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雨濛:来自未归还的灵灯
开展时间:2025-05-02
结束时间:2025-09-28
展览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3F和东侧楼梯间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
参展艺术家:武雨濛
主办单位:上海外滩美术馆
很荣幸为大家呈现美术馆在5月2日启幕的三档全新展览。
这三场展览以赋格曲的形式被构想,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共鸣,深刻对话当下,探讨在当前全球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形势中,我们可以怎样想象多样化的全球团结形式?
艺术家伊莲娜·海杜克对经济和美学的犀利审视、武雨濛对如何记忆的诗意探索,以及艾什·莫尼兹对供应链暴力的探索和关于“缺失”的政治学,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打开这些问题,追寻崩塌和失去后的可能性。他们作品中的无形空白、沉默声音、隐藏的停顿与不可言说的历史创伤,都成为了再生、再定义与再叙事的机会。
“我相信,艺术家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如何面对静止与腐朽。在当下的政治气候中,艺术机构仍是少数几个能容纳不可能之事的空间,是一个可以构想并构建替代方案的场所。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与三位艺术家展开了关于政治意识形态与运动的深入对话,诸如各种形式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以及团结形式等。
这些对话促使我们思考:崩塌的历史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在?腐朽为稳定无法给予的可能性提供了什么?如果过去的遗迹始终与我们同在,我们如何认知应该保存的,必须放弃的,以及从废墟中能够涌现的新结构?”
美术馆馆长兼首席策展人
朱筱蕤
“武雨濛:来自未归还的灵灯”是艺术家的首场机构个展,以同题的大型特定场域委约作品为核心,汇集其过去十余年创作的重要作品。
武雨濛出生在北京、生长在香港,现驻纽约,曾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批判性跨媒体实验室”。她的艺术实验根植于对电影和绘画媒介的持续探索,作品展现她对电影媒介的深入思考。她的工作跳脱电影传统叙事结构,通过其最基本的组件重新思考什么是电影本身:光与影、反射与折射、不透明性与痕迹。
本次展览从美术馆三楼延伸到东侧楼梯间,艺术家的思考在混合形式中展开,游走在电影、绘画、建筑、扫描素材和影子之间。其中,手工制作的纸灯笼贯穿始终,作为发光的脆弱容器,承载关于记忆、抹除和归还的凝思。
武雨濛的实践延承多位实验媒介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脉络,其中尤以车学庆(1951—1982)为重。受其影响,武雨濛的创作牵涉离散意识、断裂的时间性和缅怀的伦理维度,构造开放的结构并刻意保留未决的状态,容许流离之物悄然浮现。她关注游移在消逝和在场之间的事物,由此探索脆弱材料与旧时技术。
这种对消逝和归还的细腻觉察,引导武雨濛在2019年的作品《庾文翰未完成的归途》中运用纸灯笼这种媒介。影片重访香港回归后的一起悬而未决的男孩失踪案。在项目调研期间,艺术家在当地市场发现了一只手工灯笼,进而开始探究其形式和象征维度的潜能。在她看来,纸灯笼就像宝来克斯相机——尺寸小巧,却充满历史和形而上学意涵。
全球的历史和文化都正在遭受争夺、抹除和重写。在这个时代,“武雨濛:来自未归还的灵灯”敞开空间迎候一种不必作决断的缅怀,循着遗落的痕迹悄然提醒我们:我们并不需要遗忘。
“武雨濛:来自未归还的灵灯”由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和首席策展人朱筱蕤与助理策展人及研究员王馨茹共同策划。
关于武雨濛
武雨濛是一位出生于北京,成长于香港的纽约艺术家。她将电影制作简化至其最微小和基础的元素,透过她所创作的绘画、物件、影像和装置,将电影语言的创意和结构原则延展至多种媒介。从地方的微观历史或文献档案出发,在电影框架下探讨及反思人们在超个人的社会、文化及历史归属叙事中,如何构筑自我经验。
她曾在柏林 Scheusal(2024)、香港Empty Gallery(2023,2019)、纽约47 Canal(2021,2018)举办个展;并在挪威Hordaland Kunstsenter(2023)举办过合作展览。她还曾参与北京外部空间(2024)、纽约绘画中心(2023年)、波尔多 CAPC 当代艺术博物馆(2022)、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2021)、香港Para Site(2020,2018)等地的群展。她也参与了第11届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2021)和台湾亚洲艺术双年展(2024)。2015年至2021年间,她在非营利性图书、档案和研究机构——亚洲艺术文献库美国分部工作,参与了数字档案项目《柯琼乐档案》(Joan Lebold Cohen Archive),并主导了《贝特西达蒙档案:水的保卫者》(Betsy Damon Archive: Keepers of the Wa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