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丁乙:盘山之路

开展时间:2025-07-26

结束时间:2025-11-09

展览地点:昆明当代美术馆、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展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前卫西路公园1903凯旋门8F—9F

策展人:崔灿灿

参展艺术家:丁乙

主办单位:香格纳画廊

展览介绍


香格纳画廊荣幸宣布艺术家丁乙的最新大型个展“盘山之路”2025年7月26日在昆明当代美术馆与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联袂开幕,由崔灿灿策划。本次展览将丁乙三十八年来持续创作的“十示”符号融入云南纳西的文化脉络中,以一条“盘山之路”构建当代艺术与古老文明的对话。

近几年丁乙不断尝试以抽象语言诠释多元的地域文化。为了筹备此次个展,2024年,丁乙三赴云南纳西族聚居区,亲访东巴文化与自然地貌,纳西人的自然崇拜、生命归宿观、二十八星宿历法及史诗《神路图》,成为丁乙创作的灵感源头。他将古老传统注入“十示”体系,旨在找到地域文化与抽象艺术的结合,同时对东西方的艺术观念进行再思考。

展览共分六大单元,叙事跨越两馆:昆明当代美术馆将展出丁乙全新创作,包括围绕《神路图》、二十八星宿、横断山脉及传统东巴纸展开的系列作品,并以“往复的历程”单元梳理其自1987年以来的“十示”探索,见证艺术家近四十年的精神攀登与转折;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则聚焦纳西文化本体,展出珍贵文物、丁乙旅行笔记和藏族导演万玛扎西拍摄的纪录片,勾勒出沿袭千年的纳西“回到祖先地”的精神传统,将其与丁乙的艺术“盘山”相呼应。两馆布局形成“当代艺术”和“历史人类学”的双重语境,形成从“他们”到“我们“、从“仰视”到“内视”的推叠演进,系统性地勾勒出丁乙对自身及外部、对过去与未来的多重探寻与精神内核。

“盘山”不仅指物理上的攀登,更象征时间与文化维度的螺旋式上升。丁乙将“盘山”作为创作方法,向高原、古老、自然寻找启示,以“十示”去寻找感性与理性的重建。这条兼容东西方的“第三条道路”既断绝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继承,也突破对区域文化符号的表层呈现,是艺术家长期实践的高度升华。

自1987年首创“十示”以来,丁乙经历了现代主义到观念主义的转型,并逐步回望前现代。他的创作好比跨越九座“黑山”的精神历程,而每一个“十示”的变化,都是一次新的轮回与转世。丁乙借助“十示”重新诠释了人与自然、传统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持续的对话之中不断试图接近宇宙真理。

在当下地方性与全球化不断摇摆之际, “盘山之路”既是向纳西文化的致意,更是对现实的反思与提问:我们能否再次仰视那些被现代忽视的原初智慧?

丁乙用持续近四十年的“十示”坚守与一次次高原深处的行旅,回应了这个问题。

关于艺术家

丁乙,1962年出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代表人物之一,“十”字以及变体的“X”是丁乙主要的视觉符号。

丁乙的作品在全球不同机构广泛展出,包括伦敦大英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美国纽约)、柏林戴姆勒当代艺术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大型国际展览包括第1届横滨三年展、第11届悉尼双年展、第1届亚太三年展、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等。

他近期在国内外多家机构举办个展,包括昆明当代美术馆及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昆明,2025)、Mostyn当代艺术中心(兰迪德诺,威尔士,2025)、Château La Coste(拉科斯特堡,普罗旺斯,2024)、宁波美术馆及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宁波,2023)、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2023)、摩诘美术馆(太原,2023)、西海美术馆(青岛,2022)、吉本岗艺术中心(拉萨,2022)、RGR画廊(墨西哥城,2022)、香格纳画廊(上海,2018;新加坡,2022)、泰勒画廊(纽约,2021/伦敦,2019)、龙美术馆(重庆,2020;上海西岸馆,2015)、卡斯滕·格雷夫画廊(科隆,2024/2020;巴黎/圣莫里茨,2021)、广东美术馆(广州,2018)、西安美术馆(西安,2017)、湖北美术馆(武汉,2016)等。

关于策展人

崔灿灿,策展人、写作者。

从2012年开始策划主要展览和活动180余场,代表性群展包括“游牧在南方:河流、隧道、湿热、星群”(坪山美术馆,北京,2023)、“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松美术馆,北京,2022)、“小城之春”系列城市项目(2022–24)、“新一代的工作方法”(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2021)、“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坪山美术馆,北京,2020)、“策展课”(华美术馆,深圳2019,2020)、“过年”特别项目系列(2015–19)、“十夜”(草场地,北京,2016)、“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单向空间,北京,2015)、“不在图像中行动”(常青画廊、佩斯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14)、“乡村洗剪吹”(元典美术馆,北京,2013)、“夜走黑桥”(黑桥村,北京,2013)、“成都双年展”、“东南亚艺术三年展”、“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等,以及近100位艺术家的项目,个展与回顾展。

曾获奖项包括《当代艺术新闻》亚洲最佳策展人(2023)、《卷宗》年度最佳展览体验奖(2022)、北京画廊周最佳展览奖(2018)、《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林肯策展人奖提名(2015)、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2013)、《YISHU》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2013)、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特别荣誉奖(2013)等。

关于昆明当代美术馆(CGK)

昆明当代美术馆(CGK)由昆明冠江集团投资兴办,自2018年开馆以来,相继举办过“地缘笔记”、"连接时间的空间——中法建筑对话展"、“谱系+ ——1978年以来的云南油画”、“谱系+ ——1978年以来的云南版画”、“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风景后”、“小城之春”、“1988:刘炜、曾浩、任小林”等重要群展;以及一系列个展,包括曾晓峰、唐志冈、马克·吕布、张春旸、曾孝濂、马云、于坚、何多苓、水雁飞、杜天荣、杨丽萍、刘建华、李季、姚钟华、吴家林、罗旭、张晓刚、肖全、克洛德·维尔拉、厉槟源、朱祖德等。昆明当代美术馆立足于云南的历史文脉,连接东南亚的地缘关系,通过客观地梳理云南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的互动,呈现艺术在地域性和历史性中的思考和实践,成为一座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城市自然的当代美术馆。

关于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始建于2003年9月,由香港著名实业家伍达观先生和夫人伍马瑶女士慷慨捐资,加以云南大学的配套资金建设而成,于2006年4月10日正式开放。人类学博物馆现隶属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有藏品三千余件,主要为民族服饰、民族乐器、宗教器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文献古籍等,馆内常设《百年云大民族学学科史展》《茶马古道文化展》等长期陈列。同时,举办不同主题的专题流动展览和多领域学术讲座、工作坊,并进行人类学、艺术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的现场教学。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