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太平:灵薄
开幕时间:2025-03-13 15:00-18:00
开展时间:2025-03-13
结束时间:2025-04-25
展览地点:之谷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泽路2号慧谷根园仁爱胡同三号
策展人:李佳
参展艺术家:曹太平
主办单位:之谷
曹太平:灵薄
撰文:李佳
古老的信仰中,大多数凡人的灵魂要去的地方,正是灵薄,它介于地狱和天堂之间,无罪而等待得救的灵魂于此徘徊。灵薄是永恒的临界地带,它既不属于此生,亦不属于来世,它是确定事物进入未知领域的交界之处,是边缘,过渡,也是永远的延宕和悬而未决。在但丁笔下的神学地理中,灵薄呈现为幽冥世界中最靠近天堂的那一圈,走到人生中途迷失的诗人,正是在这里与维吉尔和无数圣贤的亡灵相遇,让他流连于此。灵薄是尘世灵魂的一种命运:它们被许给无主之地自由的流亡,没有目的,也没有终点。灵薄的时间是永远的此刻,它的方向是无始无终的回环。
而在今天,灵薄的故事在当代人听来或许更像一个关于艺术的寓言。后者应许的世界不从属于任何一种确定的秩序,横亘于尘世的流变和彼岸的永恒之间,我们只能无限接近,但永不能抵达,占有和完全地把握。
它从混沌黑暗中超拔,但绝非不杂一丝荫翳,它混杂了光和影,造就出一个形象。在有情世界中,它是我们可以走得最远的、最接近精神的边界,而它也是来自无形的,不可把握之存在,照见此世莽原的一道具体的光。灵薄在混浊的尘世,和终极超越的两极之间保持着张力,与其说它是宿命,不如说是心灵能创造的空间。
在曹太平的画面上,我们窥见了这个与尘世和超越相通的双重意象。颜料像旋风和云团一样在画布上涌动,盘旋,集结,弥散。一切被首先交付给了运动,形态各异的笔触带着不同的节奏,调性和强度,从画布的各个角落升起,它们的出现和消失不可预期,不遵循任何规定的方向。在深黯的底色上,它们像轻盈的气旋升起,带着明亮的欢快之感向观者的眼前涌来(《语言风暴M—2》);或是从画面的边缘翻转着向对侧蔓延过去,像海上不辨方向的巨浪(《絮语3》);抑或是从浓重黑暗中穿出,从四面八方撕开这隔绝视线的雾霭,将电流一样强烈的形象刻印于天幕(《群启4》)。灵魂的世界被艺术家想象为一刻不停的运动、蜕变、开裂和更新的力场,而非静止与永恒的沉睡。但这运动并非朝向一个远离尘世的天堂,或一个绝对意义的彼岸。相反,它自己即是目的。像那些挣扎簇集和旋升的笔触所暗示的,我们的心灵总是内在地永不止息于这个有限的实存,像是听从看不见的召唤,向上超拨,摆脱尘世的牵引,形体的束缚,物质的重量。然而心灵需要一个形象才能栖居,像精神需要借助于物质来安放它自己。凝结于绘画表面的,颜料干燥的,颗粒的质感,以及细小的刮擦痕迹提醒我们,画布仍是一方物质性的平面,它打开的是想象与现实的居间状态,一个不稳定的空间,也是蕴藏潜能的地带。
比起确定的答案,曹太平更倾向于提示潜在的可能性。这些绘画更接近音乐的品质,我们可以自由地联想,猜测,辨认,但所有具体的事物在这里只是一种迹象,一个讯息,一种流动。特别是在最近的系列,如《絮语》或《神圣之爱》中,从充溢在画面的色彩风暴中,无数细小的刮痕从分散各处的气旋中心透出,簇集,伸展和呼应,像是一丛一丛被风吹动的植物。于是,我们一度以为是风起云涌的天空,倒转成为了脚下的大地。在这些画面中,无论多么熟悉,唤起亲近感的形象,似乎都被有意保留了向另一个方向转化,生成和流变的可能。它们的运动、韵律和相互作用,仿佛在画面的空间中表演着无穷的自然气象,像是蒸腾的云,密集的雨,起伏的海浪,洋流与涡旋,让一切处于不可测的临界状态之中。空间在形象的运动之中生成,而形象则从既存秩序中抽离,朝向变化,未知和无定形敞开。或许他更愿意让画面成为一种动态,一种无定法的变量,而非被名词或概念所确定和捕获。
然而在这极端的自由运动中,曹太平加入了最平凡,沉重和混浊的东西。在大量画面中,他用大笔蘸着泥土挥洒过那些轻灵的颜料形成的云蒸霞蔚,以及精美的笔触所塑造出的婉转玲珑。粗重的泥土带着未筛尽的颗粒,牢牢地铺在画布上,仿佛在暗示所有超越和飞升之梦,最终仍是要回到这里,回到大地,生命的源起之处。在《无序——大地》系列中,他甚至将画布换成了一方黑色的马皮,用低熔点金属在上面烙下河床一样蜿蜒的明亮痕迹,或是浅浅刮擦出胚胎一般游动的形体,再或是用新绿的颜料在漆黑的毛皮上留下一连串柳叶的形状,似在暗示生命最原初的涌动和气息。曹太平从不讳饰绘画同他的经验、记忆和身体的关系:在乡村的土地上成长,目睹和体验着播种,翻土,收割,种种劳作的姿势,这些动作在天地之间以最日常的形式重复着,但它们才是生命的根本。它们将人与世界缝合在一起。对于土地的最切身的感知,解释了在曹太平的绘画中反复出现的种种自然气象,在他看来人之存在的意义,就寄寓在同风土、草木、波流、云霞的相依共存与彼此照见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的画面中并没有一个中心的形象,或层级秩序的经营,一切以无中心的方式彼此平等地弥散,应和,影响。他习惯的绘画方式,并不是立于画板前,而是像农人耕种一样,将画板摊放在地上,附身围绕着画面创作/劳作。如果说从立起的画板开始,标识了主体与客体,创作者与对象的分离,那么画板再次被放倒,平行于大地,似乎暗示了另一种关系的开始:创造形象的手势,同播种生命的手势重合,创造则成为一种真正的劳动。正是在这最平凡,最日常的地方,灵魂的诸种壮美风景才得以升腾。曹太平坦承那些精美的画面效果往往是用最粗朴的工具达成的,比如扫帚,比如铁丝,甚至是手指直接涂抹。他的新系列即以《播种》为名,像是一个暗示。的确,如果没有泥土,大地将无以滋养生命;而如果没有尘埃,我们也不能看见云朵,电流和飓风。绘画正是这样悬系在尘世和超越的两极之间的临界线,画家跟从灵魂的冲动,向未知的方向而去,而那涌动和飞离,不过是为了再一次回到这个无深度的,内在的平面,拥抱色彩、运动和强度所允诺的意义。
关于艺术家
曹太平
1986年生于中国徐州
现生活并工作于上海和柏林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获硕士学位。曹太平的绘画关注日常劳作的姿势特征,意图从身体的劳作与器具的协同中获取自我表达的合法性根源。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童蒙时代的书法练习、符号交流的陌生化效果,以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关于“不可言说之事”的谨慎品质,其创作核心是以生命经验来调配劳作姿势的绘画潜能,并以此表现出关于对话或对峙的交互主体性。此外,在综合材料的作品中,曹太平还关注农业与工业的交叉地带。在他看来,农耕文明中的焚烧具有诗意的风味:黑色的皮毛既是对于土地的翻转,也是星空的映射,而其他人工技术材料则是某种它异经验的入侵物。这些综合材料作品是艺术家迁徙痕迹的记忆回溯与对土地经验反思的另一种表达。
关于策展人
李佳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独立策展人。
她的策展实践关注参与式艺术、空间和社会实践、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再叙述。她曾任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佩斯北京画廊副总监。她策划的部分展览包括“步行指南”(长征独立空间,北京,2023)“张晓刚:蜉蝣”(龙美术馆,上海,2023)、“转角见!——当下青年艺术奖2022”(当下艺术空间,北京,2022)等。“饥饿地理”(泰康空间,空间,北京,2022)等。“饥饿地理”(泰康空间,北京,2019)、“制性造别”(泰康空间,北京2018)“漂流”(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18)、“日光亭项目2016/2017”等。她于2017年获第一届Hyundai Blue Prize创意能量奖,于2021年获亚洲 文化协会奖助,于2022-23期间任德英基金会首届策展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