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自然契约:技术、媒介、人、自然

开展时间:2025-08-22

结束时间:2025-10-28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艺术总监:邓岩

展览介绍


展览前言

何为自然?人类如何与之共处?尤其是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全球生态危机频发之时,自然不能仅仅被视为人类所观赏的风景、所利用的资源,而是一位人类必须平等正视的共存主体。我们不再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凝视自然,而必须作为关系网络中的一环,重设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古今中外的哲人都提出过相关思想,如庄子的“天人合一”, 意在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非相互对抗;米歇尔·塞尔的“自然契约”则认为在社会契约之后,我们也需要和自然制定契约。和中国目前所主导的生态文明思想一样,这些理论都认为人与自然应为一体,呈现共生互惠的关系。

本次展览正是基于此思想脉络,试图在“自然契约”这一思维框架下,探讨人与技术、媒介、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七位来自多元文化语境的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梁绍基、麦拉蒂·苏若道默、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赵仁辉、曹澍与尹韵雅,共18组/件作品构成展览中的平行叙事的线索。作品涵盖装置、生物媒介、影像、人工智能等形式,呈现出自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多重面貌:它既是材料,也是思想;既是他者,更是镜像。展览亦试图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感知网络,回应着自然、技术与人之间日益紧张又深度纠缠的关系。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如一根线索,在不同维度上交织和缠绕。他们不仅在叙述自然,也在拓展艺术的媒介边界;他们不仅在回应时代,也在追问人类的存在方式。通过作品,我们得以在光影之间、在感官与技术之间、在记忆与未来之间,重新思索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契约”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重新设定。从一开始的“自然爱隐藏”“天人合一”等古典思想,到现代科学将自然视为可以测量和征服的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在进行重构。而如今,通过艺术,我们得以跨越物种的边界,在人与媒介、技术与自然之间,重新想象一种新的未来。

部分参展艺术家主页