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昱铭 × 杨一凡 :幕时双影
开幕时间:2025-08-08 16:00
开展时间:2025-08-08
结束时间:2025-09-20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总部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航东路3号院B5号楼
策展人:韩雅俐
参展艺术家:苏昱铭 杨一凡
主办单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宣布,将于8月8日(周五)下午4点在北京顺义总部空间推出90后艺术家苏昱铭与杨一凡的双人展“幕时双影”,展览由韩雅俐策划。
“幕时双影”以苏昱铭与杨一凡的创作实践为出发点,聚焦于一种从个体经验出发的现实表达方式。这种表达与对宏大叙事的回应或再现不同:他们以绘画为媒介,从具身经验切入,通过对情绪、身份、环境与心理空间的建构,介入现实的复杂生成过程。这既是一种被观看之下的自我显影,也是一种个体在面对现实时主动确立的感知路径和存在姿态。
两位艺术家的创作共同指向个人现实主义视角,他们从各自的感知出发:杨一凡通过梦境、隐喻与自然意象建构出一种幽暗的象征性空间,表现出对现实的向内逃逸;而苏昱铭则在身份结构的张力中展开对青春期主体的反思,将日常空间转化为自我演绎与凝视的心理剧场。他们通过对画面人物情绪的把控构建起一种身份的场域,在真实与虚构、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展开讨论。而“幕时双影”所指的,并非简单的镜像或对照,而是一道介于真实与幻象、显现与隐匿之间的幽影——它游移、分裂、迟滞,却又固执地存在于我们感知世界的边界上。正是在这道“幕”之后,是个体借由创作不断确认自身的存在可能;在流动与碎裂的光影之间,反复追问:“我是谁?”以及“何以存在?”
在杨一凡的作品中,密林、渡船、森林、荒原与迷雾构成了一个封闭而异质的临界地带。他将不同人物置于这些超现实的景观之中,营造出介于荒野与文明之间的模糊边界。这些画面仿佛是潜藏于现实褶皱中的民间传说,既熟悉又陌异。个体的感性欲望在幽暗、压迫性的环境中被吞噬,隐喻着身份的撕裂与角色的漂移。人物形象常常深情、坚毅而果敢,其所处的情感氛围则牢牢锚定在孤独、疏离、忧郁与内在张力之中。画面中反复出现的动物形象——马、蛇、章鱼、狗等——并未被符号化为凝固的“他者”,而更像是一组充满仪式性与象征意味的叙事组件。杨一凡借由这种嵌套着心理暗示的图像策略,通过持续的凝视、蓄力的身体姿态,宣告着个体存在的不可抹除;也正是在这被不断侵蚀的存在场域中,他执着地抓取那支离破碎的自我确认。
苏昱铭的创作更倾向于在日常空间中展开一种内在的演绎与心理叙事——镜面、房间、沉默的缝隙构成了自我认知与社会身份交锋的界面。他笔下反复出现的“男孩”既是现实中青春期的主体,也扮演着观看与被观看的双重角色,同时不断质疑“我”这一身份的成立与边界。“男孩”或“女孩”往往处于一种自我/他者审视的临界状态,被悬置在现实表象与内在情绪之间,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观看关系。艺术家以明亮的色彩与平涂的造型语言描绘了看似琐碎却暗含张力的日常情境,并以塑化剂制成的符号与肌理(如圆圈、爱心、星星)营造出一种情感伪饰,这些符号在视觉上具有某种廉价玩具的质感,却承载着关于身份、亲密性与感知结构的多重维度。在此语境中,重复的日常经由微调、放大与凝固,成为对经验的再编码与重构。记忆因此脱离原本脉络,情感随之泛化,青春期的主体在疏离、流动与无名孤独之间构筑起一种临界的感知结构。
尽管杨一凡与苏昱铭在形式语言与媒介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但都指向对内在经验的逃逸与沉潜,以及对外在身份结构与观看关系的隐秘抵抗。《幕时双影》所揭示的,或许正是这对映而未合的双重视角:既彼此凝视,又无法重叠。它不仅是一种视觉隐喻,更是一种对观看机制的重制:在双重的观看与被观看之间,主体与他者、现实与幻象持续交换位置,映射出图像时代的心理裂隙与感知褶皱。
关于艺术家
苏昱铭,1994年生于江苏徐州,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先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2017,学士)、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2022,硕士)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2025,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性绘画研究。
他曾获中央美术学院国家奖学金(2021、2024)、德国哈内穆勒中国青年版画奖(2019)、虚苑青年版画创作新锐奖一等奖(2017)、虚苑优秀青年教师及应届毕业生版画创作奖一等奖(2017),以及周春芽奖学金(2016)。
苏昱铭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成长经验与大众图像之间的关联。他关注城市变迁与网络空间所带来的感知断裂,试图描绘游离于抽象与真实之间的感受。他的绘画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切换,反映出社会中人的多重状态,建构出一种流动的秩序。如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常常受情绪驱动,他希望作品能成为一面镜子,映射社会复杂性的同时,引导观者回归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
其作品曾在多个重要展览中呈现,包括“第三文化原住民”(颂艺术中心,北京,2025)、“确实爱”(Art PDF,华尔道夫酒店,上海,2025)、“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AYE画廊,香港,2025)、“熵变剧场”(新氧艺,北京,2025)、“翎羽集”(又生空间,北京,2025)、“自定义的方式III——十个故事”(千高原,成都,2024)、“海边的少年和消失的贝壳——苏昱铭版画展”(艺术8,北京,2024)、“接触地带”(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4)、“骰子一掷取消不了偶然——苏昱铭&李轶君双个展”(又生空间,北京,2024)、“蓝色大门/时空之旅”(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24)、“Sprouting!驿驿其达——版画艺术的新未来”(龙美术馆,重庆,2023)及“行动的图像——苏新平和他的学生们”(石家庄美术馆,河北,2022)等。
其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深圳画院、和美术馆、鲸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杨一凡,1999年出生于安徽。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2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
其创作延续了以往对现代人身份构建、身体欲望及其生存空间的进一步叩问,力图在幽暗的象征性空 间中,揭示个体在当代生存境遇中那份交织着孤独、疏离、忧郁与矛盾,却又暗藏坚韧的存在状态。画面的幽暗主调,超越了视觉氛围的营造,象征了生存环境对个体“完整显现”的剥夺。当人物被置于“密林”、 “荒原”与“密闭空间”这些异质性的临界地带时,人物自身常呈现出一种“缺席的在场”。他们的身体物理性地存 在于这些非现实的景观化空间(荒野与文明的模糊地带);同时,个体的感性欲望,甚至被幽暗、压迫性的 环境所吞噬,无时无刻隐喻着身份的撕裂感和角色的模糊化。然而,这份弥漫的孤独与疏离并非叙事的终。画面中的人物,即使在密林的围困、幽闭的压迫或自然的危境中,其姿态或眼神常透露出一种内生的决绝与韧性。面对意义的悬置与空间的异化,个体并未彻底消解。他们通过持续的凝视、身体的蓄力,宣告着自身就是不可抹杀的存在,在被不断侵蚀的存在场域中,执着地抓住自我确认的碎片。
他曾获得林风眠创作奖(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23)。过往展览包括:第三文化原住民(颂艺术中心,北京,2025);确实爱(ArtPDFx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上海,2025);出格:工作室之后(虹美术馆,苏州,2025);小近新爱(ArtPDFx北京瑰丽酒店,北京,2025);前哨站(弥金画廊,上海,2024);暮色沉寂(丹丘,北京,2024);接触地带(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4);临界之影(1979画廊,深圳, 2024);快闪(重庆时代美术馆,重庆,2023);越位(宜兴市美术馆,江苏,2023);非代理抒情(逸空间,南京, 2023);断片集(伯年艺术空间,北京,2022);莽原的呼唤(油罐艺术中心,上海, 2022); 一隅三生(伯年艺术空间,北京,2022);portal传送门(Greenhand Lab¶l space,杭州,2022);新西湖·湖中岛(MOCA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21);“inter-youth”(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 州,2017&2018)。
关于策展人
韩雅俐,1991年生于山西太原,现居北京,策展人、艺术评论者,现任职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201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主要从事当代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家个案研究与视觉文化评论,关注图像与叙事、身体与性别、技术与自然、地方性知识与全球语境之间的复杂交织。
其艺术评论文章发表于《艺术市场》《艺品》《艺术商业》《北方美术》等期刊,研究方向涉及图像政治、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艺术表达、文化身份的建构、AI时代的感知经验等。代表文章包括:《看不见的交互——AI时代的艺术叙事》《女性更有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被误解的禅与被解救的灵:艺术与战争》《潮流艺术能否成为主声浪》《疫情危局,艺术机构如何软着陆》《当代水墨40年的新探索》等。策展项目致力于呈现艺术家创作语言的生成机制与其社会语境的关系,具体项目包括:所见之地——段亚峰、赵培智、章剑三人展;接触地带——青年艺术家群展;如果你能看得见——青年艺术家群展;分形之维——由金个展;剧本——傅瑶个展;老巴的爱——闫镜州个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