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
开展时间:2025-04-11
结束时间:2025-07-27
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新馆二楼7、8号厅
展览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
总策划:王绍强
学术委员:贝亚特·艾芬沙德 Beate Reifenscheid(德国)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 \ 尹吉男(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 \ 秦思源 Colin Siyuan Chinnery(英国)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创始人 \ 王晓松(中国)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 \ 姜俊(中国)独立策展人兼艺术批评家
获提名艺术家:庞茂琨(中国)\ 沈少民(澳大利亚)\ 向京(中国)\ 张培力(中国)\ 郑重宾(美国)
“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是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重点展览项目,前两届先后于2021年与2023年举办。该展览以国际视野,依托珠三角,展开对广东乃至全国的艺术生态研究,其重点在于体现中国艺术生态的学术性、广泛性、发展深度与新的活力,同时给予艺术家一个呈现创作现状、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关注中国艺术发展的学者和观众能够通过这样的艺术计划管窥中国艺术生态的现状与未来。
结合广东美术馆“辐射湾区、关注全国、面向国际”的新发展定位,2025年广东美术馆将在新馆空间隆重推出“第三届GDMOA年度艺术家学术提名展”。本届五位获提名艺术家近三年来在国内外艺术界皆有出色表现,精选展出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当下中国及海外华人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革新思考与实验成果。作为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建构的重要学术项目,该展将持续致力于推动我国的艺术创作实践与国际化思考,进一步发掘我国各地不断涌现的艺术家及其当下的创作状态,共同推动全球文化视野下的艺术生态考察与发展,鼓励学术研究、理念与文化共建的多样性。
总策划
王绍强
现任广东美术馆馆长,二级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策展人、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馆协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等人才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艺术权力榜”上榜人物,获评《国家美术》“风云人物”,荣获第二十二届那不勒斯文化经典奖艺术家奖。
长期从事近现代美术及当代艺术研究,曾策划 2017 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 广州影像三年展等大型展览,担任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总策划人与文献展策展人,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展人,2023 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及其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览策划。
学术委员
贝亚特·艾芬沙德 Beate Reifenscheid
贝亚特·艾芬沙德教授(Prof. Dr. Beate Reifenscheid)自 1997 年 4 月起,担任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是一所当代艺术博物馆,主要藏品为由德国著名藏家彼得·路德维希和伊雷娜·路德维希夫妇收藏的 1945年以后的法国艺术作品。
在 Beate 教授的领导下,博物馆实现了重要的国际化拓展。多年来,其展览始终以国际交流为核心,并与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多元合作关系。特别是在过去二十年间,她始终致力于推动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与中国艺术界的紧密学术与艺术交流。
尹吉男
尹吉男,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主编。著有《知识生成的图像史》《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主流艺术》《后娘主义——近观中国当代文化和美术》等。国家重点教材《中国美术史》的首席专家和主编。
秦思源
秦思源是声音艺术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他从2017开始专门探索声音,记录正在消失的声音以及用声音做艺术与音乐作品以及博物馆展览。2023年他与合伙人洪峰开创了“声音艺术博物馆”,全球第一家专注声音的实体文化机构。秦思源从事视觉艺术与音乐创作,以及做艺术策展工作。
王晓松
王晓松,艺术学博士、设计学博士后,艺术评论人、策展人。策划各类艺术与设计展览逾50场次,撰写文艺评论百余篇。出版《视线之下》(中国摄影出版社)、《制造现代:晚清的设计与视觉文化》(郑州大学出版社)等专著,以及靳埭强、徐冰、岳敏君、周春芽、刘建华等设计师、艺术家的研究文献二十余部。
姜俊
姜俊,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艺术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曾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来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2021-2024在上海同济大学做建筑学博士后研究。姜俊是第六十届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中国国家馆“美美与共:集”联合策展人(2024)、共同策划了“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2022-2023)、“时间引力— 2023成都双年展”。
获提名艺术家
庞茂琨
1963年生于重庆,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原四川美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0年代中后期,庞茂琨开始致力于古典油画语言的研究与探索。对于庞茂琨来说,如何在古典的话语中融入当代人的视觉经验、观看经验、文化经验,使其水乳交融,是真正的目的。
沈少民
1956年10月出生于中国黑龙江。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艺术总监。
现工作生活于深圳、北京、悉尼。擅长多领域跨媒介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公共艺术等。曾担任深圳市民中心国际艺术家版灯光秀总导演。
向京
1968年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与其说向京是个“女性主义”艺术家,不如说她是个带有女性视角和女性意识的艺术家,但这都不是重点,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
在谈及“当代性与传统媒介”、“女性身份与普遍人性”、“观看与被看”、“内在欲望”、“具象艺术的抽象化”等学术命题时,向京及其创作是个不可回避的个案。
张培力
1957 年生于中国杭州,1984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后任该校教授,并曾任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
张培力于 1985、1986 年组织并参与了“’85 新空间”展览及艺术家团体“池社”。他的 《30×30》 (1988) 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2003年,他在中国美术学院创立新媒体系,开启了中国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教育。
郑重宾
1961 年生于上海,活跃于全球的华裔艺术家。学生时期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研习传统绘画,重用笔、讲墨法。1980 年代投身当代艺术的浪潮,开始实验水墨的工作。1989 年,他前往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装置、表演以及观念艺术。
在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形象、质感、空间、动势、材料、几何形态这些东西方绘画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后,郑重宾的作品使人直观地感知到物质的生命力。基于其对现象学和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郑重宾将其观念引入装置和影像领域。绘画、建筑、光、空间被揉合在一起,体现出纯粹的物质感,而这一物质感最终也将化为对空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