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世林:一看就是一整天
开展时间:2025-08-09
结束时间:2025-09-14
展览地点:叁拾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七星路E05成品库
策展人:王彦钧
参展艺术家:迟世林
主办单位:叁拾空间
“我小时候在农村特别喜欢看玉米地,听玉米在风里摇来摇去的声音,特别舒服。一个人安安静静的,一看就是一整天。”
“那后来呢?”
“后来毕业留在北京,那就没地方也没时间看了。城市生活太焦急、太疲惫了。”
“没想过回去吗?”
“回不去了。我没法适应那种文化环境了。农村也不是当年的农村了。”
迟世林常觉得自己也是一株玉米,站在辽阔的玉米地里一同晃动,便感到安稳、自在。可如果孤零零插在流光飞驰的水泥城市里,就只能不断摇摆、挣扎着来勉强求生。作为他在记忆和绘画中反复凝望的心田,玉米地是治愈和启迪的源泉,也是各种情感冲撞、压缩下不断变形的容器。
此次迟世林将展厅开辟为一片象征的玉米地。观众们趁着暮色,重返童年的老家。绕过打瞌睡的看门狗,穿过半掩着的老铁门,从蜿蜒的土路上缓缓爬上田埂,看见茂盛的玉米叶在视野里逐渐蔓延、起伏、摇摆着,随天空一样无尽且纯洁。看不见的田野深处,万物勃发而有情,在生死轮回里共生。然后,疑心渐起,高耸的玉米秆和野草像机器一样尖叫?最远处的浮云泛起屏幕的油光?
迟世林以滴蜡剪纸画描绘的乡土天地如神话般永恒,也因封闭而虚弱。铁门上的画幅中,粮食、土地、水流、野草、昆虫、人类、牲畜、村舍、神灵组成一个安然共眠的乡野循环系统。后墙上的五幅画作描绘了那些令人一看就是一整天的玉米地,跨越留白,接续为环绕的远景。几千枚剪纸玉米如同符文,被连缀为咒语的长句,编织在混合了小庙壁画与像素游戏的稀薄云层下,宁静而脆弱。
粗粝的手搓机械装置则呈现了生命在现实压力下的异化状态。门前土狗是装了蚂蚱腿的狗毛土块,在两种力的牵引下重复着必败的前行,直到将自己磨损殆尽。缝合了制服西装的晴空草于来自钢筋、瓦砾的根系,被一圈简陋的充气筒疯狂驱动着,在膨胀与干瘪间循环。挺拔的玉米杆被折叠进一本作为刑具或健身器具的铁书。迟世林需要亲自躺在土中,把它穿戴固定,通过不断拉展书页的劳役来让玉米重新抽穗。
而展厅最深处的角落,是一小截匍匐于黑暗的蛇腹。它披覆着锈蚀的鳞片与年少时的忏悔,从两端的内脏截面向内延伸出无限的紫色甬道,通向宇宙深处混沌而宁静的内核。
正如玉米本是发源于墨西哥的美洲作物,被广泛种植于中国北方的历史不早于18世纪中叶,却在向基层日用的逐层下渗中被内化为丰满的传统。游荡在山河故事里的童年滋养出了赤子之心、众生之爱,让迟世林总能平淡天真地与万物共处。做机械也像玩石头,从创新里恬然生出个人化的古意。可禅机不止于对别人微笑,当澄明的心境终须直面现实生存的繁杂与烦躁时,他朴直的超脱还是否足够茁壮?
从初学艺术时至今,迟世林依然在用行动提问着“艺术可以对生活有用吗?”
迟世林
1991年生于山东莱阳。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个展:2025,一看就是一整天,叁拾空间,北京;2024,地表嗡鸣指腹黄昏,蔡锦空间,北京;2022,寻找蛤蟆草,叁拾空间,北京 / 群展:2025,退出群聊,价值空间,北京,穿越本体,昊美术馆,上海;2022,南海大地艺术节,广东。
迟世林的创作着重于探索机动装置的“行为”与人的普遍经历和情感表达关系。在构建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选择不确定的态度,来寻求存在但难以把握的因素。把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关系,置于创作触觉的核心。
王彦钧
策展人、观众、散步的人,兼职教师。199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现居南京。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常发起基于在地感知的展览、表演、行走等行动,关注神话与现实的断裂地层。 曾担任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策展人,南京大学“万籁计划”声音与艺术跨学科驻地项目协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