷于探索光影、机械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朱剑非的作品以参数化生成为源动力,探索更多视觉可能性,以及作品与空间、科技与自然的关系。作品类型包括数字影像装置、机械装置,参数化雕塑。

荒木经惟(Nobuyoshi Araki)

1940年生于日本东京都。自千叶大学工学部写真印刷工学科毕业之后,进入日本电通,隶属摄影部门。1964年以作品《阿幸》获得第-届太阳赏。1971年出版和妻子阳子蜜月旅行时拍摄的作品《感伤之旅》。其后,他的作品著眼于妖媚的花朵、紧缚的裸体、天空景繳、食物、东京街景、饲养的猫等。摄下的物品透过他的镜头,显露出强烈的情色及毁灭情绪,确立了荒木独特的摄影风格,获得日本海内外高度评价,成为日本代表性的当代摄影家之一。

贝杰尔·查克坚 (Beyjal Chakjan)

1939年出⽣于埃及开罗。毕业于埃及最好的艺术学院之⼀——达芬奇艺术学院。受到埃及知名艺术家Sayed Abdel Rassoul的熏陶和指导。1966年贝尔杰移民加拿⼤。贝尔杰·查克坚的绘画风格在于他⼲净、柔和⽽饱满的线条,并将⼏何元素相叠加,感性简约的运动曲线及明朗温暖的⾊彩交相呼应。使得其作品⽓氛宁静⽽带有均衡之美。贝尔杰的构图充实,娴熟⽽具有特点的技法,加之敏感⽽细腻的笔触,风格则鲜明又独特,让⼈感觉到天真中透露着智慧、通透与圆满并存,有⼀种“返璞归真”之感。贝尔杰的作品被瑞⼠、法国、美国、加拿⼤、埃及、亚美尼亚、黎巴嫩等国家的藏家与机构所收藏。

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

1938生于日本大阪府池田市。目前于东京从事摄影创作。森山大道于1964年成为独立摄影家,作为细江英公弟子之一以其风格凌厉的黑白摄影著称于世。1968年参与摄影团体Provoke第2号,同年出版摄影集《日本剧场写真帖》,1972年出版《再见摄影》,皆体现了他的根本美学——“晃 动、模糊、粗粒子”,也就是作品画面构图偏离中央、未对焦的模糊状态,以及粗糙的画质,呈现的青春的感性与活力。

德里克·巴尔默(Derek Balmer)

193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曾在2001-2010年担任西英格兰皇家学院校长,同时期还被任命为西英格兰⼤学的副校长。并在2001年时获得了西英格兰⼤学荣誉博⼠头衔。德⾥克·巴尔默总喜欢给⾃⼰⼀些挑战,他并不希望⾃⼰的作品可以让⼈⼀眼看穿。德⾥克·巴尔默希望观众每次看到他的作品的时候都会产⽣新的期待,或惊喜。为达到这个⽬的,他不断地探索着具象和抽象的界限。从游历各国,到探访古代⽂明。从这些切⾝的经历中获得灵感。这些经历最后转变成线条,颜⾊,图形,把他的⽆穷⽆尽的想法表达出来。德⾥克·巴尔默作品中的场景并不⼀定是描绘的哪个特指的地⽅,反⽽更像是每个⼈藏匿在各⾃⼰记忆深处⾥的⼀个熟悉的领域,总能和⼈们产⽣灵魂的共鸣。

细江英公(Eikoh Hosoe)

1933年生于日本山形县。1954年毕业于东京写真短期大学。1957年参与摄影评论家福岛辰夫策划的展览“10人之眼",因而偕同川田喜久治、佐藤明、丹野章、东松照明、奈良原一高等人共同成立摄 影师团体“VIVO" ,与当时主流的“写实主义摄影运动”抗衡,推出更为“个人”、更为“主观”的摄影风格。细江英公自摄影生涯初始期50年代起,便在人物描写上留下重大成果,1960年的个展“男与女”荣获日本写真批评家协会新人赏。1963年拍摄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蔷薇刑》在艺坛得到广大回响,荣获日本写真批评家协会作家赏。1970年拍摄以秋田农村为舞台的舞蹈家土方巽,作品《镰鼬》荣获艺术选奖文部大臣赏。细江英公为国际公认的日本知名摄影艺术家,他在创作生涯内曾获得多项艺术奖项表彰。

吉恩·卢克·福格斯 (Jean-Luc Feugeas)

1969年生与法国波尔多。法国当代艺术家,拥有数学博士学位。他对熵的研究深深影响到了他的艺术创作。在这个领域,事实证明⽆序不仅是⼀种常态,⽽且是创造平衡的唯⼀解决办法。从他记事起,福格斯就⼀直把时间都花在艺术和⾳乐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数学和绘画产⽣了兴趣。他将约束作为⼀个概念来运⽤,并迅速成为他艺术作品的⼀个重要⽅⾯。例如,使⽤单线是⼀个具有挑战性的起点。线条⼀次又⼀次地闭合,就像⼀个在我们眼前成倍增长的细胞。有时候,为了显得含蓄,线条会变得模糊。某些点可能是不同的、不确定的,但在数学上是可以接受的。福格斯质疑并渴望建⽴统⼀,并且朝着这个⽬标在努⼒,直到他达到⼀种平衡。

路易吉·贾科贝(Luigi Giacobbe)

1962年生于于意大利的乔亚陶鲁。路易吉·贾科贝在罗马和巴黎完成了艺术学习,并在1980年代初期开始展示他的作品,成功吸引了罗马艺术界人士的关注。路易吉·贾科贝先后旅居巴黎、东京、莫斯科、首尔、马尼拉、香港、北京,异域的人文风物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与想象空间,也留下了他一个个精彩的展览。他的作品基于光线、色彩和阴影的巧妙应用,创造共筑一个由线性运动组成的超现实世界,启发观者感受和传递自然世界和人类情感的美和复杂性。他将身处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汲取着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灵感和能量。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每幅创作都在讲述着一段奇妙的旅程。

莫干山美术馆介绍

莫干山美术馆 (MAM)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内,地处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位置,是一家由德清县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发起的非营利美术馆。

作为清末明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圣地, MAM未来将立足本土,关注国内外当代艺术,通过展览、学术研究、驻留研学、美育等文化活动建立传播枢纽,挖掘跨文化的多元价值。以美术馆为纽带促进国际不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莫干山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新地标。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