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lla Senatore :诸众集思
开展时间:2025-06-28
结束时间:2025-08-13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一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06
参展艺术家:马里内拉⋅塞纳托雷(Marinella Senatore)
主办单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将于6月28日下午4点在北京第一空间推出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内拉⋅塞纳托雷(Marinella Senatore)的个展“诸众集思”(I CONTAIN MULTITUDES)。马里内拉⋅塞纳托雷的作品不久前在瑞士巴塞尔现场大放异彩,此次是她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
在这次个展中,马里内拉将向中国观众展示她创作中的关键元素:用为全球公共场所、博物馆和节庆活动所设计的“照亮建构”(luminaria)的灯光雕塑为主体,配合旗帜、拼贴以及“叙事舞蹈学院”的概念,创造出一种参与式的艺术形式,它们根据不同的空间即时变换形态,为不同地区的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创造了空间。
策展人侯瀚如先生特别为这次展览写了文章,以阐明马里内拉作品在当代的重要性。
马里内拉·塞纳托雷(Marinella Senatore)
文:侯瀚如
“可以说,狂欢节与官方节日刚好相反,是对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制度,庆贺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的礼赞。狂欢节是真正时间性的节日,它持续生成、变化和更新。它同一切永恒化、一切完成性和终结性相对抗。”[1]
——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
1
我们的时代充满矛盾,即便在当代艺术领域亦是如此。从“全球北方”到“全球南方”,当代艺术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然而,它正迅速而系统性地被制度化和商品化。作为一种替代性出路,甚至作为一种反对派的创作模式,“社会参与式艺术”如今被认为在伦理上更接地气,在艺术上更具原创性。与主流的艺术表现和消费模式并驾齐驱,一场参与式艺术的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马里内拉·塞纳托雷是意大利乃至国际舞台上参与并推动这一运动的最活跃、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她的“品牌”是一个长期项目——“叙事舞蹈学院”(School of Narrative Dance)。
2012年,马里内拉·塞纳托雷成立了“叙事舞蹈学院”,专注于将叙事作为一种可通过编舞探索的体验,强调不分等级的学习和自我训练,以及通过非正式教育方式培养积极的公民意识。这所学院是游牧性的,并且免费。它根据空间不同而即时变换形态,提出一种基于解放、包容与自我培育的替代性教育体系。学校提供广泛的课程,涵盖文学、口述历史、木工、艺术史、手工艺、摄影、数学、戏剧、编舞、电影语言等学科,鼓励个体分享技能或习得新能力,构建新的群体与社群理念……
作品以舞蹈为共同语言,通过它来赞颂参与者的本土化、业余与专业训练的肢体表达。[2]
《叙事舞蹈学院》,第七届深圳与香港城市与建筑双年展,深圳,2017。照片由艺术家及双城城市主义与建筑双年展(深圳)提供。
这所游牧式学院已走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2017年,它作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开幕活动之一亮相深圳,如今又登陆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它通过舞蹈实践,融合不同社群,提供从口述历史、文学叙事、日常实践到艺术史等各类知识的“课程”。“学生们”被鼓励以自身知识、才华和想象力参与“课程”,共同塑造最终的“成果”。正是通过激发公众主动参与集体交流,参与者由此转变为创造的主体。
这也是一次颠覆传统师生关系或自上而下教育模式的实验。其策略在于强调公众的参与不仅是知识生产中与“教师”同等重要的元素,更是过程中更积极的资源与能量。这构成了塞纳托雷创作意图、伦理立场与“形式”(由表演性行动产生的图像、声音与装置等)的核心。
2
在此次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项目中,马里内拉·塞纳托雷将主展厅改造为节日大厅:四周墙壁布满鲜艳明亮的图像,中央竖立独立的建筑结构。这把寻常的“白立方”空间转化为一个充满公众节庆的特殊场域,一种欢乐的“临时自治区”(Temporary Autonomous Zone)。在这个被疫情、武装冲突、贸易战与生态灾难等严峻现实笼罩的时代,这一空间将呈现为一种准乌托邦。
塞纳托雷在重现其叙事舞蹈学院从全球合作中收集的图像的同时,通过强调展览起源地与现场(罗马与北京,同为古老而活跃的当代全球中心)之间的互动,强化了这种集体愉悦的特殊体验。为呈现这种地理与时间性的交织,她创作了“照亮建构”(luminaria)以点亮主展厅的核心空间。其造型重新诠释了意大利多元的艺术传统——从巴洛克大师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塞纳托雷最喜爱的建筑师)设计的烛台与植物纹饰,到从威尼斯到西西里、从阿尔卑斯到巴里半岛的民间节庆装饰(如狂欢节、复活节与圣诞节等的灯饰)。然而,塞纳托雷深刻意识到,传统必需真正当代化,方能有助改善当今全球居民的身心状态,使其拥抱并颂赞(难得的)平等共处与和谐的欢愉。为凸显生态意识,艺术家还使用回收材料与节能照明装置(如LED灯)……她如此阐述道:
“民众节庆的政治理念显然是我所有‘照亮建构’(狂欢节、集体仪式等)作品的核心。于我而言,这是完全属于当代的纪念碑——它献给当下的人们,而非那些好战的历史人物(多为白人男性);相反,这些充满能量的装置所赞颂的,是当今共同体的存在。”[3]
此外,塞纳托雷将展示其最具代表性的全球表演项目的要素,该项目迄今已有24个国家、800万人参与……舞池区域将呈现叙事舞蹈学院的档案。旗帜上印有醒目的标语与图像:“诸众集思I Contains Multitudes”“世界同好/血肉结盟The World Community Feels Good/Bodies In Alliance”……以及“先舞后想Dance First, Think Later”!
在此,巴赫金的“狂欢节式”乌托邦理想瞬间成真!
3
塞纳托雷的作品是她通过艺术行动而持续多年的社会参与项目。参与是此类项目的核心。她曾接受电影导演训练,精通团队创作中的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善于调动多学科语言、媒介与方法,构建一套社会参与系统。其艺术创作方法的核心在于鼓励参与者发展自我学习与自我解放的能力。这一过程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在集体协作的语境中,他们将日常行为与表达转化为创造性表演与叙事,将常规场景改写为特殊的故事与形式。换言之,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再创作(如米歇尔·德·塞托所提倡的“做的艺术”[4]),或巧妙“扭转”日常实践的常态以赋予其“创造力”,进而获得“解放”,由此“普通人”得以成为创作者,从而成为自己生活的真正主人。
每个怀有重塑日常行动意图与“技巧”的人,都被邀请加入塞纳托雷的“照亮建构”与旗帜下的庆典,共舞并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全球狂欢节的共同体,集体抵抗抑郁的感染——韩炳哲提出的“倦怠社会”,以及对人性其他形式的压迫。用约瑟夫·博伊斯(Joesph Beuys)的话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1]米哈伊尔·巴赫金,《拉伯雷与他的世界》,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布卢明顿,第10页.
[2]http://marinella-senatore.com/index.php?/the-school-of-narrative-dance-2013-2014/the-school-of- narrative-dance/
[3]马里内拉·塞纳托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项目笔记,2025年.
[4]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伽利玛出版社,巴黎,1990年.
关于艺术家
马里内拉·塞纳托雷, Photo by Ph. Mazen Jannoun
马里内拉·塞纳托雷(Marinella Senatore),1977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城市卡瓦·德·蒂伦,跨领域艺术家,接受过音乐、美术和电影的训练。她的创作实践以强烈的集体性和参与性为特征,既作为方法也作为内容,将严谨的美学研究与社会参与的变革力量相结合。通过运用传统与民间语言形式,包括流行文化、舞蹈、音乐、大型活动,马里内拉反思集体的形成及其文化和仪式性,以及推动社会更新的可能性,创造出交流分享的时刻与场地。马里内拉的作品基于对潜在元素的无限包容:她的方法结合周围的语境,将艺术作品成为功能性结构,并通过多种媒介,如灯光装置、拼贴、纺织品和表演,来创造新的氛围。
2012年,马里内拉创立了SOND(“叙事舞蹈学校”),这是一所游牧式、免费且非等级制的学校,提倡基于解放、赋权与自我教育的替代性教育体系。通过SOND,艺术家创建了平台,邀请非专业社区成员参与特定场地的集体动作和叙事活动,这些活动与公共节庆的集体仪式相呼应。该学校的活动根据举办空间而有所不同:在十年间,这些活动已在超过23个国家举行,涉及约800万人。
马里内拉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大国际机构展出,包括2025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展,伦敦海沃德美术馆/南岸中心,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苏黎世艺术馆,纽约高线公园,巴黎东京宫,法兰克福施尔恩艺术馆,苏黎世艺术馆,蒙特利尔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明珠美术馆,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蛇形画廊,伦敦,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布鲁塞尔博扎尔,圣加仑艺术馆,萨尔茨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罗马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阿肯色州贝顿维尔的FORMAT艺术节,都灵Kappa未来艺术节,罗马维洛博尔盖塞,米兰二十世纪博物馆,佛罗伦萨斯特罗齐宫基金会,那不勒斯母亲博物馆,威尼斯格拉西宫,佩奇奥利M.A.C.C.A.,特拉维夫当代艺术中心等。
马里内拉曾参与诸多当代艺术双年展,包括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里昂双年展,萨洛尼卡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雅典双年展,哈瓦那双年展,哥德堡双年展,昆卡双年展,普纳双年展,南蒂罗尔双年展,曼谷双年展,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马尼菲斯塔艺术展等。
马里内拉曾获得国际上的各种奖项:杜卡迪艺术奖(2025),Lio艺术奖(2023),阿卡西娅奖(ACACiA)(2021),Cantica21意大利当代艺术奖,第四届和第七届意大利理事会奖,伊夫林奖,艺术资助——德累斯顿艺术与音乐基金会(2017),MAXXI 和 AMAC(意大利当代艺术博物馆协会)奖(2014),里沃利城堡奖学金(2013),罗马美国学院奖学金(2012),特尔纳(2010),德纳当代艺术基金会奖学金(2009)等。
关于作者
侯瀚如是一位活跃的艺术评论家、作家和策展人,常驻巴黎和罗马。他曾担任罗马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的艺术总监(2013-2022)。他在全球策划了超过150场展览,包括约翰内斯堡、威尼斯、上海、光州、广州、地拉那、伊斯坦布尔、里昂、奥克兰等多地的双年展和三年展。1997年至1999年间,他与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共同策划了“运动中的城市”展览,该展览从维也纳的分离派展览馆巡展至波尔多的CAPC/Arc-en-Rêve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丹麦胡姆勒拜克的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的海沃德美术馆、曼谷城市、赫尔辛基的奇亚斯玛艺术博物馆。他在众多文化机构担任顾问,包括广州时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他经常为各种当代艺术与文化杂志撰稿,并在众多国际机构演讲和任教。他的著作包括《侯瀚如》(Utopia@Asialink和墨尔本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14年)、《在中间地带》(英文版于2002年由香港东八时区出版,中文版于2013年由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策展的挑战》(侯瀚如与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通信,“策展人在路上”,发表于日本《Art-It》杂志,2006-2012年,中文版由北京金城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