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科学:影中遥感
开幕时间:2025-08-24 15:00
开展时间:2025-08-24
结束时间:2026-01-10
展览地点:里向空间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缦合·北京
策展人:龙星如
参展艺术家:阿娜伊斯·唐德,Nvisible工作室(埃米利娅·塔普雷斯特&瓦莱丽·范·祖伊伦),比约恩·达勒姆,克拉拉·英伯特,卡塔琳·科特曼·贾雷与卡琳娜·门德雷茨基,凯蒂·帕特森,伊丽萨·斯托雷利,梁必成与奕萱,里亚尔·里扎尔迪
主办单位:里向空间
艺术总监:秋楠
媒介即媒介即媒介。——Friedrich Kittler, Discourse Networks (1990, 229)
在图灵的机器智能实验中,有一个时常被遗忘的细节,他设想受试者需要安置在「防止心灵感应」的房间里,意在阻断可能发生的非语言沟通 。吊诡的是,这一预设并不基于对「心灵感应为何物」的共识——这一在神秘史和技术史上从未停止演化的「心灵现象」,在那场著名的智能验证实验里,被预设为一种尚未验证,但需被屏蔽的、不可言说的干扰性技术,一种潜于理性之底的不安。在冷战与军工复合体的历史语境、传播技术(如对电磁空间的认识和运用)和基础理论转型(如量子物理)的背景下,诸如「心理电子学」、「技术超心理学」等边缘科学,构想出一种将意识、感知与电信号整合的中介形式,以验证超距、超时间和超身体的神秘力量。「心灵之技术」是图灵实验里的鬼魅干扰,似乎又承载着科学范式之跃的潜能,一种黑白魔法的坐标交汇处,一种悖论式的亲密渴望。「心灵感应」在近代技术里的浮沉伴随着赋魅与祛魅,捕风捉影与徒劳无功,噤声与奇观化的不断循环,并在一个个微漩涡一般的结构里,卷入更复杂的文化和心理结构的讨论和悖论。
在「心灵感应」(telepathy)的基础上,McKenzie Wark曾经用telesthesia来描述宏观上技术如何赋予自身基于「超距感知」的权力。随着基础科学到通讯技术对时空、身体乃至物种的尺度空间的重新描绘(「遥感现实」的出现),「心灵感应」亦成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一种游移在人、技术与自然之间的传心术。展览《暗科学:影中遥感》试图凝视这种从未停止震颤的、幽微的「心灵技术」,讨论科学话语如何在扩展(并复杂化)「心灵感应」的文化意义的同时,召唤某种通过展开、延伸或再定义被遮蔽的感官来重新经验世界的可能性——一种视网膜之外的彼此注视。不同于20世纪那些科学实验里只可被证伪或被认证的二元状态,这个展览更在意「心灵感应」作为一种以尚未确证、甚至拒绝确证的方式产生链接与亲密的认知空间,一种被赋予了技术、心理和历史意义的感通能力(而非奇迹)。
在展览的作品中,这种感通被纳入三种维度或频道:对作为电磁振荡空间的天空的接收与调谐,对岩石、沉积、空腔与矿物的阅读,以及穿透因果链条、抵抗统一时间尺度的知觉策略。「影中遥感」在天穹中的载体可能是深空的黑暗档案(《黑暗的历史 》)、作为反射面的满月(《吾侧之月》)、1864年坠落地球的奥尔盖伊陨石(《奥尔盖伊01》);往地底沉降,则可能是河流、沙漠和盐矿中的录音(《光之显现》)、深矿尽头的盐与人类泪水(《哀悼无限》)、半掩于地底的圣母像(《绿洲》);在不断形变的时间里,「遥感」则可能化身为是人类描摹时间的概念图表(《时间簇》)、对星际时间的假设(《永无晨曦之室》[时间机器])抑或苏菲神秘主义和量子理论两种解释系统的纠缠(《海市蜃楼 – 本征态》)。在由感通的基底构成的三条虚坐标轴(天空,地面,时间)上,信号可能是游移、有损乃至被错译的,但重要的是媒介而非内容。
所以「影中遥感」之「影」为何物?神秘媒介与技术媒介之间并无区别。它们的真相是宿命,其作用领域是无意识。如同无法揭开的黑色帷幕,满覆的乌云抑或拒绝被照亮的阴翳夜空,它象征我们心理结构中那未被正视的组成部分,但并非绝对的「不可知」,当视觉能适应黑暗,感官能信任(技术和心智的)遥感,不散的「影」便仍然可以成为经验世界的一部分,而我们故此仍能心有灵犀。
文/ 龙星如
关于艺术家
梁必成和奕萱 | Alchemyverse
Alchemyverse 是由梁必成 (b.1994) 和奕萱(b.1996)成立于纽约的艺术双人组。二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攻读MFA硕士项目期间开始合作。他们基于各自的视觉和声音艺术背景,跨学科地结合版画、声音方面的研究和技术进行实地考察和创作,并以触觉和多感官的方式展开。近期个展和群展主要包括:纽约Nunu当代艺术画廊、柏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画廊、纽约国际工作室与策展项目、马萨诸塞州 Praise Shadows画廊、纽约亚洲艺术文献库、夏威夷毕夏普博物馆、纽约伦费斯特艺术中心等。驻留项目包括: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纽约下曼哈顿文化委员会总督岛项目、智利La Wayaka Current 沙漠23°S驻地、纽约亚洲艺术文献库Zine驻地项目、密歇根苏必利尔湖兔岛艺术家驻地,以及纽约 ISCP青年艺术家驻地。
阿娜伊斯·唐德 | Anaïs Tondeur
阿娜伊斯·唐德(Anaïs Tondeur, b.1985) 关注空气与气候、植物与土壤等不可见的物质性,她将基于图像的研究作为人类学工具加以展开。在人体与环境的交界处、在人类活动所标记的场所中,她捕捉影像,并在其中孕育新的关联方式,指向替代性的关系形式与摄影物质性。
她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2008)以及皇家艺术学院(2010)毕业。她曾获颁巴黎阿尔贝·卡恩花园之友荣誉奖(2024)、RPBB大奖(2024)、摄影与科学奖(Résidence 1+2,2023)、MIRA——法国文化协会国际艺术流动支持项目(2023)、Art of Change 21奖(2021)、林茨电子艺术节Cyber Arts荣誉提名奖(2019)。
比约恩·达勒姆 | Björn Dahlem
比约恩·达勒姆(Björn Dahlem,b.1974),现居柏林附近的格罗斯克罗伊茨(Groß Kreutz)。他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师从胡贝特·基科尔(Hubert Kiecol)、奥斯瓦尔德·维纳(Oswald Wiener)和伊尔明·坎普(Irmin Kamp)。自2017年起,他担任魏玛包豪斯大学教授。
在其雕塑与装置创作中,达勒姆探索艺术与科学的交界。他以简易材料与日常物品,构建复杂且常常大尺度的结构,涉及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心理学与炼金术等理论。他的作品揭示了宇宙中的奇妙、不可解释与悖论性,同时保持着微妙的幽默感与对科学再现的批判性距离。
克拉拉·英伯特 | Clara Imbert
克拉拉·英伯特(Clara Imbert, b.1994)是法国视觉艺术家,现生活和工作于巴黎。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创作聚焦对机械化过程的挑战与重思。她常以金属、石头、黏土为材料,通过力与平衡的实验营造无形张力,并在展览空间中不断延展。
在追求纯粹形式与理想精确性中,英伯特建立了受科学与神圣启发的视觉词汇。线条、圆、三角等基本形态既是理性建构符号,也承载象征意义,连接古老原型与未来愿景。她的雕塑与装置介于图腾遗物、过时仪器与形而上物件之间,呈现出超验而谜样的存在感,并通过象征激活集体记忆的当代表达。
伊丽萨·斯托雷利 | Elisa Storelli
伊丽萨·斯托雷利(Elisa Storelli, b.1986)瑞士—意大利艺术家,常驻布里萨戈与柏林。她的实践「时间形态学」(Chronomorphology)专注于对时间的艺术性探究。斯托雷利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UdK),曾于2020–2021年获柏林DiGiTal研究生项目奖学金,自2021年起成为不来梅艺术学院跨国艺术家项目的研究员。2023年,她获选为ARTS·AT·CERN与Pro Helvetia联合颁发的「连接印度」驻地艺术家。她的作品曾在巴塞罗那LLUM艺术节、苏黎世美术馆、2022昌原雕塑双年展、不来梅GAK艺术协会、华沙乌雅兹多夫基城堡当代艺术中心、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等地展出。
卡塔琳·科特曼·贾雷/卡琳娜·门德雷茨基 | Katalin Kortmann-Járay/Karina Mendreczky
在她们的艺术创作中,卡塔琳·科特曼·贾雷(Katalin Kortmann-Járay, b.1986)与卡琳娜·门德雷茨基(Karina Mendreczky, b.1988)共同探索文化以及当下环境对人类感知的影响。通过植根于生态危机并日益受到关注的万物有灵视角,她们借由风景与可进入的布景,编织起交错童话象征、记忆、类宗教性母题与神秘主义的叙事。
自2019年以来二人紧密合作,创作出大规模的可步入式装置,以空间拼贴的方式将多种元素结合。她们的合作实践融合不同技法与材质,营造出隐喻性的「女性化空间」。2023年,她们在维也纳博物馆区的沙龙举办了首展大型个展,由维雷娜·卡斯帕·艾瑟特(Verena Kaspar Eisert)策划。同年,她们亦荣获埃斯特哈齐艺术奖(Esterházy Art Award)。
凯蒂·帕特森 | Katie Paterson
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 b.1981)是一位苏格兰艺术家,以跨学科和观念驱动的实践著称,聚焦自然、生态、地质与宇宙学。她与科学家合作,以精密技术展开诗意、哲学化的艺术实验,探讨人类在地质时间与宇宙尺度中的位置。她的作品兼具浪漫感性与研究导向,形式冷静简练,却拉近了观者与时间、宇宙最遥远边界的距离。
帕特森毕业于爱丁堡艺术学院与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作品曾在苏格兰国家现代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苏黎世美术馆、UCCA沙丘美术馆等国际机构展出,并被芝加哥艺术学院、费城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收藏。她现生活和工作于苏格兰法夫郡。
Nvisible工作室 | Nvisible Studio
电影制作者与设计研究者埃米利娅·塔普雷斯特(Emilia Tapprest, b.1992) 与瓦莱丽·范·祖伊伦(Valerie van Zuijlen, b.1994)关注媒介、感知与交流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她们的项目《吾侧之月》(Our Side of the Moon)围绕「月反射技术」(地月地通讯)展开,将其既作为科学现象,也作为亲密而难以言表的交流的诗意媒介。塔普雷斯特常驻阿姆斯特丹,在影像与设计研究的交叉领域开展实践,作品曾展于 Vdrome、Impakt Festival 与爱尔兰国家航天中心;范·祖伊伦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与艺术总监,曾在国际展览中呈现作品,并创立了 @LABNEST。二人曾与德文赫卢(CAMRAS)与韦斯特博克(ASTRON)的业余无线电天文学家合作,发展出关于当代「月反射者」的纪录虚构叙事,并最终在 Greywood Arts 与爱尔兰国家航天中心合作举办展览。
里亚尔·里扎尔迪 |Riar Rizaldi
里亚尔·里扎尔迪(Riar Rizaldi, b.1990)是一位艺术家与电影制作者。他的艺术实践主要聚焦于科技、劳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世界观、类型电影,以及「理论虚构」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曾在多个国际电影节展出,包括柏林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维也纳电影节、伦敦英国电影协会电影节、巴黎真实电影节、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等;并在巴黎蓬皮杜中心(2021)、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24)、惠特尼双年展(2024)、台北双年展(2023)、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2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21)、日惹双年展(2021)、印尼国家美术馆(2019)等机构和场馆展出。此外,他近期还在伦敦 Gasworks(2024)、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2024)、哈瑟尔特 Z33(2024)、日内瓦摄影中心(2023)、波尔图 Batalha 电影中心(2023)等地举办个展与专题放映。
公共项目「时间簇的迭代」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