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施内普夫:心像片段
开展时间:2025-07-11
结束时间:2025-08-16
展览地点:贝浩登(香港)
展览地址: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号K11807室
参展艺术家:马蒂·施内普夫(Marty Schnapf)
主办单位:贝浩登(香港)
艺术家马蒂·施内普夫(Marty Schnapf)于贝浩登(香港)呈现个展“心像片段”,施内普夫的绘画柔和、充满质感、变幻莫测而超现实,彷佛游弋在两岸之间的水域,又如心理空间一般深邃莫测。这些细致入微的“心像片段”系列作品,在具象与抽象中间摇摆,描绘艺术家从梦境与回忆中提取的形象与场景,使画作成为通往超感官现实的入口。在那里,色彩、知觉体验与象征性原型交织在一起。画中的人物承载了艺术家特异的抽象笔触:他们的形体扭曲、折叠、发生折射,甚至消失;物理存在瓦解了,作品也因此飘忽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水作为一种古典元素,也通常是深邃的潜意识的象征,在施内普夫的画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以梦境为灵感创作的大型作品《记忆池》中,一个半透明的人物站在齐腰深的海水中,水面下,发冷光的鱼群围绕其游动,似乎正与之亲密交流。在一件更宏伟的作品《月之牵引,岸之召唤》中,三个人物坐在一艘划艇中,正于落日余晖中穿越翻腾的海面,他们的身体几乎被飞溅的浪花所遮蔽,风浪也仿佛要掀翻他们的小船——这是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在《感恩的泳者》这一更为抽象的作品中,施内普夫同样呈现了一个漂浮在波光粼粼海面上的人物。浪花拍打着其身体的边缘,形成一条若隐若现的人形潮痕,使泳者与水的边界变得模糊。类似的例子还有《渡河》,河岸边,一个男性肢体蜷缩翻转成一个难以辨识的纽结。他的身体遍布深蓝色的条纹,如水般流动,使其既与背景中较亮的海色融合,又形成对照。人物与环境交融,解构了观者对空间、地点和时间的常规认识。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透过画笔再现了水的起伏与幻象属性:画布闪烁、反光,他厚重而斑斓的笔触描摹着这种古老液体的流动性、易变性与生命力,使水不仅成为主题与媒介,更是隐喻本身。
除水以外,施内普夫的画中还有不少其他象征符号:高飞的鹰、细致雕琢的面具、鹦鹉、电话亭、疾驰的火车、神秘的牛仔、破碎的建筑、缠绕的身体,或是圣马可广场水中伫立的骏马。
如果说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一套隐密的视觉语言——源自心灵深处难以言传的符号,那么代表其创作新方向的小尺幅系列作品之一的《觅食者》就是它们的密码。画中,一个只露出四肢的弯曲身影,手持棍棒,在地上的小井中搅动着清澈如天的蓝水。觅食者的手臂仿佛在增生,与周围郁郁葱葱的背景融为一体,如同一处被定格的视觉故障。
若我们走入觅食者的土制水井,或许会发现自己已然穿越至《房间敞开,夜色倾泻》的幽暗山谷中:一个半裸的女子背对观者,宛如维纳斯,从红紫色绒软的兰花花瓣间款款走出。这朵花的造型其实是海市蜃楼,它部分源自画面前景中,女子侧卧着的身体的重复和对称放置所造成的幻象。隐约的半色调带来的网点质感渗透到画面的各个角落,如一层朦胧的滤镜,暗示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扭曲与变形。
在另一个场景,《凌晨三点的旅店》里——这也是此系列中少数捕捉室内空间的画作之一——一位披着浴巾的女性仿佛陷入阵痛带来的幻觉,从通明的楼梯顶端向下凝视着观者,楼梯随着堆叠交错的几何形状上下起伏,散发出一种超然感。
这里,艺术家摒弃了线性逻辑,而进一步强调扭曲的地形。就像觅食者一样,这个女性人物在探索一个超乎寻常的费解通道,而这一行为隐喻了绘画本身的形而上特性:它引领我们——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者——进入一片无垠的神话世界。
这些小件画作,尺寸与一扇窗户无异,延续了画布作为流动“边界”的观念,连结一个个独立的充满意象的世界。在施内普夫的展览中,边界与轮廓——如身体之间的空间、幻觉与记忆、具象与抽象的交界——常常融解、消散,暗示着能量并非静态凝滞的,而是变化交汇的。他抽象的笔触贯穿了其精准细腻的构图,从物理上强化了视觉与概念上的交错并置,画作也因此充满韵律和动感。综观整个系列,施内普夫所建构的“心像片段”以心理与身体为切入口,探讨偶然、朦胧与不确定。他的绘画描摹出一个个多面相的场景与人物,如同潜意识的自由流动所创造的诗情与意义;正如施内普夫所认为的:“变形与模糊,可能比清晰更美。”
撰文:杰西卡·西蒙斯-里德
关于艺术家
马蒂·施内普夫于 1999 年获得威顿堡大学艺术学士学位,主攻绘画、版画和雕塑。他的艺术世界营造了充满感性和心理深度的波动空间,将梦想、欲望和记忆交织在一起。他画面中的人物经常重叠或摆出各种精心编排的姿势 , 被结构上支离破碎的环境所环绕和穿插。通过这些元素的解构和错位,施内普夫捕捉到了一个时刻的双重面向——它的直接表现和它所想象或潜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