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
开幕时间:2025-08-16 16:00
开展时间:2025-08-16
结束时间:2025-09-23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香港黄竹坑空间
展览地址:香港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20樓2003-08室
参展艺术家:陈康俊、章柱基、周俊辉、邝万春、李锦⻘、凌慧珊、吴晶⽟、⽩双全、谭钧元、阮家仪
主办单位: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黄竹坑空间将于8月16日下午4点推出群展“时代印记”,呈现艺术家陈康俊、章柱基、周俊辉、邝万春、李锦⻘、凌慧珊、吴晶⽟、⽩双全、谭钧元、阮家仪的最新创作。
“时代印记”不仅是⼀场艺术展览,更是⼀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模糊了历史与未来的分野,将⾹港的集体记忆编织成流动的叙事长卷。⼗位横跨后⼋⼗年代⾄Z 世代的艺术家,以独特视角探索个体⾝分与城市灵魂的隐密共鸣。他们的创作超越个⼈表达,成为⾹港⽂化的多重奏;那些交叠的历史、不息的重塑,以及在湍流中始终未改的城市内核。
在这座永动的城市里,变迁本⾝就是艺术的⺟题。每件作品都是时间的琥珀──封存消逝的瞬间,凝固破碎前脆弱的诗意。透过绘画、雕塑与装置等多元媒介,艺术家们演绎⾹港⽂化的炼⾦过程,将混杂的传承转化为视觉的诗篇。
凌慧珊的静帧绘画为喧嚣都市按下暂停键,在画布上开辟出呼吸的间隙;邝万春以东亚古典美学解构城市肌理,让千禧年笔墨与钢铁森林展开跨时空⽂化对话。周俊辉渐隐的街角与李锦⻘的跨境城市镜像彼此映照,在保存与⾰新的拉锯中,听⾃然重新⽣长的絮语;阮家仪的光影装置捕捉城市转瞬即逝的虹彩;章柱基的雕塑戏谑地拆解着艺术既定的语法;陈康俊与吴晶⽟以超现实笔触编织跨洋乡愁,谭钧元则从新加坡视角投射出⽂化亲缘的温暖折射;⽩双全的概念创作编排时间与空间的偶然相遇,将⽇常升华为星尘共振的剧场。他的作品是温柔的考古学,揭示混凝⼟与云霞、钢筋与泥⼟之间无形的引⼒。
漫步“时代印记”,如同翻阅⼀部不断重写的城市⼿稿,影像在时空中泛起绵长回响。展览建构出多声部的艺术交响,每个⾳符都呼应⾹港的过去、现在与可能。从细腻的笔触到跃动的装置,这些作品共同追问场所的形⽽上学──时间如何雕刻⾝份,空间⼜如何孕育归属。
每件作品都是⽂化的棱镜,既折射城市的蜕变,更邀请观者将⾃⼰的故事刻⼊⾹港的叙事图谱。这些印记不仅是见证,更是参与的仪式,指引我们以指尖测量时间的肌理,在流动中锚定属于⾃⼰的永恒。
关于艺术家
陈康俊
1985年⽣于中国⾹港,于加拿⼤多伦多的雪梨学院获得艺术学⼠学位,现⽣活及⼯作于加拿⼤多伦多。
陈康俊的当前艺术实践专注于对机会这⼀概率概念在社会和视觉⽂化中的剖析。机会被定义为超出⾃我视野的运作,其多种表现形式,如意外和运气,当融⼊艺术创作过程中,直接呼应了美学和社会哲学的问题。透过他最新的作品,陈重新探讨了机会在社会⽂化主义更⼤框架中的概念。
他最近的展览包括:2023年在洛杉矶举办的个展《开场序列》(Opening Sequence, Long Story Short);2024年在⾹港的《教我如 何 钓 ⿂ 》 ( Teach Me How to Fish, Art Intelligence Global ) ; 2024 年 在 洛 杉 矶 的 《 新 ⽉ ⾼ 地 》 ( Crescent Heights, Harper’s);2024年在洛杉矶的《阈限》(Threshold, New Image Art);以及2023年在纽约的《焦点2》(Focal Point 2, LongStory Short)。
章柱基
1986年出⽣于中国⾹港,现⽣活及⼯作于中国⾹港。
章柱基于⾹港理⼯⼤学毕业,全职艺术家,从事绘画、雕塑创作。认为⼈不要太成熟,要保持好奇⼼,有勇气反叛,有时间发梦。
2016年,章柱基获得⾹港设计⻘年才俊奖,于2017年下旬前往⽇本研修,并开始了⽊雕创作。2018年于台湾实习。2017年中,在⾹港不同⾓落开始了 《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 30 days Project》艺术项⺫,并于2018年初受邀于海港城.美术馆举⾏⾸个个⼈展览《Twinkle Twinkle Little Guys ⼀闪⼀闪⼩⼯程》。2018年,策划书籍《Art Toy Story(上)艺术玩具发展的冲击》及《Art ToyStory(下)艺术玩具的未来世界》。2019年,于台北艺廊The little hut举⾏个⼈展览《⽇光室少年》。2020年,于⾹港艺廊Dot Dot Dot Gallery举⾏个⼈展览《搬家乌托邦》。2021年作品于⽇本美术馆 N's YARD 中展出,并于东京艺廊JPS Gallery举⾏个⼈展览《⼤⼈未满》。2022年,于台北艺术空间INVINCIBLE SP举⾏个⼈展览《Oh! My Young God》。2023年,于伦敦Ojiri Gallery举⾏⾸次欧洲个展《Peace of Freedom》,并于东京艺廊Quiet Gallery举⾏个⼈展览《AS LIGHT AS COPPER, AS HEAVY ASPAPER》。同年,于荃湾⼤会堂广场展出6⽶⾼的雕塑《「家」No.9⸺Taste of The Lost Memory Home》以及由⼀百盏⼯程灯组成的装置《Twinkle Twinkle Little Square》,并于海港城.美术馆举⾏个⼈展览《画画滑滑》,在维多利亚港旁展出4⽶⾼的装置《Twinkle Twinkle Little Giant—⼩地藏》。2024年,于东京GALLERY TSUBAKI与⽇本艺术家中村萌举⾏双个展《Home》,并于纽约GR gallery举⾏⾸个美国个展《Little Fires Everyone》。2025年,于⾹港otherthings by THE SHOPHOUSE举⾏个展《In The OldHome》。
周俊辉
1980 年出⽣于中国⾹港,现⽣活及⼯作于中国⾹港。
周俊辉于⾹港中⽂⼤学艺术系先后取得艺术学⼠(BA)及艺术硕⼠(MFA)。在 2012 年,他曾以艺术家⾝份参选⾹港⽴法会「体育演艺⽂化及出版界」。近期曾参与展览包括:《周俊辉个展: 失忆地图》(当代唐⼈艺术中⼼,⾹港,2024) 、《周俊辉个展: Interviewthe Interviewer》(SC Gallery,⾹港,2023)、《周俊辉&⿈进曦双个展:浮⼭蜃市星闪闪》(当代唐⼈艺术中⼼,⾹港,2023)、《背影》(安全⼝画廊,⾹港,2020)、《周俊辉》(奕来画廊,纽约,2018)、《每个东⻄上都有⼀个有效期》(凯尚画廊,纽约,2016)、《威尼斯集合点》(威尼斯双年展,2015)、《⾹港眼》(萨奇画廊,伦敦,2012)、《利物浦双年展》(利物浦,2012)。
周俊辉曾获得的奖项包括「⾹港艺术中⼼三⼗周年⼤奖」、「Sovereign 亚洲艺术奖」等。
邝万春
1989 年出⽣于中国湖南,现⽣活及⼯作于中国⾹港。
邝万春在「南⽅⽂化」和中国美学中的「虚静」等艺术学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承载体—纯洁的湖⾯,并不息地以「视⾓、境物、镜像、气象」为单位,探讨如何体现「形之上」的命题。在「⻩岑岭与唐楼长廊」画作中,邝万春的审美和思维,是中国风俗画空间表现以及泼墨痕迹塑造的相互交融,试图解构对⽔、⽯、花、具等的质感韵味,以景物组成奇幻的容积,表述难以形喻的觉知:上⼀辈为我们建⽴他们认为的永恒。邝万春拥有⾹港浸会⼤学视觉艺术学⼠学位。⾃ 2013 年起,他已经参与过⾹港、中国、⽇本、澳洲和美国等地的展览。
李锦⻘
1998 年⽣于中国⾹港,现⽣活及⼯作于中国⾹港。
李锦⻘于 2023 年毕业于⾹港中⽂⼤学,主修美术。他在⾹港和深圳之间成⾧。透过风景画,他表达了⾃⼰对家族和祖先的个⼈经历。
通过作品,他回应了前⼈留下的伤痕,探索⾝份并以玩味⽽超现实的⽅式建构⾃⼰的世界观。他的过去作品涵盖了绘画、摄影、装置艺术和⼈造景观。他的作品曾在⾹港、中国⼤陆、台湾和⽇本展出。
凌慧珊
2001 年出⽣于中国⾹港,现⽣活及⼯作于中国⾹港。
凌慧珊 2023 年于毕业⾹港浸会⼤学视觉艺术学院。她专注于探索当代社会议题,创作探讨⼈类、⾃然与⽂化的复杂关系,以及⾝体与城市的互动。她运⽤象征与隐喻表达对议题的思考。她的作品诗意且婉转,透过象征意涵表达情感,提供对当代社会议题的独特⾒解。通过转化符号和结合物品,让观者解读和想像。作品中通过细腻的⾊彩和笔触,展⽰了空间、光影和物体之间的虚实关系,运⽤透明特质探索可⾒与不可⾒的关系,思考事物真实和表象之间的连结。
她于 2024 年在⾹港 Touch Gallery 举办了个展《⽉缺如圆》。她参与的联展包括《The Weight of Stillness》, 李安姿当代空间,⾹港,中国,2024;《虚实景致》, ⾔本当代,⾹港,中国,2024;《Evergreen》,Odds and Ends,⾹港,中国,2024;《未名病理目三⼈》,⾹港中⽂⼤学新亚书院许⽒⽂化馆,⾹港,中国,2024;《存在莫名》,李安姿当代空间,⾹港,中国,2023;《无花果树里寻花》, ⾹港浸会⼤学顾明汮展览厅,⾹港,中国,2023;《and still they move》,⾹港浸会⼤学视觉艺术院本科毕业展,⾹港,中国,2023;《抱歉,我要退出群岛啊》, ⽜棚艺术村,⾹港,中国,2023。
吴晶⽟
1992 年⽣于中国⾹港,现⽣活及⼯作于英国伦敦。
吴晶玉借鉴了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素材,结合了不同的象征性视觉词汇,从而在当中找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落差。她利用不同媒介作画,以挑战油彩之外绘画的可能性。她为人际间不断接触和分离当中的敏感性所吸引,因此常常描绘自己与他人之间身体亲密关系的脆弱性。通过重新诠释传统的象征符号,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新的、暧昧、晦涩的故事。吴晶玉的作品希望我们关注当今超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亲密和空虚。她富有戏剧性的作品是她的内在自我与外界不断的对话,并从中感受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摩擦。
吴晶玉2016年获得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绘画专业本科学位和同年荣获Cass Art Painting Prize。2018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版画专业的硕士学位, 同年荣获Abbey Major Painting Scholarship以唯一一位新晋艺术家的身份驻地罗马的英国学院及获Travers Smith Art Award。她2014年以交流方式工作于耶路撒冷比撒列艺术与设计学院 (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她的作品曾于多个国际平台上展出及被企鹅兰登书屋收藏,包括中国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伦敦Arusha Gallery、Matt’s Gallery、San Mei Gallery、Cornucopia Gallery、Whitechapel 46、Siegfried Contemporary、 Assembly Point、Horse Hospital、CGP画廊、利兹Canal Mills Armley、耶路撒冷Video Pub、罗马尼亚驻罗马学院。她的作品亦曾被艺术史学家Katy Hessel 和 Kate Mothes撰文。
⽩双全
1977 年⽣于中国福建,现⽣活及⼯作于中国⾹港。
⽩双全的作品以概念艺术和绘画为主,擅⾧以⽇常⽣活的情境;作品以概念艺术和绘画为主,擅⾧以⽇常⽣活的情境介⼊创作,引发对当下处境的思考。他是星期⽇《明报》专栏创作⼈(2003 ⾄今),著有《单⾝看:⾹港⽣活杂记》、《单⾝看 II:与视觉无关的旅⾏》和《噩梦墙纸》等。
⽩双全曾代表⾹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2009)、利物浦双年展、横滨三年展、台北双年展等多项重要国际展览;2011 年被《AAP》艺术杂志选为五名亚太最杰出艺术家之⼀,两度登上《艺术界》和《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封⾯⼈物,被誉为 12 位重要华⼈艺术家;2012 年同年获颁 HKADC 最佳艺术家奖、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及 Frieze London 最佳展位;作品获 M+、TateModern 及纽约公共图书馆等机构收藏。近年参与教学,曾作多伦多 York University 和东京艺术⼤学作驻校艺术家及教学,每年均在不同⼤专院校作艺术讲座,2023-2024 年为台南艺术⼤学助理教授。2019-2022 年为赛⾺会 BGCA「艺术有 SENse」艺术顾问,后与陈卓卓创⽴ HASS Lab 团队,从事⽤艺术介⼊社区、社福服务及教育的创作。
谭钧元
1986 年⽣于中国⾹港,现⽣活及⼯作于新加坡。
谭钧元主要以⽔彩画为创作媒介。谭钧元的作品经常被选⼊国际评审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2016 年 4 ⽉,他的画作《早安,纽约市!》在第 149 届美国⽔彩协会(AWS)国际展览中获得 JAN GARY 和 WILLIAM D. GORMAN 纪念奖。2020 年,他成为第三位获得 AWS 签名会员资格的新加坡⼈。他的作品曾在多本艺术出版物中刊登,包括《⽔彩艺术》第 17 期,并在《North Light Books》的《Splash 18:Value | Light + Dark Issue》中获选为获奖作品,该书由 Rachel Rubin Wolf 编辑。他最近还因其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获得南洋理⼯⼤学的南洋杰出⻘年校友奖。
谭钧元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艺术界。2025年1⽉,他参加了在新加坡滨海湾⾦沙举⾏的东南亚领先国际艺术博览会 ART SG。他的作品《⾹港维多利亚峰的傍晚景⾊》在博览会中展出。他⽬前在本地及国外绘画,并采⽤现代的绘画技法。
阮家仪
1991 年⽣于中国⾹港,现⽣活及⼯作于中国⾹港。
阮家仪 2014 年毕业于⾹港浸会⼤学视觉艺术学院。她于 2013 年赴美国林菲尔德学院参加交流计划,以发展她的装置艺术,并获得院⾧荣誉名单。2016 年,她在北京红⾨画廊进⾏艺术家驻留计划。2019 年,她在⾹港 HART Haus 进⾏艺术家驻留。
在 2019 年,她成为亚太艺术奖的决赛⼊围者。2021 年,她在第 26 届 Ifva 奖(媒体艺术类别)中成为决赛⼊围者。阮家仪的艺术实践专注于城市⽂化「邻⾥」主题。她强调所选择的旧物品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转化为⾃⼰的艺术语⾔。在快速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港⼈经历著不断变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通过收集制造物品,袁重新发现了她在这座城市⾧⼤时所熟悉的⼈性温暖。「邻⾥」不仅是她创作的主题,也深深根植于她的创作过程中。阮家仪的「塑胶玩具」光影系列是⼀项持续了七年的创意研究。她利⽤从旧家族经营的商店收集的制造物品,构建墙上的天际线剪影。每个情景模型都是⼀个时代的象征,记录着⾹港⼈民的历史;每件旧物品都讲述著其来源的旧家族商店的迷⼈故事。
她的作品在全球展出,最著名的包括《失落的时间旅⾏机》,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港(2020);《塑胶学》,澳⼤利亚珀斯的 The Goods Shed(2020);《城市狂想曲 - 玫瑰计划》,⾹港 Art Central(2019);《HK6》,澳⼤利亚墨尔本的Niagara Galleries(2018);《⻘年⼈才 - 重量轻》,⾹港的 Affordable Art Fair(2018)和《Next +,艺术下⼀步》,⾹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