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赤天与铜炉
开幕时间:2025-03-08 16:00
开展时间:2025-03-08
结束时间:2025-04-12
展览地点:回声画廊
展览地址:北京798艺术区707街音响路A05栋120号
策展人:戴西云
参展艺术家:唐菡、解群、颜达夫、张华
主办单位:回声画廊
REFLEXION回声荣幸地宣布将于2025年3月8日呈现由策展人戴西云策划的展览:灵石、赤天与铜炉Nature Through a Glass,将呈现来自4位艺术家:唐菡、解群、颜达夫、张华的系列作品。
自然作为造物者
造物者凝物成形,汉学家薛爱华认为唐人的“造物者”是一种抽象的自然法则或内在的创造性力量,区别于西方源于神学的“创世者”的总体设计,它强调自然通过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塑造万物,具有工匠般的技艺属性。它是古人远行途中面对南方自然奇观的感叹与质疑,既试图以理性解释自然,又无法完全摆脱对超验力量的想象,尤其常常体现在游记这种文学体式中。
当自然成为一种“间接经验”
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在《恋地情结》中提出了“间接经验”(mediated experience)的概念,认为现代技术(如车窗、屏幕)中介了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行成“间接”的自然感知。被现代性剥离感官经验的自然,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被技术媒介(如高速公路、玻璃建筑)疏离的自然,某种被符号化的“间接的自然”。
具有“透明性”的自然
建筑学中“透明性”(transparency)的概念,是材料的物理透明性,如玻璃的透明度,视线穿透物体看到其背后的景象;也是现象透明性,在视觉或空间感知中,多元素或层次相互叠加产生一种复杂的空间体验。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在城市空间的应用中,往往需要兼具两者以达到构建逻辑与使用者心理的内外一致。在这样的现代城市空间中,“间接的自然”是否具有“透明性”?对自然进行分类与命名的语言是具有透明性的权力吗?
夫灵石者,山精之凝魄也。其色如黛,其紋若谶,藏于巖岫幽邃处。
赤天之象,非霞非瘴,乃炉焰熏穹所致。
銅爐者,炼金之器,亦噬灵之口。 [1]
展览希望借由四位艺术家的作品构成一组游记式的自然,踏入雨林,仰望山石。
灵石,是唐菡影像作品《无限容器》中被分类、运输的“石头”,混杂在敲击和鸟鸣声中,是抽象的自然之物和被透明化的自然、时间与空间。另一件影像《银杏小姐:第二章》通过拟人的方式科普银杏的命名与迁徙,将时间、植物与历史压缩在不断的“演化”和“误读”中。
赤天,是一种南方炎热气候的颜色,带着安南的蛮夷与粗野。张华的雕塑《松林》是山野间未被驯化的生命力,也是一种与前现代有关的劳作。
铜炉,是造物者的鬼斧神工,也是一种古老的对自然的熔炼与改造。颜达夫的装置《虎狐》与《深海图》是被开采与规训后的自然,暗藏于规则与文明之下的危机。当我们在玻璃后凝视自然时,是否也在凝视我们被规训的自身?最后解群的系列绘画《滚诗》是日常之物的有灵化,在“间接自然”之中再造志怪杂俎的灵性空间。
*[1] 笔者请DeepSeek以灵石、赤天和铜炉三个意向生成的一篇现代城市生活版的唐代志怪小说《酉阳杂俎》,此段为节选。*
文 / 戴西云
关于艺术家 | About Artists
唐菡,1989 年生于广州,现生活和工作于柏林。
唐菡的创作涉足影像、装置,探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微妙复杂性,以及有关表征与意义的问题,并揭示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视觉和言语间的相互影响。
近期展览包括:南方共同市场双年展(2025);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2024);伦敦科学画廊(2024);北京泰康美术馆(2024);圣保罗第22届Sesc_Videobrasil双年展(2023);海牙West(2023);首尔艺术空间(2023);台北凤甲美术馆(2023); 汉堡艺术协会(2023);奥斯纳布吕克美术馆(2023);柏林 KW 当代艺术中心(2022);OCAT深圳(2020)。她的作品也曾在不同机构及影展放映,包括:柏林 Arsenal - 电影和录像艺术研究所(2023);柏林新国家美术馆(2023);北京国际短片联展(2023);蒙特利尔国际艺术电影节(2022);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2022); 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2021&2022);卡塞尔纪录片和电影录像节(2021&2022)等。她获得了第34届东京影像论坛电影节的优秀奖(2020)和第64届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的银鸽奖(2021)。
解群,1991年出生于河北,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解群的艺术实践以装置,雕塑,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呈现,关注宗教人类学,地理堪舆,以及民间巫术。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来探讨东方古老传统与现代社会脱节(不协调)的关系.作品通过构建半封闭的空间仪式,探索当下具有神圣意志的“灵媒性”物质与身体交感的延伸,尝试虚构出历史视线之外的肉身神话的多重叙事。
主要展览包括:解群: 橐龠永动机,拾万空间,北京(2022);解群:种生机,M的房间,北京(2023),女神的多宝阁,爱慕美术馆,北京(2024);出神,牛房仓库,澳门(2024);跳蛙,古务运动x拾万空间,北京(2023);云雕塑/生长的河-走怒江,松美术馆,北京(2023);脉搏,蔡锦空间,北京(2021);水落石,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北京(2020);臆想仓库,三里屯CHAO艺术中心,北京(2019);桌面艺博会,木木美术馆 & Tong Gallery+project合作项目,北京(2018)。
颜达夫,1994年生于湖南常德,2016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主要生活工作于杭州、上海。
颜达夫的作品媒介涵盖装置、绘画、实验影像,主要创作脉络贴合抽象化的现实社会议题,尤指在全球化背景下,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关系。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转换为主观审美趣味的视 觉媒介作品。
张华,1979年生于云南普洱,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昆明。
张华曾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参加重要展览,作品被美术馆,公共空间等机构收藏。张华以雕塑和装置创作为主,他以当下的艺术手法诠释云南生活方式与经验,挖掘云南民间文化属性和特征,探索自然中的神性,灵性和人性的连接。
关于策展人 | About Curator
戴西云是一名独立策展人和设计师,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研究兴趣包括空间的欲望机制,城市媒介与叙事,图像、⽂本与空间的转译,注重策展实践中的共同⽣产与“在地性”。她先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荷兰Dutch Art Institute (DAI) 艺术硕⼠。2012⾄2014年期间,曾在MAD建筑事务所负责媒体策略,展览及出版物等相关⼯作。2014年开始通过写作,表演及策展等媒介进⾏艺术实践,多篇⽂章曾发表于Artforum、艺术界、Ocula等艺术刊物。2016年加⼊北京的独⽴空间激发研究所(IFP),运营艺术驻留项⽬,策划展览与活动。2019年作为策展⼈加⼊泰康美术馆(原泰康空间)至2024年初。她曾⼊围Hyundai Blue Prize 2022六强候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