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的纹理
开幕时间:2025-04-17
开展时间:2025-04-17
结束时间:2025-05-17
展览地点:中心美术馆 B展厅
展览地址:杭州市拱墅区展览东路150号 杭州中心L3
策展人:高芙雁,朱玺,吴穹,孙晓宇,张立
参展艺术家:包平婕、陈思怡、陈熠诺、范献鑫、费凡、高凡迪、何琰、贺苏宁、胡安同、黄潇扬、黄钰涵、吉田瑶、景雪怡、康凯雯、李睿妮、李天行、李梓瑜、梁家伟、林萌萌、刘濛奇、卢毅夫、吕艺杰、牛艺源、欧阳琳锋、彭熙、邵雨杰、盛琳芯、孙叶凡、唐嘉阳、王秋灵、王奕心、王裕杰、吴含琦、谢瑞持、许雨宸、闫薪如、阳邵华、杨书妤、叶乐天、张露戈、张鑫宇、张洙连、赵航晨、周雷、朱仁帆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中心美术馆杭州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基金会
“定义”的标尺下,人们被浸泡在社会逻辑中,游荡于无数非黑即白的观点间。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曾提出“褶子城市”。在传统空间观里,世界是一个由长、宽、高组成的坐标系,是一个横平竖直的、中心对称的、可测量的向量空间。而“褶子”的世界是拓扑空间,是一种按照不同比例、不对称原则拼合、联结而成的多元体,它是非均质、不可测量的曲面。
“褶子城市”存在许多“褶皱”或“纹理”的区间,充满层次感、可能性以及隐秘角落,使艺术家孕育了更多面向。“褶子”可以被理解为动态变化、复杂难解并且于事物之间持续缠绕关联的现实。而我们身体的功能与形态也来源于自然,人体因而不规则、皱褶,产生纹理。
在当代,我们或许可以借此契机进行发问:社会是否还能超越单线或者简单二元对立的思维,保留及维护观点宽阔的灰色空间。
这一次,我们以身体为起始,影像为媒介,通过彼此迥异的空间叙事,将不同的“纹理”雕刻在时空的涌流中。试图以个人连接群体,以未命名“定义”自身。
- 关于策展人 -
高芙雁
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从事摄影教学工作。个人主要研究方向是以摄影的方式揭示隐藏在平凡事物背后的意义和美学价值,以及如何将个人观察或体验转为艺术语言的探索。
朱玺
1983年出生于上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创作媒介包括绘画,摄影,装置艺术等。关注空间叙事中的诗性可能,擅长以诗性语言重构新的视觉矛盾和逻辑关联,复苏某种记忆与生活的内涵,并借此重新叩问现实。
吴穹
艺术工作者与教育者。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创作媒介以影像、装置、文本为主。长期关注时基艺术本体问题,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与创作方向。
孙晓宇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要研究⽅向为“空间影像叙事”。擅⻓多频影像创作,近期研究与创作方向为“从近未来到⼭⽔精神”,以“空间影像”作为方法,链接过去与未来在⼭⽔中的时空感知,通过⼭⽔影像⾏动回溯、挖掘、探讨与思考中国⽂化基因中伟⼤的⼭⽔精神之⽂脉传统。
张立
策展人,艺术家,创作和研究项目致力于梳理区域结构化记忆的进程,分析数据库技术对艺术思维的影响,同时活化传统文化以对现代性病症进行解释和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